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藝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1 09:56:00

導語:語文教材藝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材藝術管理論文

教學的生命在于創造,創造性是教學藝術最本質的特點,它決定著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高低,關系著教學的成敗。教學藝術的創造性表現在表達教學內容所運用的方式方法上。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所荷載的知識,都是教師已有的、已知的,而如何駕馭這些知識,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從而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益,這是教學創造性的實質,所以,教學藝術的創造性一般表現在:如何準確、靈活地把握制約教學的種種主客觀因素,包括如何能動地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程序,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等方面。其中,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也就是備課,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對教材的“再創造”也就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在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統籌兼顧原則

處理教材要緊扣教學目的,對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統籌兼顧,全面安排,首先,要保證“雙基”,即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其次,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三,要發掘教材中德育滲透,情感熏陶的因素。就語文教學而言,這門科不僅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還有一個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是認知和情感的天然結合體。形成認知能力的手段聽說讀寫應與情感載體體驗的激活、引發、領悟緊密交融在一起,成為聯珠雙壁。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感悟了作者的感情,志愿軍的愛與憎,對課文字、詞、句、段、篇等認知就會有更透徹的賞析。

2、適應對象原則

處理教材要適應教學對象的需要,教學要吃透兩頭,其中一頭就是學生。主要是做到:“心中有書,重點明確;目中有人,靈活施教”,在處理教材必須了解和研究教學對象,使處理教材的方法、過程、結果能適應不同教學對象、不同類型的學生。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了解他們原有的知識、學習能力、年齡特征、個別差異、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班級風氣等。這樣,才能使備課有針對性,使教材的處理和學生水平相一致,靈活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學效果。

3、靈活處理原則

處理教材還要有靈活性。對于不同類型和不同特點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的文章典范性很強,在教學中就可做提示性的點拔,鍛練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賞析,以求“自求得之”。有些文章典范性雖強,文質兼優,但難度較大,教師須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認識能力為主要目的,讓學生通過朗讀、評點課文、評價欣賞等方法來掌握,同樣一篇教材,可從朗讀激發情感入手,可從板書提示線索入手,也可從生動比喻、故事啟發入手,不同的處理方法往往能收到異曲同工之效,使教學既能教出教材的特色,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舉一反三”的原則

在處理教材中,要始終貫徹“舉一反三”的原則。這個原則的實質就是要求妥善處理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的關系,從而做到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并重。所謂的“舉一”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把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等技能技巧,講深講透,使學生能夠牢固的記憶和熟練地掌握。所謂“反三”就是使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類推到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立解決,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

上述四條原則是緊密聯系、互相浸透的,指的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使備課取得良好的成效。

哲學家培根說:“跛足而不迷途,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币虼耍幚斫滩牡乃囆g除遵循上述原則外,還需講究一定的方法,才不致于事倍功半。

1、鉆研大綱,明確目的

教學大綱規定了語文科的總的要求和總的原則,并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和范圍以及教學進度。教師鉆研教學大綱,才能明確教學中的三個“W”即what(學什么),why(為什么),how(怎樣學)。例如,要讓學生弄懂什么——課文的類型、修辭手法等;學會什么——文段分析的技巧、作文方法等;發展什么——聽說讀寫能力、智力等;培養什么——道德情感、審美觀點等。

2、通覽教材,鳥瞰全局

教科書提供了基本的教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依據,教師應在把握大綱的基礎上,通覽教科書,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抓住教材的知識結構。比如,首先要了解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特點,還要了解每個單元的單元提示,另外,教科書后面有關寫作實踐、語法知識等內容也在通覽之內。這樣可以確定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案,可以增強教學的計劃性和有序性,維護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從而在教學中執簡馭繁,縱橫弛騁。

3、疏通教材,清除障礙

在通覽了全部教材的基礎上,對所要講授的單元或課題教材進行疏通,清除攔路障礙。對于教材內容,大到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小至標點符號、書寫讀音,都要一絲不茍,細心閱讀,反復推敲,弄清弄懂。掃清障礙,保證在進行教學中不卡殼,不出錯誤,不留空白。

4、熟悉教材,重點記憶

熟悉教材在于“透”和“熟”。要掌握每篇文章在整個單元計劃的作用,同時對每篇課文的字、詞、句、段、篇、作者思路及蘊含的思想、智力的各種因素等進行認真思考,做到胸有成竹。要達到熟悉教材,重點記憶和背誦是不可缺少的途徑。如有些重要句子、注釋等要銘記于心,不致于說一句看一下課文或教案,中斷學生的思路,給課堂帶來不協調的氣氛。

5、分析教材,把握“三點”

分析教材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需要把握“三點”,就是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首先要抓準教材的重點,即明確教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語文新教材中,重點往往體現在每單元的“單元提示”,每篇課文的“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當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擬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來掌握重點。

其次,要把握教材的難點,指的是教材中那些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教材,找出難點,對其條分縷析,使其化難為易,豁然貫通。

最后,要確定教材的“關鍵點”,指的是教材中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能起作用的部分內容。只要抓住了這些關鍵點,巧妙點撥,就能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制一發而動全身,收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掌握了初二語文說明文中說明方法,就到推及理解每篇課文有關用說明方法的句子。

6、精心設計,妥善安排

在全面、系統地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從教學的全局出發,縝密地考慮各個教學環節的組織,精心設計課程結構,教學程序等。在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惑”,教師在課前的設置中就已體現了對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把握與理解,并精心設計為能啟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各種題型的閱讀題,作為課前預習作業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找出疑難點,以備帶問題聽課。在課堂上,教師應胸中有丘壑,決定哪些內容需要教師主講,哪些內容讓學生自學;哪些需詳加剖析,哪些只需略加指導;提出的問題高而可攀,設計的問題難而有度。課堂的精心設計,力求開頭引人入勝,中部豐滿堅實,結尾耐人尋味。師生雙方有備而戰,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7、閱讀資料,吸取營養

有效地利用教學參考資料,從中吸取營養是處理教材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教學參考資料,是教科書的補充。教師閱讀有關教學參考書和一些相關的書籍、報刊。甚至可上網查閱有關資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充實豐富教學內容,才能得心應手駕馭教材。語文教師還應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在搜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笑話、故事、名言警句等課外資料,在課堂上就可隨手拈來,使課堂的更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根據語文教學的知識性和情感性,認真備好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中尤顯重要。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挖掘教材“深”,教材方法就會“活”,講課就會“精”,傳授知識就“準”,教學效果才能“高”,才有可能在授課過程達到一種左右逢源、駕馭自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