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4:59:00

導語:概括能力培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概括能力培養管理論文

[內容]

一、教給學生分段的方法,明確分段依據。指導學生分段,必須注重揭示規律,教給方法。

1.按文章的寫作順序分段。對記人記事的文章,可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順序來劃分段落;對于寫景的文章,可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分段;對于特殊結構的文章,可按“總分總”的順序或過渡段來分段。如《趕羊》一課,根據事情發展的順序,按起因、經過、結果將課文分成三段;《觀潮》可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時間順序分為三段;《頤和園》可按“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地點變換順序和開頭、結尾分為五段;《穆老師的眼睛》可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分為三段。

2.抓住中心句或中心段來給文章劃分段落。中心句(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以此為線索來分析理解課文段落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李時珍》一課第一句話“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是中心句,這句話講了兩個方面:學醫和研究藥物。啟發學生找出課文中“學醫”和“研究藥物”這兩個方面相對應的自然段,再加上總起句便可清晰地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意義段。再如《海底世界》一課最后一個自然段:“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是中心句,從這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寫海底物產豐富?加上總起段,可很自然地把課文分成四段。

3.根據課文題目分段。有些課文題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內容,點明了敘述要點,可指導學生從析題入手段分段。如《海濱小城》一課,課題即揭示了文章主要寫“海濱”和“小城”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可以把課文分為兩段。

4.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給文章分段。如《翠鳥》一課從翠鳥的外形、活動特點和“我”的愿望三個方面來寫,課文便可分為三段。當然,文章的內容、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即使同一篇文章,往往也可用不同的幾種方法劃分段落。指導學生分段要從文章及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師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把知識教“活”、用“活”。例如《鉆石》一課就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法來分段:(1)按事情發展順序分為:撿到鉆石;回憶往事;上縣進寶。(2)按時間的變化來分:“傍晚”;“夜深了”;“第二天雞還沒叫”。(3)按地點的轉換來分:在地里;在家里;在縣里。所以,在分段時不能簡單地用一些固定的方法去死套每篇文章,而要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學過的分段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分段的依據。在討論分段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思考,不能急于“求同”。對學生提出的種種分段方法,教師要認真聽,仔細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不能用《教參》上的分段方法框死師生的思維。如《飼養員趙大叔》一課,有的學生分三段,有的學生分四段,分歧就在于關心母馬“金皇后”與照料”“金皇后”下駒子是分成兩部分還是作為一部分。哪一種分法更確切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闡明自己的理由。結果是兩種方法都正確,這就使學生對分段有了靈活的認識。另外,本文過渡段“趙大叔給我講每頭牲口的性格……最關心的卻是那匹母馬金皇后”。應該歸為哪一段,學生意見也不統一,這就要引導學生討論這一段與哪部分的關系更密切一些,最后確定該歸在下一段。在分段訓練中,教師既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帶規律性的方法,又要從實際出發,把知識教活,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學會給文章分段。

二、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概括段意與分段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可幫助學生領會整篇課文的條理、層次結構,又可幫助他們了解段與段之間是怎樣聯系起來的,弄清各部分之間以及每一部分和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從而深刻理解全文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

1.教給學生概括段意的方法。要使學生準確地概括段落大意,首先要讓他們對該段內的每句話和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具體理解,然后抓住最主要的內容概括為段意。例如《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第二段包括三個自然段,先引導學生通過讀、思、議,分析每個自然段的內容:(1)戰斗在激烈地進行著,白求恩大夫鎮定地給傷員做手術;(2)敵機不斷地在上空吼叫,炮彈不斷地在周圍爆炸,白求恩大斷繼續給傷員做手術;(3)一連幾發炮彈落在小廟的周圍,白求恩大夫仍然爭分奪秒地給傷員做手術。最后,把這三層意思連起來,抓住主要內容把該段段意概括為:白求恩大夫把手術臺當作陣地,不顧生命危險給傷員做手術。另外,還可以根據中心句來概括段意。如《我愛故鄉的楊梅》第三段的總起句:“端午節過后,楊梅樹上掛滿了果實。楊梅的形狀、顏色、滋味都非常惹人喜愛?!?;《趙州橋》第二段中間的過渡句:“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保弧厄鸷屠走_》第二段的總結句:“實驗證明,蝙蝠在夜間飛行,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边@些都是中心句,因此均可據此概括出段意。

2.理清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段的訓練是邏輯思維的訓練,概括段意的過程是抽象概括能力的運用,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訓練的過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理解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上。例如《一次科技活動》一課,在對三段課文進行具體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敘述的?(2)重點寫的是哪一段?這一段與文章的內容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懂得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來寫的,重點寫第二段,這一段記么了這次科技活動的經過,最能體現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就懂得了:文章各段之間要按一定的順序來排列,與文章內容關系密切的部分寫得詳細,是重點段。用上面的方法來分析,《穆老師的眼睛》各段之間是“總分總”的關系,第二段是重點;《李時珍》各段之間的并列關系,第三段是重點;《觀潮》第一段與后三段之間是總分關系,后三段又是按事物本身發展變化的順序安排的,其中第三段“潮來時的景象”是課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