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8 04:54:00

導語:語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管理論文

語文教學如何適應四個現代化的要求,這是當前值得探討的新課題,當今國外工業化先進國家,不論哪一領域,乃至各行各業,都必須達到下列五點要求——我把它叫“現代化五要素”,即務實、效率、理論、創新與信息。

一、務實??照務`事、誤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八十年代初,筆者即主張在教學中要提倡“大三實”(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究實效)和“小三實”(即扎實、樸實、真實)。這“大三實”符合我黨一貫的思想路線的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元帥有句口頭禪:“不管黃貓黑貓,能打勝仗的就是好貓”。意即戰術要靈活,只要打勝仗就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也提倡這種“貓論”精神,改為“白貓黑貓論”。這已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為貫徹這個精神,我們就要反對種種形式主義及煩瑣哲學式的課文內容分析及其提問。所謂“扎實”,是要把語文基本訓練落到實處,即落到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上,特別是讀寫基本功。語文水平主要看讀寫能力,尤其是寫的能力。這是最高,也是最難達到的要求。屬口頭言語的聽、說是書面言語(讀寫)發展的基礎,但它本身不應是語文水平的標志,因為文盲也可能聽、說能力很強,甚至說得頭頭是道。所謂“樸實”要提倡返樸歸真,在課堂不搞或者盡量少搞與語文基本功訓練無益的“花樣”,免得浪費大好時光?,F在有人再三片面地提供所謂的“樂學”,說什么要“玩,玩,玩,玩中學”。這在幼兒園尚可,進入小學的課堂教學就不合適,試問,不玩要不要學習?咱們自古的民族性之一是刻苦、勤勞。要從小培養兒童克服困難的意志力與勤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最大、最持久的動機是學生對學科的內在興趣,而課堂中的“樂學”,充其量可引起學生短暫的外在興趣,由此而產生的學習動機必然是缺少力度,是不持久的。由此,筆者也不贊成把課本劇搬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因為它往往造成喧賓奪主、嘩眾取寵的情況,有的公開課常如此,它占用了大量課堂教學寶貴的時間。學生嘻嘻哈哈一陣后,而語文知識技能卻所得無幾。有人還實用主義地單以孔子的語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據,但孔子不少主張苦學的話為什么不引用?自古苦學成才的范例也比比皆是,難道他們的精神不值得學習嗎?其實,要成就一樣事業(包括學習)是非下苦功不可的。這就是“先苦后樂,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樂樂苦苦,苦苦樂樂”是也,即苦與樂兩者是辯證關系。有人還企望以提倡所謂的“樂學”來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問題。這無異急病亂投醫,藥不對癥。其實,這是一個社會綜合癥,有其深厚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原因。非“樂學”所能濟事的。早在60年代就批示過要減輕學生負擔,但時至今日,卻有愈演愈烈之勢,令人擔憂。所謂“真實”,主要是針對某些觀摩課的弄虛作假,事先作過不止一次的正常備課以外的“排練”現象而言。甚至教師提什么問題,學生如何答及誰答都準備好。一上公開課,教師的問題一出口,有的話未說完,學生即“舉手如林,對答如流”,有的簡直語驚四座,令聽課老師自嘆弗如,而教師的語言則出口成章,很是“精煉”,毫無重復。這當然很理想,但在現實教學中是很難辦到的。上述情況,久而久之,將給學生形成怎樣的師德形象?這是不利于學生的正面道德熏陶的。

二、效率。工農業生產無不講究生產率,教學工作也要講究教學效率問題。小平同志的《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講究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因此,提高教學效率應是每個教師不懈的追求。所謂效率,一般是指相對時間內工作效率的好壞,即意味著一個教師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生掌握較多的知識、技能。更好地發展各種能力,有助于個性的全面發展。所以,效率包含四個要素,即時間、數量、質量和滿意(達到事先設定的大綱和具體教學目標的要求)。其中時間因素是最重要的,具有制約后三個因素的作用,如果一旦落空或掌握不好,后三者也會深受影響。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的。課堂教學的空間相對穩定。而時間的把握則很靈活,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伸縮自如,各種教學環節的安排往往因人(包括教師的學識素養、教學能力以及師德風貌等)而異,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

