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復習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4 09:01:00

導語:語文文言文復習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文言文復習研究論文

一、樹立歷史的觀念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強調要樹立歷史的觀念,一方面是說要注意古今的區別,另一面是說要注意古今的聯系??床坏讲町?,就會“以今例古”,弄出錯誤;看不到聯系,就會割斷歷史,失去許多“解文”的依據。此外,讀文言文還會遇到古人的觀念問題,缺乏歷史的眼光,也就難以正確理解和評價。

看不到差異,可能會把文言文的“詞形”弄錯。比如,1991年的文言試題中有一句說:“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用“現代”的眼光看,“衣服飲食”是兩個詞,可在古代是四個詞:衣,指穿的;服,指器物,指用的;飲,指喝的;食,指吃的。詞形看錯了,對語意的理解自然不可能準確。1995年的試題中有這樣一句:“妻子奈何獨擅其利,以為富貴哉!”“妻子”、“以為”,現在都是一個詞,而在這段話中都是短語:“妻子”就是“妻和子”,“以為”就是“以之為”。“富貴”一詞也需注意,在這里并不是“富和貴”、“又富又貴”的意思,它是一個偏義復詞,意在“富”而不取“貴”,因為“獨擅其利”并不能提高地位,而只能使生活變得闊綽。1989年的試題中有一句是:“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這里的“足以”、“霸王”,用現代的眼光看自然都是一個詞,可實際上各是兩個詞,“足以”是“足/以之”的省略,“霸王”是動詞,是“稱王稱霸”的意思,看成一個詞還是看成兩個詞,意思相差很遠。還有通假字。缺乏歷史觀念,沒有“通假”意識,就感覺不到,發現不了,自然也就不會去想,去查,包括語文教材的注解上都有這樣的錯誤。比如,“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蘇武》),教材注“前”為“以前”,句解為“以前因投降匈奴和死去的……”這連語法都不通。其實,“前”是“翦”的通假字,是“除去”的意思。這就是以今例古的錯誤。1996年的試題中也出現了通假字:“守大怒,盛威臨永,永不為動,則繆為好言薦之朝?!边@里的“繆”就是“謬”的通假字,意為“假意地”。看不出這個通假字,對文意的理解就會“隔一層”;如果以此為測試點,那就更容易失分。

看不到古今差異,也會直接把詞義弄錯,特別是古今同形詞。1991年“三南”的試題中有一句:“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边@里的“或”易誤為“或、然”之“或”,“連”易誤為“連接”之“連”,而“稍”更易誤為“稍稍、稍微”之“稍”。這是讀文言文最易陷入的誤區。除了知識的問題之外,“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辭?!返木幷邆冊撌呛懿W的了,但也難免犯這樣的錯誤。比如“睡”這個詞,《辭?!放e《史記·商君列傳》中“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一句為例,解釋為“睡覺”。這也是一個以今例古的例子。說“睡覺”,在秦漢時一般用“寢”;“睡”則是“打瞌睡”的意思。

缺乏歷史觀念,對文中有特殊意味的地方就可能視而不見,或者理解錯誤。典型的例子有《鴻門宴》中對坐次的記述。沒有歷史觀念的人可能一帶而過,甚至會怪訝司馬遷太羅唆。但以歷史的眼光看,這些記述決不是多余的,而是具體地表現出項羽的驕橫和政治上的幼稚,也可以看出劉邦的隱忍之功。1992年的文言試題中說陳壽“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這一句話,如果不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看,恐怕就不大好理解。1994年講何子平的孝道,1995年講鄭善果之母的訓子之道,都涉及到古人的觀念問題,都需要一點“歷史的眼光”。

古今詞義有很大差異,忽略這一點就會犯錯誤;但現代漢語畢竟是從古漢語發展而來,不善于利用它們之間的繼承關系也是愚蠢的。古漢語一個單音詞的幾種意義,往往分別包含在由它組成的現代漢語的幾個雙音詞中。如“書——書信、書寫、書籍”,“疏——稀疏、疏遠、疏通、奏疏、注疏”,等等。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聯系來推斷文言詞義。比如《桃花源記》中有一句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币忉屍渲械摹耙帯弊郑涂梢韵嚷撓牒耙帯钡脑~語:規矩、規則、規勸、規劃……然后分別“代入”“規”的位置,“規劃”一詞可以講通,這就是正解。另外,有不少文言詞義保留在成語之中,而成語又是現代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一種古今聯系,也可以而且應該利用。如“負”字,它的一些意義可見于下列成語:負(以背載物)荊請罪、負(倚、恃)隅頑抗、忘恩負(背棄、違背)義、素負(享有)盛名、負(虧欠)債累累,等等。用已經掌握的成語與文中的詞語相比照,可以更快地找到解詞的根據。我們試用這種方法來解1995年高考的第12題。這個題共考查4個實詞。“A、若行事不允,或妄chēn@①怒。允:公平。”現代漢語中有“允當、公允、平允”諸詞,都可分別“代入”,可見把“允”講成“公平”是可以的。“B、在官清恪未嘗問私。恪:謹慎而恭敬。”現在常用的有“恪守、恪遵”,都是偏正結構的合成詞,可以提供一點解“恪”的根據;如果知道“恪慎”一詞,那就更好,可以斷定把“恪”解為“謹慎而恭敬”是可以的。“C

