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思維方式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9 09:16:00

導語:語文思維方式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思維方式教學論文

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一位仁兄提出,同是語言教學,為什么語文比不上英語?看那些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勁頭普遍不足,而英語學習努力有加,不敢掉以輕心,而且大有取語文而代之之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這里既有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也有語言教學的起步階段與深入階段之間的區別,但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建國以來,長期的語文教學的思維方式的誤導,而今這種誤導已成為制約語文教學向前進的最大障礙之一。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認為,中國的語文教學在小學三年級以前是成功的,以后就越來越不行。因為小學三年級之前語文學習重在識記漢字,小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很強,進步明顯,父母歡喜。以后,講授、分析在課堂上越來越多,甚至達到“滿堂灌”的程度,語文學習也就越來越失敗。鑒于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識之士大力推崇誦讀法,強調語文學習要多讀多背。“人教社”新推出的語文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明顯增加,尤其是文言文,幾乎是每課必背,這樣做可以說是一種“返樸歸真”。

強調誦讀,并不意謂著不要分析講解。否則語文教師隊伍大可解散為是,關鍵在于如何分析講解,采用怎樣的思維方式。與西方語言相比,漢語是一種“模糊”的語言,“五·四”運動時間,胡適、魯迅等人也認為漢語太模糊,想改造,當時很多人都持這種意見。(我們現在看來,這種改造大可不必)季羨林先生說:“所謂‘模糊’是要求人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費點腦筋,考慮考慮。再拿語言作例子。讀西方語言寫成的書,變格、變位清清楚楚,不必左顧右盼,就能夠了解句子的內容。讀漢文則不行,你必須左顧右盼,看上下文,看內在和外在的聯系,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句子的內容。一言以蔽之,使用漢語的人,于無形中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整體概念,普遍聯系。我認為這正是東方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的突出的特點。我把這種整體概念,普遍聯系的思維方式稱為‘綜合的思維’,與此相對立的是西方的‘分析的思維’。這兩種不同的對立的思維方式或者思維模式,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基礎?!雹倌眉鞠壬倪@番話來觀照我們的語文教學,不難發現,恰恰是在思維的方式這個學習本質性問題發生偏差,拿“分析的思維”方式來指導漢語的學習,結果是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甚至出現“你不說我還清楚,你越說我越糊涂”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英語學習就不同,拿“分析的思維”方式指導英語學習,路子對了,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差。

以“分析的思維”方式指導語文教學源于西方一些教學方法的引進,表現為肢解課文,割裂知、情、意的統一,追求語法知識的系統性與超前性,這在名目繁多的應試練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語法中修辭知識,小學這樣講,初中這樣講,高中還是這樣講,學生能不倒胃口嗎?開講課文,無非是介紹背景,概括段落,分析寫法,幾乎千篇一律。這種“分析法”還延及文言文教學,教師大講詞類活用類型、句子倒裝類型,把本來應該在大學中文系里才學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全灌給學生,可是學生實際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遲遲不見提高?!案兄糁y遇”中的“之”在句中是取消句子獨立性,還是作結構助詞“的”?“秦孝公據崤函之固”中的“固”是定語后置,還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這些問題是否非要弄個一清二楚呢?能弄一清二楚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長此以往,不僅敗壞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導致他們看問題簡單化、片面性的后果。

現代教學論強調整體發展觀。程紅兵先生認為,整體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個特性之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在思維方式上也來個“反樸歸真”,以“綜合的思維”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思維模式,培養“整體概念,普遍聯系”的習慣,如此,語文教學才有可能擺脫目前這種被動局面,走入一片新天地。

我在上面講到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學的思維方式出現偏誤,過于注重理性分析,除了受西方語言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之外,還與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國內學者鄭敏教授說:“從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文明在強大富裕的路上疾馳,價值觀念經受強大的沖擊,科技的驚人成就使得人文科學黯然失色。為積累財富所需的知識和理性活動成為文教界所重視的,而詩和想象力由于其無助于直接換取市場上的優勢而受到忽視,前者雪萊稱之為鉆營的本領,詩人意識到物質的豐富并不必然促成文明自低向高發展?!雹谠谖覈闆r也類似,在20世紀,我國“除了反抗外來侵略實現國家的獨立統一之外,主要任務是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在1949年以后,更是明確提出趕、超西方國家的戰略目標,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現代化。我們所說的現代教育實際上就是為實現這一現代化目的服務的教育?!边@種教育觀導致了“重科技,輕人文”、“強調理性,壓抑非理性”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形成。③自然科學推崇理性的分析,強調“技能的訓練”。在這個大環境中,語文教學難免跟著走,課堂上充斥著各種分析,“訓練”一詞常掛在人們嘴邊,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有取“積累”、“感悟”而代之之勢,直到20世紀末,人們才猛然醒悟,機械的訓練削弱了人文素養,壓抑了創造性,提出了“積累——感悟——運用”的教學模式,取代現有的“以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

假如能夠實現這一轉變,無疑是一大幸事。但是,我們考察實現轉變的社會基礎,不免又憂心忡忡,自然科學迅猛發展,人文科學的天地越來越狹窄。有專家認為,九十年代市場經濟是二十世紀以來,繼、之后,對讀書的第三次沖擊。在我們這個紛擾的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分析的思維”占著主導地位?!胺e累、感悟”正漸漸喪失它生存的土壤。眾所周知,“積累”“感悟”是“慢功”,有的文章或語句甚至要化一輩子的時間來感悟。記得上海師大一教授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少年時背秦觀的名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直到中年,他被打成“右”派,下鄉勞動改造,在一次勞動的間隙,偶然才領悟“柔情似水”的真正內蘊。不少語文教育專家提出,中學生要多背名篇,理解不了,先背下再說,等以后慢慢去體會?!凹词箷翰欢呀浝斡浽谛?,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雹芙淌凇<覀兊囊庖娮匀磺兄锌萧?,但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樣的耐心。中學生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數、理、化、英語的學習中去,即使迫于壓力,硬背幾篇,也很快便忘了。而背誦的規律是,如果要記憶長久,得反復朗讀、自然成誦,但他們哪來這么多的時間?之前,中學生數、理、化的學習任務比現在輕得多,他們有更多的時間閱讀課外的東西?,F在形勢不同了,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閱讀的面越來越小。他們一天到晚,埋頭“題海”,差不多已被訓練成解題的機器。這與課程的設置與應試大有干系。我國的中學數、理、化課程,遠比西方國家同年級的來得艱深,(我以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學生智力資源的浪費),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長朱慕菊在武漢談論中外基礎教育時說,目前中國中小學理科教科書內容深而窄,難度應為世界第一,小學數學課本深度高出國外兩個年級,而科學精神、人文精神遠遠落后于歐美。據朱慕菊介紹,我國教科書難度大及應試教育的高壓使學生厭倦學校。我國現行的基礎教育已不能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國家將圍繞提高國民素質這一總體要求,進行以課程、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我們看高考試題,即使是文科,也偏重理性分析、也就難怪學校、社會不重視不能多“扒分”的語文科了。

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不盡人意的局面,必須限制“分析的思維”,強化“綜合的思維”,實現語文教學的“反樸歸真“。而這一切,還有待于社會價值取向的轉變,有待于中學課程設置的全面改革,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艱辛的努力。

注:①季羨林《朗潤瑣言》P.103上海文藝出版社

②轉引自《朗潤瑣言》P.95

③④錢理群《以“立人”為中心》載《語文學習》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