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詩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30 08:03:00

導語:文化與詩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與詩學分析論文

作為《文化與詩學叢書》之一種,李春青先生的《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一書,通過一個典型的學術個案,為北師大文藝學學科近年來力倡的"文化詩學",在學術理念和研究方法兩方面作出了具體的演示。

在該書"引言"中,春青先生介紹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將詩學話語與學術話語平行置于普通的文人心態之上進行對比,看一看二者之間有哪些共同之處,在各自的話語系統形成過程中它們又有這樣的內在聯系。并言之所以如此,目的是為了揭示宋代詩學觀念所蘊含的豐富的非詩學的社會文化內容,以及梳理這種詩學觀念生成的學理軌跡,最終借助于對宋學基本旨趣的闡釋,尋覓出宋學與宋代詩學共同矗立其上的深層的意義生成模式。筆者以為,這實際上體現了春青先生欲從文化史和學術史兩個維度來審視、闡述宋代詩學的意向,而從該書作為《文化與詩學叢書》之一種,以及從宋代詩學觀念生成的歷史語境兩方面來看,這種研究視角的選擇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首先,"文化詩學"之用意,即就是意欲通過文化與詩學之間的互動關系析解出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東西來,用春青先生的話語來說這個東西就是"深層意義生成模式",而這正是理論研究所必然要求的一種品格,庸淺的歷史現象復述與深刻的歷史意蘊析解之區別正在這里。其次,宋代詩學的"文化"含量確實非同一般,宋代詩學話語是在與這一時期的哲學、史學、宗教、倫理話語的交融、互滲、相互轉化和彼此觸發的過程中展開的,如果割裂宋代詩學與宋代學術文化的共生關系,僅僅就詩學而談詩學,則所見者甚微少,便擔當不起"文化詩學"這一名目。于此,筆者完全同意春青先生關于古代文論研究應該成為一種文化研究的看法。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觀念和范疇體系與其它文化學術話語之間是一種共時性展開的關系,如果離開了對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整體把握,便無法準確地體知古代文論的觀念和范疇的精神、義理。而這樣一來,春青先生所進行的"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便成為對宋代詩學觀念的一種原生態描述和整體性解析。我們之所以肯定春青先生的研究方法,正在于他的方法論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要求之間,確實押韻合轍而無比妥帖。

我們注意到春青先生所使用的"宋學"這一范疇,實際上涵蓋了與宋代詩學有牽涉的宋代的文化、思想、學術等諸多門類,而在對此的觀照中,又緊緊扣住"宋學"影響宋代士人文化精神特征形成這一關鍵點,并以為在"宋學"影響下形成的宋代士人的以儒家的修身養性之學為基點、格物致知而辯言入理、經世致用而關心世事,以及堅守思想學說的自信原則等精神特征,完全貫徹到了他們的文學觀念的建構之中,并由此而決定了宋代詩學的價值旨趣。應該說,這一結論之得出,是春青先生長期精研宋代思想文化和藝文典籍,以及長期浸沉于宋學、宋藝之中的結果,正因其平實,方為體貼入微,與那些新訛的命名式言說不同,在于其中充盈著學術誠信。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所謂人文學術方法無所謂新舊之別,有學養根柢,有學術誠信,釀造到火候,左說右說,橫說豎說,皆成學問,否則任啥也不是。此為題外之言。

在研究工作的具體展開中,春青先生將宋代的文論與宋代的學術文化視為一個具有共同生成機制與深層意義結構的彼此相連的整體,因此在析解文論觀念和范疇時注重從"宋學"話語中尋找其根源與演變軌跡。同時又擴展研究的疆域,除詩文評論之外,又將整個宋代的文化學術納入視野,對這些非藝文類的話語系統中所潛藏著的詩性話語或影響著詩性話語生成和展開的因素亦高度關注和精心理會。這樣,便形成了該著以總論與分論結構成篇的特點。在"總論"篇中,先闡述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態,以及"宋學"的諸如"心"、"性"、"誠"、"敬"、"思"等基本思想旨趣和核心范疇,然后討論宋代詩學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取向,并進而梳理出了"宋學"對宋代詩學的的一般影響的若干重要方面。在"分論"篇中,對各家各派的體知,一般也是先描述他們的文化精神特征,然后分析他們的學術旨趣,然后探討他們的詩學觀念。這實際上就是認為,宋代士人的文化精神和學術旨趣是他們建構自己的詩學話語之前提與基礎存在。這樣的經營,不但有助于研究工作在指述和闡釋功能方面向對象之更隱秘微妙處延伸,從而強化學術研究的解蔽功能,而且又保證了這一研究的性質既是文化的,又是詩學的,以及春青先生目中的研究對象既是文化的,又是詩學的。在文化的與詩學的之過程中,實現文化與詩學的圓融自洽,是該著的最大成功之處。當然,如果在"分論"篇中將歐陽修之前的宋儒們的話語也予以論析,應該說也是"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的題內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