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觀念改正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9:14:00

導語:語文觀念改正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觀念改正管理論文

語文教育改革是個艱巨而復雜的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首先要解決觀念問題,是葉老的一貫主張,是葉老語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老關于改革語文教育觀念的思想,大體可從初露鋒芒──趨于完整──發展完善三個階段來認識和研究。

本世紀初,從學校到社會,“代圣人之言”的八股風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勢力,主宰著人們的思想觀念。1919年4月,葉老在《國文教授之商榷》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今日教授作文,每任兒童自由發揮”的主張。1919年1月發表與王伯祥合寫的《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明確提出小學生作文“直書口說”的主張,由此進一步提出從文題到取材,以及讀物之選擇,作文之批改,都必須“以學生為本位”的著名命題。針鋒相對,初露鋒芒。

如果說上述諸項其鋒芒指向時弊及其所造成的語文教學工作上的一系列問題,那么1922年1月20日發表的《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之鋒芒則觸及到教者的觀念。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文教學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將謬誤的觀念改正”?!坝^念與態度不變更,則一切改革方法,轉換材料,都成空話”。

葉老當時認為,教師觀念的錯誤主要有二:(一)“不曾了解兒童,不以兒童本位一義為教授的出發點”。這就造成教學中的一切均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來主宰,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成為被灌輸的對象;(二)“不明白國文教授之真作用,徒視為形式的教科”。這就造成輕視文字的內容和表達的方法,以為教會讀音、識形、講解、書寫,便已盡責。這兩個問題,實質上是教與學的關系,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兩大重要問題。如何解決?葉老指出,首先,必須明確“國文是兒童所需要的學科”。他說,“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薄皟和忍幱谔卦O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從內心發出。教師于這個當兒,從旁導引,或竟授與?!边@就是說,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被動為主動,達到教與學兩個積極性統一的理想境地。其次,必須明確“國文是發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他說,學生所以需要學國文,我們所以教學生學國文,“一方面在磨煉情思,進于豐妙;他方面又在練習表出情思的方法,……這兩方面里,前者為泉源,為根本?!边@就是說,惟有正確處理文道統一的關系,才能完成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或者說,語文教學既訓練語文能力,又磨煉情思方為成功。此外,葉老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某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小學教材宜純用語體”,教學內容應當“在教科書以外去選擇或搜集”;他認為學生“自生需要,不待教師授與”。應當作為選擇具體教學方法的基本指導思想。這是葉老“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教育思想和理想境界的早期萌發,其意義不可低估。

自國文作為學堂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后,光緒29年(1903)《學務綱要》規定,國文的寫作訓練,“以能多引經史為貴”。直至民國18年(1920)《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仍將“養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作為“國文要旨”的主要內容。民間私塾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仿古、復古自不必詳述。而面對如此之現實,葉老提出上述從觀念,到內容,到方法的改革主張,實在是難能可貴。那么,葉老何以能夠有如此鮮明而又深刻的見識?首先,自康梁變法、辛亥革命以來,人們,尤其是知識階層的改革意識日趨深化;自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所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列主義傳入中國;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所有這些,都使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思想在知識階層廣泛傳播,深入人心。青年葉圣陶置身于這樣一個偉大變革時代之中。其次,葉老上述主張源于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自1912年充任小學教師以來,至此已有十年八載;自1915年以來,又有編寫教科書的實踐。這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對葉老早期改革觀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從商金林同志編輯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與研究活動年表》中可見,1917年春,青年葉圣陶到角直鎮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與同事吳賓若、王伯祥等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自編各種課本,創辦農場、書店、博覽室,建造音樂室、篆刻室,輔導學生自編自演話劇,組織學生遠足旅游等等,真可謂教育教學改革之先鋒。做到如此程度,不必說在當時,即使在當今,也是應該予以高度贊揚的。這是他早期乃至后來語文教學整體改革觀形成的沃土和根基。

1942年8月1日《國文雜志》創刊于桂林。身為主編的葉圣陶先生寫了一篇發刊辭,題為《認識國文教學》??梢哉f,這篇文章是葉老改革語文教學觀念的思想趨于完整的標志。針對“訓練不切實,教學不得法”,“國文教學幾乎沒有成績可說”的嚴重問題,尤其是一般人“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這類極端錯誤的觀念,發出必須“另起爐灶”的號召,表示“我們愿意竭盡我們的知能,提倡國文教學的改革”的鮮明立場和堅決態度。同時明確指出,一些重要的認識問題亦即觀念問題必須首先加以解決。

第一,明確語文學科性質,樹立語文是基本工具的觀念。葉老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確指出“國文,在學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項,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種?!睆恼Z文在各學科中的地位,語文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確立了語文的“基本工具”說。同時指出,學科性質不明,是造成“國文教學幾乎沒有成績可說”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從而深刻闡明了樹立“基本工具”觀念之重要性。

第二,明確語文學科的目的任務,樹立語文教學要為造就“普通公民”這一總目標服務的觀念。葉老所謂“另起爐灶”,就是要以這個根本目標為出發點的落腳點,從而把矛頭指向舊教育以造就“活書櫥”、“人形鸚鵡”、“儒學生員”為目的的“古典主義”和“利祿主義”。他深刻指出,舊式教育那一套,不但不能使學生學到“終身受用”的本領,而且“把心術弄壞了”,根本“不能養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北M管沒有提出“普通公民”的具體規格和標準,這一主張卻是獨樹一幟的。它標志著葉老教育改革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為同時代人“另起爐灶”進行語文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為后人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它,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用“里程碑”來評價“普通公民”的培養目標,不為過。