、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比绻氲健懊逼鋵?、名不副實”這兩個成語,肯定有助于判斷“副:符合”是正確的。“D、豈汝身致之邪?致:導致。”含有“致”的雙音詞很多,如“精致、景致、引致、招致”等。名詞、形容詞顯然無法“代入”;就動詞看,代入“導致”一詞也是不通的?!皩е隆笔恰耙稹钡囊馑?,而且一般指引起壞的結果。代入“招致”、“致使”等動詞也不通。由此我們可以判斷,“致”在此處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大概沒有保留下來。實際上“致”在這里應該解做“求得”、“得到”。四個詞有三個可以利用古今詞義的聯系進行思考,說明這種聯系的普遍性。

“歷史觀念”作為一種觀念,它的形成需要以知識為基礎,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體會、強化。這是復習、應考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二、掌握系統的知識

1.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這主要是指古漢語常用而現代漢語不用(或不單用)和古今都用但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前者如“恪”,后者如“致”。數量以多少為宜?人教社版高中語文教材列出360個,似乎還少了一點,筆者以為不能少于500個。當然,這個詞目的確定是很費斟酌的。可以參考商務印書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饒杰騰主編、北京師院出版的《中學文言常用詞詞典》。

2.了解文言實詞的特點。這些特點包括單音性——單音詞占大多數,雙音詞主要是聯綿詞、疊音詞、象聲詞、偏義復詞以及外來詞,為數不多;多義性——這和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原則上是一樣的,但現代漢語用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的意義,在古漢語中可以用一個詞;近義性——在現代漢語中有些不太區分的概念,古漢語中可能區分得很細,形成一系列近義詞,如關于“看”的動詞有20多個,關于“馬”的名詞也在20個以上;活用性——可以按照習慣臨時改變語法功能,用做其他詞類,名詞可用做副詞、動詞,動詞、形容詞又可用做名詞,又有“使動”、“意動”等特殊的動賓處置關系;通假性——用語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這在今天看來類似于寫錯別字,但在古人是一種習慣。了解這些特點,認識這些規律,是讀懂文言文的重要條件。

3.了解常用虛詞的用法。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四篇知識短文專講文言虛詞,共列32個,這是應掌握的。虛詞數量相對要少,但用法復雜,一要分清各自的特點和細微區別,二要記住其本意義和主要用法,三要清理虛詞的類別和各自的系統。

4.掌握常見的習慣說法。習慣說法是相對穩定語句格式,掌握這些格式對閱讀文言文是很必要的,如“不亦……乎”,“若(奈、如)……何”,“何……之有”,“唯……是……”,“何(奚)……為”,“以……為……”,“何……之……”,等。還有常用的短語,如:不啻,無慮,得無,而已,爾來,非徒,且夫,是故,是以,何其,有間,無乃,豈特,殊不,庶幾,有以,無庸,自非,等等。這要靠平時積累,也要靠復習時加以系統總結。

5.了解文言句式的特點。主要是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還有各種復句,特別是假設句、選擇句、因果句等,所用關聯詞語復雜,和現代漢語差別又大,要著重復習。單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就有幾十個之多,如“如、若、茍、使、即、第、令、假、以、借、其、竟、誠、果、向”等;這些單音詞又常常組成雙音結構:如若,若使,假令,借令,設使,如其,向令,竟使,等等。盡管有如此眾多的關聯詞語。古人還是常常用“意合法”,這就使得復句關系更為復雜。文言文讀不懂,或理解有誤,常常跟把復句關系弄錯有關,而高考中從復句關系的角度設題就成了“熱點”之一。

6.掌握斷句、標點和語譯的原則和方法。斷句的基礎是理解,同時也有一些可資憑借的語言標志,如發語詞,句末語助詞,常見的關聯詞,習慣句式,排比句,對偶句,等等。能夠斷句,然后可以標點。這又與標點符號的用法有關。語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標準就是“信、達、雅”三個字。在具體做法上要注意:專用詞語留而不譯,省略成分適需而補,古今不同換成現代,冗余成分可以刪除。近些年高考中文言文都用選擇題,翻譯能力似乎不重要了。其實不然。因為達到“語譯”才可算是達到真正的理解;高考題語譯正誤的判斷,也是從另一角度對語譯水平的考查。所以,在復習中做一點語譯的練習還是必要的。

7.掌握主要的文言修辭手段。文言修辭,與現代漢語有不同之處,要特別留意。如:比喻,特別是不用比喻詞的“名詞句”,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鼎鐺玉石”、“米珠薪桂”之類;借代,像“奉灑掃”、“承襲茅土”、“觴豆之費”之類;互文,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類;合敘,即“并提”,像“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之類;委婉,像“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三年,將拜君賜”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