上面已提到,語文課主要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特別是寫的能力。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讀寫能力只有主體在讀寫活動中才能得到提高、發展、表現和檢驗的,此外是無捷徑的??墒牵F實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課堂“三少”(讀得少,思得少,寫得更少)可說比比皆是,長此下去,要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愿望難免落空,至少是少效、低效的。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師承并受到五十年代前蘇聯專家提倡的所謂“文學分析法”的影響是其一。不管明白如話、一讀就懂的課文,也要一段一段,甚至一句一句地照文章表達的次序分析、提問不誤。對此,筆者曾聽了不少課,感觸頗深。例如,有位老師教《三只白鶴》(二冊,人教社版)。課文說的是三只白鶴捉了許多魚,一時吃不光,把一條大魚埋起來明天吃,但要記住埋在什么地方?老師就按次提問……其中:第一只白鶴記住埋在什么地方呀?答:埋在太陽底下。老師即板書:“第一只”。旁邊還畫上太陽:接著又問第二只……第三只……學生照答:白云底下和柳樹底下。教師也照寫、照畫。光就內容方面,教師就提了十多個問題。其實,像這類淺顯的課文,學生只要認識了幾個生字詞,一讀就不難了解內容的,不需要把內容重復一遍的提問和板書。太陽、白云、柳樹一年級兒童早有表象,也不必畫它(其中柳樹還叫學生上臺畫)。這許多時間就可節約出來。干什么?給學生讀和寫。

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密度、低效少效的另一個原因是觀念上教師把啟發式混同于提問或談話法。其實,這兩者不是等同的。提問可能有啟發,也可能毫無啟發,根據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的兩個特點,像上述課文的教學,教師只要提一個問題就夠了,即為什么說第三只白鶴記住大魚埋在柳樹旁邊是聰明的、能找到大魚的?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必得聯系第一、二只白鶴所說的太陽、白云的動態作比較,動一下腦筋,轉一下彎,才能解決。所以教師的提問要提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煞癜阎貜蛢热莸奶釂枆旱阶畹拖薅龋?!節約出時間讓學生多讀、多思,更要多寫?能否先“死”后“活”,一節課規定給學生寫的時間應不少于20分鐘?!包括聽寫、默寫生字詞、好詞好句以及要背誦的精采段落,乃至全文,然后自我對照或相互對照,進行修改;或讀寫結合,寫讀書筆記、片斷;或按課后習題進行讀寫,等等。課堂的時間是個常數。好比一塊蛋糕,你把不必要的提問“切”多了,留給學生用以讀寫的“蛋糕”就少了,而缺乏必要的大量的讀寫時間,學生如何會大幅度地提高讀寫能力?這實是一個淺顯的道理。筆者也曾多次大聲疾呼,但由于“君子動口不動手”或少動手的這種語文教學現象積習甚深,以至習慣成自然,積重難返。現在該是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的時候了。

