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語文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12:04:00
導語:新課程語文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春季,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在我區開始實質性啟動。廣大實驗教師抓住機遇,不斷學習,勇于實踐,探索創新,出現了本地區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隨著實驗的推進,自然出現了一些困惑。其中,如何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是廣大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話題。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教師。筆者認為,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應在不斷加強學習培訓,轉變教師觀念的同時,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語文學習??梢灾攸c通過樹立課程理念、把握課程目標、開放語文課程、改變學習方式、關注課程評價幾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一、樹立課程理念
樹立語文學科的課程理念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課程基本理念。課程基本理念是課程標準的基石,反映了該課程服務于時代要求,實現新課程培養目標的課改方向。語文課程基本理念應成為我們實施新課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出四點課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經過一段實踐,我們覺得語文課一定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素養:即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漢語言的優秀文化成果,最終在學生身上養成一種涵養水平。語文素養的基本要點應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態度,豐富語文的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培養語感,養成良好個性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宏大的工程。
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即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語言文字的獨特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課不能過分地進行理性分析,必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學生的情感投入,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的理解,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過程不在于傳授系統的語文知識,而在于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以閱讀教學為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種對話首先是學生的讀書實踐。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修訂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所以,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應是“以讀為主,討論交流”,一節課大部分時間應是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當然,這種讀書活動決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教師應作為讀書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有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對話式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有序、有質地推進。
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漢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系統中屬漢藏語系的漢泰語族,它的總體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因而語文教育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視整體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彼瑑蓪右馑迹阂皇遣荒軓恼Z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出發構建語文課程體系。二是不能從語文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出發設計語文教學活動。
二、把握課程目標
把握課程目標,是上好新課程的語文課的關鍵。
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規定了全面的課程目標,體現了課程功能的轉變,其目的是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維目標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統一在同一過程之中。很明顯,新課程不是不要“雙基”,但是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與傳統教學的“雙基”不同。
首先,傳統教學老師傳授的“雙基”是系統的基礎知識,而學生主要是接受、儲存這種知識。這種“雙基”知識的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盡管十幾年來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雙基”并未改變。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雙基”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新課程則不然。新課程需要的是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里,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個定語“適應終身學習”,這就和傳統教學的“雙基”區別開來了。新的語文課程不再是系統的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容和單純的基本功訓練。新課程的語文教育提出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注重學生的經驗,注重學生的實踐與探究。這正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
其次,“學習”這個詞的本義不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更是學習者自己發現、探索的實踐活動。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接受學習,學習以書本為主、以認知為主、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盡管這種學習保證了人類文明高效率的繼承和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這種學習卻是以犧牲個體的直接生長體驗為代價的。學生在獲得“濃縮果汁式”知識的同時,失去了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經歷和體會,失去了人類發展取之不竭的動力——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這種傳統的學習已喪失了學習的基本內涵——實踐性。
新課程改革堅持學習的實踐性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知主體的活動。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習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使我們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回歸“學習”的本義,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僅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多地是在發現、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生活的知識,學習生存的技能,學習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國際委員會提出的終身學習的內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制定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有定向、激勵、調控作用。教師要善于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激起學生對達到預定目標的強烈愿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學的本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有教師預設的文本,而且有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中生成的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課程不再是“學生適合教師的教學”,而是“教師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因此,預設的教學目標不應是固定不定的,而應該是開放的、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經驗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三、開放語文課程
開放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一個重要標志。
開放性的語文課具有顯著的時代性、社會性、全程性、實效性。
開放語文課程,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開放設計;要包括語文學科課程,也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學習課程;要不局限于課本、教室、校園,還應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相溝通;要求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交流、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教材、教法的意義重建;要根植現實,面向未來,還應密切關注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進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新時期的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變化的、發展的、有活力的。
四、改變學習方式
改變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核心任務。
傳統教學主張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養規格化人才的教育,強調的是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變。對學生來講,這種教育采用的是一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這種教育的教學忽視情感,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學生,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我們過去的教學改革,盡管也強調學生為主體,但是到了具體教學上,考慮的還是教師怎樣教,結果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所謂“主體學習”。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
●愛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
●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教師的幫助下,和同學們一道在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習。
學語文,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學習識字寫字,自己學習讀書,自己去進行口語交際,自己學習寫作文。以閱讀教學為例,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有層次地讀書,由“讀通”到“讀懂”再到“品讀”。正如課程標準提倡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無庸置疑,過去我們在學法指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有兩個偏向:一是具體情境下的學法指導多,一般情況下的學法指導少;二是教師教給學生統一的學法多,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法方法少。這兩個偏向要注意糾正。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包括合作學習的組織及學習活動。學習任務要明確。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為完成共同的任務組織活動,積極交流、溝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還應有必要的讓步。還要學會學習別人、贊賞別人,在共同活動中進行評價。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探求是人類的本能,求知欲是人類本性中最大的驅動力之一。探究學習正是適應人類的探求本能、發展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以學生的接受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這次課程改革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在已習慣的接受學習之外學會探究學習。
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是探究學習的前提。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愛求知的孩子。青少年為探究提出的任何問題和答案都是有他們的邏輯和道理的,有價值的,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問題。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
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自己獲取新知能力的途徑。這種“新知”可以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對自己是新的,對別人并不新。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因此學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可能是錯誤的。探索的經歷和體驗對學生的發展是有意義的,錯誤對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意義的。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關鍵是“我經歷了,我努力了”。
當然,探究學習并不是在所有語文學習過程中都是必需的。我們的提法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根據教學的需要,決定是否進行必要的探究學習。
五、關注課程評價
關注課程評價是新課程的語文課的重要內容。
新課程的評價不再僅僅是為了甄別和選拔,不再僅僅是得一個分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學。
評價內容應多樣化。除關注學業成就外,還要重視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尤其是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評價標準既要體現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評價——多了幾把尺子?!?/p>
評價方法要多樣化。評價方式應靈活多樣。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使學生成長的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評價的主體應是多元化的、互動的。要改變單一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日常評價是與教學活動同步的最經常的評價方式。新課程要做好日常評價的改革。
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是日常評價的評價標準。教師要根據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實際,制定具有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作為日常評價的目標。
語文課的日常評價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學業評價與非學業評價。新課程不是原有的學業評價再加上幾項非學業評價項目。二者是一個整體,應統一在同一個過程之中。
2.激勵性評價與一味表揚。激勵不等于表揚。表揚只是激勵的一種方式,恰當的批評也是激勵。一味表揚不利于學生成長。發展性評價強調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間的互相關懷、互相協商、溝通、理解和讓步。激勵性評價有利于這種充滿人文關懷評價的實施。
3.無錯誤原則與糾正錯誤。無錯誤原則是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而言的,決不是不糾正錯誤。問題在于我們用什么態度來糾正錯誤,用怎樣的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方式來糾正。
4.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新課程的評價注重縱向比較,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從而認識自我,體驗成功。新課程評價將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成功者,促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選拔性考試則是另外一回事。
5.物質獎勵與內部獎勵。物質獎勵不能濫用。在學習中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內部獎勵。與此同時,適當給予必要的外部獎勵,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形成愛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關注劃等與關注反思提高。劃等需要,反思更重要。反思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學會反思,終身受益。
考試改革是課程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應按新課程的發展性評價理念進行改革。
以上,只是我們對上好新課程語文課的幾點認識,有待于進一步學習研究、探索實踐、總結反思。我們愿和大家一道共同努力學習新課程,實踐新課程,創造新課程,為新課程實踐做出自己的貢獻。
- 上一篇:語文課程標準解讀研究論文
- 下一篇:郵政科學發展觀調研階段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