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情境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4 11:51:00
導語:語文情境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劉思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薄拔恼虏皇菬o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讓學生真正地走入課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學語文呢?筆者認為情境教學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只有美好和諧的語文課堂心境,才能讓課堂充滿創造,充滿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新課標明確地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因此超越知識符號的課堂,構建生活的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時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既給學生“導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給學生“開源”,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改變了過去逐段講解后填表總結的傳統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在自學課文后,舉行“產品會”:學生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假設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現在你如何把你的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讓一些同學充當記者、經銷商和客戶,就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進行發問。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將同學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加以提問。(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玻璃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講解并展望發展前景)最后完成課后思考練習2.整堂課學生學得其樂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說明文枯燥無味的毛病,又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二、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而產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創設特定情境的技能。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琥珀》一文,課前教師展示實物琥珀,讓學生對琥珀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形成產生好奇,觸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又如教學《新型玻璃》中的“藕斷絲連”一詞,教師不是機械地去講解,而是請一位學生上臺折斷一節蓮藕,這時同學們經過仔細觀察就明白了“藕斷絲連”的原義,再理解比喻義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既能幫助學生明白事理,也能增進學生的實感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節省教學時間。
三、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借助圖畫再現情境,是指教師借助課文插圖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將課文語言文字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再現課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感性知識,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級教師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課時時,前后三次運用了圖:第一次:上課開始,教室里以藍色的畫紙作藍天,先后出示圓月與新月。教師描述:老師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歡看月亮?你們看見嗎,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出示圓月)這是什么樣的月亮?有時候,月亮又是這樣的,(出示新月,貼在藍天上)教師描述導入。第二次:(師)課文中的小朋友看著彎彎的月兒為什么覺得像小船,而不說像香蕉,像鐮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們看著這彎彎的月兒,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圖)你看著這彎彎的月兒,你覺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現在你們聽著琴聲,身體也可以隨著音樂輕輕地搖擺,慢慢地你可以瞇上眼睛,這么看著,想著,你是不是好像也飛上藍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運用圖畫,第一次主要導入課文,第二次著重激情,第三次著重激發聯想。在指導觀察的基礎上,結合啟發性的描述,激起了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課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和塑造出的音樂形象作用于人們的感官,將聽者帶入特定的情境。音樂具有開發性、暗示性、審美性。能幫助大腦放松,激活大腦接收新信息,幫助將信息移入長期記憶中,還能極大地增強回憶力和激發靈感。因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是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夠把音樂語言和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的綜合調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月光曲》,課前,他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他們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這美妙的琴聲上。這時,教師望著學生用莊重而舒緩的語調說:“同學們,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曾經這樣說過:”我的音樂只應該為勞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譜寫了許多曲子。我們現在聽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師把音量放小,接著說:“《月光曲》是怎樣譜寫的——”美妙的琴聲和教師動情的講述,扣響了學生的情感之弦,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為課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將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也就是自己說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學習的輕松。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再高點的是改編課本劇。例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排演課本劇《陶罐和鐵罐》。教學中,先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改編課本中角色的語言?怎樣表現不同的動作神態?然后在小組里自編自演,讓幾名學生帶上頭飾,扮演角色,其他同學獻策獻計。最后選出代表在全班表演。這樣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還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總之,情境教學是以“情”為“經”,將傳統教學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質、興趣、價值觀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以“境”為“緯”,通過創設各種生動、具體、形象的語言環境,拉近學生語言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 上一篇: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 下一篇:交通局科技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