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9 10:56:00

導語:語文新課標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新課標研究論文

語文教學改革二十多年了,但語文教學的現狀仍不盡如人意。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閉式、功利性仍普遭存在,面對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21世紀的語文教學再也容不得花樣翻新式的把戲了,我們必須去掉“模式”和“步”的裝飾,恢復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應該反璞歸真了。

一.回歸到培養語文素養上

應當承認,當前的語文教學受高考和評價體制的限制,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中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真”。

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宇,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住往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盡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澳苷f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從課外來說,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1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開主題隊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回歸到學生閱讀背誦上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戲劇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于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梢?,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

葉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在他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文中,力推“吟誦”。正如詩圣杜甫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古圣先賢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我們當代的有些語文教師卻束之高閣,去搞新花樣。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口而誦,心而惟”,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學語,啟蒙老師沒有什么句法分析與教學模式,不也成功了嗎?今天的教師“為講而講”,學生“為學而學”,“方法”多樣,而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或復習時卻知之甚少,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僅是“到此一游”而已。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毙抡n標“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弊x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

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得出: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巴金在回憶學生生涯與創作的關系時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面,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筆者在南師大聽語文課時,該校的語文特級教師王棟生曾幽默地說“南師大的語文課沒聽頭,就是讀讀背背”。

三.回歸到學生自悟探究上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基本未變。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也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拔恼履颂斐桑钍峙嫉弥!?/p>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p>

我國學者龐維國這樣概括“自主學習”: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有創新的火花。筆者在初一新教材的語文教學中,嘗試運用“小組互動探究五步法”,也就是:1.讀——讀喜愛的語段;2.說——說探究的內容;3.問——問不懂的問題;4.幫——幫助解決疑難;5.選——選探究優勝者。課堂以多元的對話為模式,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彌漫著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課堂上或爭先發言、或正反抗辯、或據案慷慨、或點評、或小組討論。教師在課堂上架設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梁。采用這種方式教學《羚羊木雕》市級公開課時,受到聽課的老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愿我們的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