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詩詞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4:03:00

導語:新教材古詩詞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教材古詩詞管理論文

新教材中古代詩詞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詩詞試題也要求學生真正進入到鑒賞(包括內容和形式)的狀態,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學生提供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然而詩歌作為一門唯美的藝術形式,無論是詩歌的形象、詩歌的語言,還是詩歌的藝術技巧,都是十分講究的。尤其是詩歌的藝術技巧,經過歷代大師的嘗試、積累和豐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在眾多的表現手法中,襯托尤其受到詩人的青睞,也留下眾多的名篇經典。

為了使被描述的對象更具特色,詩歌中常常用另類事物放在一起陪襯或對照,以此表現特殊的意境或獨特的情感,這就是襯托手法。在具體的運用中,或寫景、或狀物、或抒情,詩人又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使其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如冷暖相襯、動靜相襯、樂哀相襯、大小相襯、聲寂相襯、收放襯托、正反相襯、明暗相襯、虛實相襯、以景襯境、以景襯情、側面烘托等等。本文試著對新教材詩詞單元的相關篇目作了一個分類,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以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襯托這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一、冷暖相襯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山巖震動,清泉叮咚,深林戰栗,峰巒抖動。烏云滾滾,雨點將落;水面蒙蒙,煙霧繚繞。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峰巒崩裂,大地搖動。作者極力鋪陳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勾畫出天門打開前的冷暗色調,然而天門一打開,景象就為之一變,天空青色透明,一望無際,太陽月亮一齊大放光明,金樓銀臺懸空而起,真是光輝燦爛,耀眼奪目,一片暖亮色調。以天門打開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顯得越暖亮,冷暗與暖亮相互映襯,在色調的對比中,使詩在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后面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動靜相襯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照”“流”“喧”“動”四個動詞,描繪了山間清新自然、明麗如畫的動態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塵不染,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黑影,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輕輕流過,淙淙有聲,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在身邊響起。竹林中笑語喧嘩,是姑娘們洗衣歸來;水面上蓮葉搖動,是漁船順流而下。然而這樣的動景給人的感覺卻是清幽寧靜,超塵絕俗。景物的動態描寫,使靜景有了一個參照物,變得更靜,即所謂“動中之靜尤顯靜”,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效果,這全賴于襯托的作用。

三、樂哀相襯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三句,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戰士凱旋,換上錦衣,向國人炫耀戰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宮女,在宮殿里恣情歡樂。詩人用濃筆重墨極力渲染越國軍隊的勝利姿態及王宮的繁華、歡樂。末句順帶一筆,引入眼前凄涼之景。前三句樂景為末句哀景蓄勢,強烈的對比,巨大的反差,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讓人頓生人事變換、古今盛衰之感慨。正應了清人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p>

四、大小相襯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遠處、近處,天上、地下,空間被無限擴大,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葉扁舟顯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詩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闊大的環境作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滄海一粟,兩相襯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生出無限感慨和惆悵。

五、聲寂相襯

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王實甫《長亭送別》【一煞】)

深秋,黃昏,青山疏林,淡煙暮靄,阻隔了鶯鶯的視線。鶯鶯送別張生,張生已走,夕陽古道上原來的竊竊私語、依依情話,現在已歸于一片寂靜,偏偏這時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鶯鶯原本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鳴之聲卻不見馬上之人,鶯鶯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愴!“有聲”與“無聲”相互映襯,烘托出當時環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

六、收放相襯

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王實甫《長亭送別》【耍孩兒】)

前兩句說縱然馬上就要相別千里,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極度悲哀轉向無可奈何的寬慰之辭,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說,哪里還要飲什么送別的酒啊,酒沒飲,心早已如癡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心卻如死灰,由前面的暫時寬慰又轉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兩句是后三句的蓄勢,是一種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緊,放得就越開,如此,把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肝腸欲斷。

七、正反相襯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難》)

詩人寫蜀道難行,先從正面著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下面曲折回環的河川,沖波激浪。然后宕開一筆,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千里翱翔的黃鶴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緣,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正反結合,極力狀寫蜀道的難行。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抒懷》)