第三,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途徑,樹立“教師教學生學習國文的方法”的觀念。從培養“普通公民”這一總目標出發,語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具有閱讀和寫作這兩項生活上必需的知能,這是葉老的一貫思想。如前所述,從20年代起,葉老就是從讀寫兩個方面來探討語文教學改革問題的。到1942年,在《認識國文教學》一文中,進一步強調“知要真知,能要真能”。何以達到?不僅要求教師講究教學方法──“那方法決不是死記硬塞,決不是摹仿迎合”;而且要求“教師教學生學習國文的方法”──教學生“在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體味,整飭思想語言,獲得表達技能種種事項上多下功夫”。這樣,才是正確認識國文教學。他充滿信心地說,“從這種認識出發,國文教學就將完全改觀?!?/p>

綜上,語文學科性質、語文教學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正確途徑,語文教學觀念改革應包括的幾個主要方面,葉老均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有些問題提得很尖銳,有些問題很精辟。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當今也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新中國建立以后,黨和國家委葉老以重任。他長期擔任教育行政和出版部門的高層領導職務;葉老對黨和人民報以忠心和熱忱,積極參加社會各項活動。作為著名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老站得更高,看得更深遠。在領導教育改革的實踐中,葉老的語文教學整體改革觀得以迅速的發展和完善。這個階段葉老關于改革語文教學觀念的思想,主要由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三個方面構成。

培養“普通公民”,是葉老人才觀的精蘊之所在。葉老對這普通公民的規格、標準的構想集中地反映在他1948年8月草擬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里。當時葉老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在這份課程標準里,葉老提出,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在情操和意志方面學生應該做到,熱愛勞動跟勞動人民;對祖國無限忠誠;具有隨時準備去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決心和勇氣;具有服從公共紀律、愛護公共財物的集體主義精神。同時,學生應該具有憑借祖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即聽、說、讀、寫的能力。1978年3月發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這是葉老在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召開的北京地區語言學科規劃座談會上的發言。在談到掌握語文工具時,葉老又從“極大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盡分內的責任的高度闡明了他的人才觀。

葉老培養“普通公民”的人才觀,與1957年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币约啊吨袊逃母锱c發展綱要》提出的培養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老教學觀的精蘊之所在。這是葉老一貫的教學思想。早在1922年就提出學生“自生需求,不待教師授與”的主張。1943年1月出版與朱自清合編的《略讀舉隅》的《前言》中,明確指出,“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并以孩子學走路為例,起初由大人扶著牽著,漸漸的大人把手放開,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純熟,能夠自由走路,深入淺出的闡明“教是為達到不需要教”的道理。1961年7月,在一封語文教育書簡中指出,語文課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963年6月,在《評改,<最近半年工作情況匯報>》一文中說:“各科教學工作和整個教育工作都如此。總括一句話,盡心盡力地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977年12月26日為武漢師院《中學語文》題詞:“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1978年3月,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說到“講”的時候,葉老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復雜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掌握,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又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改革的歸宿。“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從“教”到“不教”,有一個復雜的、艱苦的過程,這是個啟發、誘導、扶持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培養能力是核心──在逐步放手“不教”中訓練能力。學生逐步具備了能力,才可以“不教”。

顯然,不僅學得知識,而且養成“舉一反三”受用終生的能力,是葉老質量觀的精蘊之所在。這個思想貫穿于葉老一生的著述中,無需贅述。

學習和研究葉老關于改革語文教學觀念的思想,我們應得到的啟示主要是:

第一,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觀念形態的東西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又反作用于客觀現實。從源于實踐,反映客觀現實的意義上說,人們的認識和觀念帶有“滯后性”;從指導實踐,反作用于客觀現實的意義上說,認識、觀念又帶有“先導性”。在改革實踐中,觀念的轉變至為重要。在轉變觀念的問題上,既不可片面強調觀念帶有“滯后性”的一面,固守舊觀念,徘徊不前,成為改革的阻力;也不要片面強調觀念的“先導性”一面,脫離客觀實際,盲目實踐。而充分認識觀念的“先導性”,是轉變觀念從而積極投身改革實踐的前提。同志深刻指出:“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保ā秾嵺`論》《選集》四卷合訂本第273頁)在教改實踐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在舊的教學方法使人感到困惑的時候,恰恰孕育著新的教學思想的萌發;也常有這樣的情況,隨著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施行,促使或影響人們,包括對這種新方法持反對、抵觸、懷疑態度的人們,改變原有的舊思想。所以,我們既要耐心等待,允許人們的觀念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更要大膽改革,在改革實踐中積極引導、大力促進人們觀念的轉變。

第二,觀念的轉變,表現在改革實踐的各個方面,改革須全方位、多維度的整體進行。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關系,聽、說、讀、寫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等,無不說明這個道理。在改革實踐中,有時局部啟動,單項試點,這恰是為了帶動全局,促進整體改革的順利進行。

葉老關于改革語文教學觀念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很值得我們全面理解,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