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11:51: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如何增強教材對地區、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一個參與課改實驗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教師過去是教教材,今天要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教育的功能是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在社會逐步走向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育已由過去僅憑教材教學的單一因素轉移到學生、教師、教材、環境等多種因素的整合上來,要整合,就涉及到創造。所謂“創造”,就是必須體現個性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在新一輪課改理念指導下,把握好教材的彈性,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調配、重組,使用切合教學實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抓住學生,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去,教師除了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外,還應觀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潛力,去獲取成功,讓他們更充分地體驗成功后的歡樂與滿足。
一、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是這次課改的綱領性文件,它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說明,課程的功能,由知識傳授為重點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由原來單純地傳授知識一個支撐點,變成了三個支撐點,即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知識和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方法,最后還要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情感、學習態度的培養,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達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目的。以學生發展為本,就要在教育活動中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和歸宿,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潛能激活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教師角色的轉變,勢必帶來觀念的更新,因為觀念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和判斷,而這些又影響著教師的課堂行為。新課改呼喚新理念,那就是:教師要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的權利,就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發展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育活動中消極、被動的適應者和容器。這就要善于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空間,幫助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樂于探索,勤于動手的習慣;就要不斷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雙主互動”的教學模式,樹立“教法、學法”并重的學習觀
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所謂“雙主互動”,實質就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種教學是一種雙向式的自學——質疑——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它是一切教學模式的核心?!毒V要》指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边@說明,構建“雙主互動”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當務之急。課堂要互動,就要使教與學形成共時、多向、分層、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自己的知識為學生引路、搭橋,學生則以表情、動作、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程度??梢姡瑳]有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是跛足的,不可能成功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要使交流成功,
第一:教師必須由注入式轉為活動式,建立開放式教學。因為只有開放式的活動信息交流才能多向化,不僅教師與學生有相互的呼應和信息的交流,而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有相互的交流與呼應,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立體網絡。這樣,課堂氣氛才能熱烈,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廣泛交流、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在心靈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增進教學效果。
(1)以學生發展為本,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與自由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的思想感情,認識水平,思維方法,興趣愛好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開放式教學就是要給孩子留一點空間和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或通過與同桌、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教<春天>這一單元時,課后練習中的讀一讀、唱一唱《春天在哪里》有三個段落,教師可以先出示美麗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然后教師帶領同學們學習第一段,讓學生體會圖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系。剩下的兩段由教師出示圖片,讓學生討論總結出春天來自哪里?。然后老師教小朋友唱這首歌曲,讓小朋友們拍手跟著學并讓他們自己編些動作。讓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2)以學生發展為本,讓課堂成為孩子的樂園課堂是孩子們學習的地方,讓課堂成為孩子的樂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學習效果不言而喻。開放式教學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活躍,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發揮自己的特長,可以講故事、跳舞、畫畫等。如:在講《認真》之后,“語文天地”里有這樣一道題:“觀察圖畫,寫一寫”于是,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說出圖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然后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各自想出一個活動場景。讓他們暢所欲言,把想象中的場景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說給大家聽,然后把把腦海中的景象畫出來把作品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他們成功的喜悅就會寫在臉上。
第二、以學生發展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養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學習品質、能力,從而為他們終身學習、工作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教學形式,來淡化教師的表演,強化學生的表現,讓每個學生都盡展其能,而不要教師獨霸講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允許學生標新立異,要通過學生的成功來展示教師的成功。同時在互動中,要能“放得開、收得住”,掌握整個進程的主動權,對學生學習中暴露出的問題,要迅速的抓住重點,用巧妙的方式讓學生加以歸納、總結和升華,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高屋建瓴的思考問題。
(1)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合作學習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向學生滲透互相合作的意識,讓他們懂得在學習中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進步,要做到互幫互學,互相討論,“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如教學《一粒種子》一課后,語文天地中的練習“外面有什么聲音?”“外面什么樣?”問題一出,各組展開激烈的討論,討論后各組中發言人紛紛站起來發言,:“外面有汽車喇叭聲。”“有鳥叫聲?!薄坝酗w機行駛的聲音?!薄坝行∨笥淹鎯旱穆曇?。”“有廣播的聲音。”……各種各樣的答案證明了在孩子們身上有著無窮的聰明才智。由于小組同學圍繞問題,互相啟發思路,共同討論,在討論時大家的思路顯得異?;钴S,人人都爭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互相交流、互相啟迪的合作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興趣。
(2)以學生發展為本,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一年級學生的眼里,老師是神圣的、最有權威的,都愿意當老師。針對兒童這一心理,教師可以在課上進行“爭做小老師的活動?!睅ьI同學們讀生字、讀課文。教學《車的世界》一課時,小老師問全體同學:“看圖后,你們想到了什么?”各小組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名同學說:“我看到圖后想到了‘奔馳’?!绷硪幻瑢W馬上站起來說:“我想到了‘奧迪’。”還有的同學說:“我想到了‘SARS救護車’“這道題激起了學生思維撞擊的層層漣漪,尤其那些喜歡車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發言中來。最后小老師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不管是什么車,在人們的生活中都缺少不了,它們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出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我為學生精彩的回答感到高興,及時表揚了同學們和小老師愛動腦筋、知識豐富。通過“爭做小老師活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知識掌握的也更牢固了。
三、以學生發展為本,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樹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建立一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的認識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假如》一課時,教師把三幅掛圖出示在黑板上,并問他們:“如果是你,你想‘假如’些什么假?”孩子們聽到這里,積極性難以控制,思維想象就好象開了閘的水,滔滔不絕。有的說:“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可以飛上藍天”、有的說:“假如我是一只貓頭鷹,我可以在夜間行動?!边€有的說:“假如我是機器貓,我可以想變什么就變什么?!薄鞣N各樣的答案,在孩子們的腦海里涌現,教師對他們的回答都一一給予肯定,并且讓他們在課堂上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大家聽,好像自己真的變成了想象中的主人翁,個個快活極了,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欣慰??傊碌臅r代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現代教育衡量一個好老師的標準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多少,而是你是否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注意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保護和啟迪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意識,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
- 上一篇:語文教學重視實踐論文
- 下一篇:語文情境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