語文教材核心素養培養研究
時間:2022-11-05 10:32:08
導語:語文教材核心素養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教師使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教學時,既要有機滲透核心價值觀,又要注意減少說教,做到潤物無聲。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落實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訓練與語文教學,實現知識向能力、教學向教育、課堂向生活的遷移轉變,在學生的心靈體驗、思想碰撞、精神對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初中語文;核心素養
自2016年秋季開始,全國中小學起始年級的語文課程開始使用新修訂的“部編本”教科書。筆者在使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認識到,“部編本”語文教材著眼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注重了核心價值觀的有機滲透,又強調了教法、學法的潤物無聲,通過給學生設定恰當的發展目標,給學生補給關鍵的成長營養,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興趣愛好、能力才干以及精神氣質等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在語文教學中把三維目標轉化為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之于三維目標有繼承更有超越。繼承更多地體現在內涵上,而超越更多地體現在性質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特性和教育內涵的有機融合。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1]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表及里,由淺及深”的原則,分層次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具體來看,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教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的培養需要以知識為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必備的漢字音形義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必要的閱讀和寫作知識等語文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是最能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基礎且必要的知識,教師拋棄了這些就是舍本逐末。其二,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需要不斷地積累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中的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不斷鞏固積累,溫故知新,這樣才能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正確書寫漢字,正確使用常用詞匯,背誦一定數量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不斷積累知識,最終才能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實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其三,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技能。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寫字、寫作文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善于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教師要培養學生根據不同語言材料、不同語言對象、不同語言環境,適當地、合理地使用語言的技能,建立起良好的語感。其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要教”。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學思結合的習慣及自主探究的習慣等。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提升綜合能力。教師就可以做到“教是為了不要教”。其五,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若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不能局限于語文教材,而要跳出教材教語文,要從課本上的課文延伸到中國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讓學生欣賞漢字的形象美、意蘊美,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師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把核心素養教育落在實處。
二、緊扣語文學科特點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
“語文課就是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提高為目的。聽、說、讀、寫應該是基本形式,但很多語文課把大量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保?]語文教師要著眼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結合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回歸本色語文,引導學生形成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獨特的學科視角。第一,變知識為能力,實現語文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豐富素質教育內涵、探索素質教育方法等方面來努力,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一方面,語文教師要用核心素養指導與引領語文教學,彰顯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自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用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學科本身的魅力,引領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二,變教學為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由高分低能轉向知能俱佳。傳統的語文教學以語文知識傳授為目的,滿堂灌現象普遍,應試導向明顯,往往只見分數不見學生,只見教知識不見育人。這樣就缺少了對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科特殊的育人功能嚴重喪失。德國社會學家曼海姆認為,“視角意味著‘人們觀察客體的方式’,它不僅決定著思維的形式,而且還決定著思想的實質性內容。缺乏這種視角,一個人就缺乏認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通過指導誦讀、品味語言、想象聯想、引領升華,帶領學生去感受藝術美、體會文字美、領悟意境美,讓語文教學自覺地走向語文教育,培養知能俱佳的高素質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例如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培養興趣為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培養文言文語感,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習慣,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第三,變單一為開放,實現教學方式從傳授知識轉向發展素養。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語文學習的和諧統一,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使用優秀教學資源?!吧碓诮逃瑓s游離于課堂的邊緣;身在課堂,卻不識課程的真面目,這是無數教師的真實寫照。很多教師由于專業素養之一的課程力沒有得到提升而讓自己缺乏底氣?!保?]語文教師要適應時代要求,特別是在“互聯網+”的新背景下,因材施教,為學生設計一些個性化、多元化的特色語文課程,使教材“活”起來,使課堂也“活”起來。比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魅力,學生自然就能對文中的精彩語句獲得較深的理解;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編演話劇,用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語文課堂植根于生活,重視學生對社會、自然、生活的體驗,能營造一種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
三、立足教材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課文文質兼美,教師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潛在訓練點、讀寫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和寫作訓練,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問題是創新的前提。教師必須把重知識的教育轉向知智并重的教育,由單純地引導學生解答問題轉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如教學《帶上她的眼睛》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帶上她的眼睛,她是誰?眼睛怎么能帶上呢?帶上她的眼睛去干什么?假如讓你帶上她的眼睛,你會怎么做?圍繞這四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逐個解決,并將內容連貫起來,學生便能深入理解文章大意。諸如此類的帶有趣味性、探究性與吸引力的問題,既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可以很快地把學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中來。學生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自然會深入文本,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探索,這樣學生不僅能對文章有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堅持問題導向,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創新精神也能得到長足發展。(二)堅持生活指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當前的課程改革強調教學的開放性,要求教師“跳出教材教課文”,要求學生“走出課本學課文”。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遷移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陶行知先生認為“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種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崩缃虒W《生物入侵者》一文之前,教師先讓學生根據報紙、電視或自己生活中的見聞,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入侵現象,把生活經驗與課文結合起來;教學《湖心亭看雪》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在課內課外還閱讀過哪些描寫西湖景色的詩歌,學生紛紛答出了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绷稚额}臨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边@就引導學生進行了知識的遷移。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活為基礎,學生能力發展為導向,不斷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開展知識遷移,不斷促進學生遷移拓展能力的提升,發展學生的靈活性思維。(三)堅持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用好“部編本”教材,絕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也絕不是僅靠課堂教學就能實現的,這不僅需要教師把規律性的教和學生獨特體驗的學相結合,把語文課本知識和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還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課下,教師要綜合運用信息化、系統化方法深入研讀教材,領悟教材真諦;課上,教師要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倡導學生發揮質疑精神,少講標準答案,讓學生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家庭中,家長要積極配合教師,幫助孩子養成課外閱讀、練筆寫作、關注生活等好習慣,共同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促進課外閱讀的教師、學生、家庭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增加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興趣,更好地貫徹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同時,由于“部編本”教材更加貼合生活實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完善在社會中的生活情感體驗,以保證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運用語文,學會交流情感、體驗生活,最終形成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意識和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語文學科是蘊含人文知識最為豐富的學科之一,也是最直接能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素養的學科之一。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積累、涵詠、頓悟的過程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重視情感、審美情趣等的培養,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靈體驗、激情燃燒、思想碰撞、精神對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50,54.
[2]黃厚江.把語文上成語文課[J].語文建設,2013(13):4-7.
[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50.
[4]鐘發全,謝芝玥.課程力成就卓越教師[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
作者:鄧志清 單位:老河口市賈湖中學
- 上一篇: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
- 下一篇:水產養殖中有效強化魚病防治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