三、理論。正確的理論具有導向、增殖和增智的作用。理論來自實踐的升華,但實踐又需要理論的指導。這兩者原本是雙向的關系,但過去,尤其是“荒唐的年代”,在極左思潮影響下,理論的作用被輕視,片面地強調理論向實踐靠攏,理論工作者向實際工作者學習,這“靠攏”與“學習”,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在于“片面”,以至理所當然地忽略了實踐向理論的“靠攏”與“學習”。現在的情況是,廣大語文教師或其他各科教師,經驗有余而理論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他們往往只知道這樣教,效果好,那樣教,效果不好,但不知道“為什么”,說不出一個道道來,以至對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經驗,缺乏理論加工,任其自流,湮沒無聞,或在低層次上重復,徒耗精力。以識字教學心理為例,筆者于1990年應邀赴香港為第六屆國際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作報告時談到,兒童的錯別字類型之一是部件的左右對移(如知—唉),卻很少發現有上下部件調位的現象。臺下一聽眾馬上遞上來一張條子問:“朱教授,產生這類錯字,是否與大陸的橫寫有關?”如果沒有理論的駕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抓不住要害;或作出答非所問的解釋;要不,就默認了事。當時筆者就從心理學角度作出分析:這是空間知覺發展的序列使然,與橫寫無關。初入學兒童,空間知覺的發展是上下先于左右,這又由于在相對穩定性上,上下大于左右之故。當兒童站立時,能正確地指出上下,如令他轉個身,左右及東南西北的方位,往往又搞不清了。又如相類似漢字的字形比較,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常是先知覺其間的共同點,而忽略了兩者的相異點。如果教師有識字心理的理論知識,就會預先作相反的心理導向。筆者在60年代初,曾以辛——幸對比作試驗,兒童首先說出的是:兩個字的下面都是羊字少一畫(@①)。這是違反比較的目標的。此時,教師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作出引導:小朋友,先說說,這兩個字不同點在什么地方?并指出以后凡兩個相似字的比較要先看出它們的不同點,然后再看相同點。這樣的字形比較,才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現在實踐正在召喚理論,如何引導教師學點理論,實現從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化,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當今有的地方的進修學校、教研室,得風氣之先,購買有關學科的學術著作,有計劃地組織教師讀書班,且要求具體,檢查落實,人人參與。這是很有遠見和明智的。

四、創新。要求教師有改革開拓,“敢為人先”的精神。對于自己的教學模式,那怕是一個小的教學環節,不要天天總是老方一帖,而是要有自我分析、自我比較、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的自我意識,只有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才有奮進的活力。這就是古語所說的“日就月將”,即日日有成就,月月有進步。所以,這里的“創新”,不是過高地要求教師一鳴驚人,而是希望在教學上,無論環節的安排,方法的調整,都要有不斷摸索,不斷試驗的開拓意識?,F代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創造性的競爭。一個不思改革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國家、社會乃至個人,亦不例外。

教師不但對自己的教學要有日思進取、不斷改革的創新意識,而且教師也要善于鼓勵那些創造性學習的學生,引導他們敢于質疑問題,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如第九冊《太陽》一課,說太陽有三個特點:遠、大、熱。教參也如是說。可有一個學生就提出問題:“遠”不是太陽本身的特點,其他星星也離我們很遠,可能更遠。教師要千萬珍惜學生的這種在自己知識經驗基礎上所提出的具有邏輯思維萌芽的意識,加以鼓勵。

這里還涉及到教師如何對待班上學習好生和差生問題。學習的個別差異,原是一個研究者眾的古老命題,迄今還有現實意義。對此,要提倡教師搞積極平衡,不要搞消極平衡。所謂“積極平衡”,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習好生、尖子,加以獎勵和輔導,甚至“吃小灶”,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好上更好,同時也鼓勵差生迎頭趕上,不甘落后。所謂“消極平衡”,是指教師對好生、尖子有所忽視,任其自發、自流,原地踏步,卻花過多的時間于差生身上,企望差生很快就趕上好生,大家一起前進。這種愿望是好的,但是違反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規律。其實,差異是永遠存在的,是消滅不了的。據植物學家研究,即使是一棵樹的繁多樹葉,也是每片互異,各不相同的,更何況是人類。所以上述消極平衡的做法,實際上對好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一種阻礙因素,是不利于基礎人才的培養的。在談到工作方法時說過“抓兩頭帶中間”之類的話,對于上述教學工作應作參考。

五、信息。在經濟領域有“信息是寶”這個說法,現代化社會充分肯定了信息的價值。科技的進步,產品的改進及其銷勢等,均離不開信息。在教學領域,信息也是改革所必需,具有啟智的作用??偛荒堋皟啥宦劥巴馐?,關門只教我的書”。要借鑒別人的經驗,了解人家如何教?如何改?效果如何?還在研究什么?等等,借以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有所發展。那種關起門來搞教改,或在低層次上的重復,都是不可取的,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面貌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羊字少一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