詩人說:我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罷退。果真如此嗎?細想:盡管詩人名滿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實現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本志。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上句的“名”,只是作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胸中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

八、明暗相襯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白居易《琵琶行》)

主客忘歸不發,為何?——“忽聞琵琶聲”。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主、客離愁加重“慘將別”,這時卻忽然聽到琵琶聲,不管是誰人在演奏,演奏的什么曲子,可有一點可以肯定,琵琶聲引起了主、客的某種共鳴,要么是琵琶女的琴聲中透露出與他們相類似的情感,要么是琵琶女的演奏技藝十分的高超博得他們的喝彩,而這兩點正為琵琶女的出場和演奏作了鋪墊,也為揭示主題打下伏筆。因此,明寫主客,暗寫琵琶女,明暗相間,互相映襯,天衣無縫,真乃妙筆!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曲結束了,周圍“悄無言”,為何?——因為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心中無限事”“幽愁暗恨”等微妙復雜的內心情感通過音樂這個載體傳給了“東船西舫”的聽眾,并深深地感染了他們,使他們仍沉浸在琵琶女營造的“余音繞梁”的境界中??梢钥闯觯鲗懢吧?,暗寫琵琶女,用周圍的景色來烘托琵琶女內心的悲苦和琴藝的高超。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

滿座皆掩泣,作者淚濕青衫,為何?——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動,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從中來,為琵琶女,也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淚。明寫眾人眼淚,暗寫不幸遭遇,進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主題。

九、虛實相襯

實,正面寫,直接寫,寫眼前所見所聞;虛,側面寫,間接寫,寫想象中的所思所想。

李煜《虞美人》中,實景虛景交相輝映。一面寫眼前之景,“春花秋月”“小樓昨夜又東風”;一面又沉入對往事的回憶,“故國不堪回首”“雕欄玉砌”“朱顏”,對照之下,讓人頓生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個“愁”字上,真實而又深沉!

柳永《雨霖鈴》中,上片寫的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別的心情;下片是對別后生活的設想,著意描繪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全是虛寫。讀完下片再看上片,便會理解實景實事的深刻內涵了,“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意在表現詞人在分別時對心愛的人的深厚的感情,難舍難分。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赤壁的險要形勢是實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詞人親眼所見;火燒曹營是虛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詞人的想象。二者相互襯托,是謂虛實相濟。

姜夔《揚州慢》中,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寫的是詞人想象中的揚州昔日繁華的圖景,是虛景?!氨M薺麥青青”寫的是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景,兩幅虛實相濟、對比鮮明的圖景中自然寄予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下片則虛寫杜牧的“重到須驚”“難賦深情”,而實寫揚州著名的景點二十四橋,返照出今日揚州是何等的凄清、荒涼。綜觀全詞,有虛有實,有景有情,回環反復,跌宕生姿,讀來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十、以景襯境

李白《蜀道難》寫蜀道的難行,第一段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西游何時還?”句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切的境界。“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山空?!倍霹N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這里詩人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難。

十一、以景襯情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長亭送別》【端正好】)

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特征的景物創設了蕭瑟悲涼的意境:藍天白云,黃花堆積,西風漸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但一個“淚”字,使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反襯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

四色山圍中,一鞭殘照里。(王實甫《長亭送別》【收尾】)

張生遠去,鶯鶯含情凝望,夕陽里偶爾又見征馬,隨即又隱沒,只留下一片寂靜,烘托出鶯鶯悵然若失的心境。

十二、側面烘托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登高》)

上句寫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其實從側面烘托出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精辟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詩人到了京城,不去結交權勢貴族,卻獨自呆在官邸里以“閑作草”“戲分茶”消磨時光,似乎在嘲笑自己百無聊賴,其實從側面揭露出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詩人對官場感到厭倦。

以上分別從12個方面對襯托手法作了一個簡單的分類,可以看出,襯托作為詩歌的一種表現手法在新教材詩詞選篇中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鑒于此,了解和掌握襯托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該把這作為一種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給學生,引導他們更好的進行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