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3 10:23: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這作為基本理念,貫徹新課標改革的全過程。但由于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時產生了偏誤,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和不足,需及時總結,加以改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關注點轉變作了一點探索。
1、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
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成為他們自我構建知識的指導者;尊重學生的人格,成為他們學習的促進者。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型角色理念取代“以知識為中心,教師絕對權威”的陳舊理念,重新認識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當的角色,即新課標所定的——“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該是課堂的管理者,而應該是一個組織者;更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和學生一樣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如果教師能以這樣的認識走進課堂,那這樣的課堂才真正是屬于師生雙方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得以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然得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研究中,應扮演橋梁的角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成為聯系學生與知識的一條紐帶。在課堂上,扮演主角的應該是學生,老師只是學生和知識間的一座橋,引領學生掌握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語文教學是一個內容很寬泛的教學活動,課堂上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把學習重點從課本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操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這個大舞臺上,應把表演的空間讓給學生,讓他們在不違背正確的思想方向的前提下,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自如地遨游,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馳騁想象,放飛自己的夢想,教師發揮導引的作用,成為維系學生與知識的一條不可忽視的重要的樞紐,是完全必要的
2、關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基本前提。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壓力,才會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觀察和思考,才會精神振奮、情緒激動,從而使其創造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而要想形成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關鍵在于教師。分析教育哲學主義認為:教學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強迫,而是一種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動。教師作為主導者,他僅僅是作為學習者團體的一個平等的成員,在共同的教學情景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種相互探討和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共同分享知識、情感,形成一種互惠的教學關系,在對話、互動中生成新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整體的,有機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讓學生參與聽課、回答問題、練習等局部過程。正如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所說:“就課堂教學來說,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你啟我發,而是教與學雙方做到和諧的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彼自捳f: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們應努力創設和諧民主、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呼吸”的課堂氛圍,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假設、提問,其中有可能不成熟不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語文教學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已不足為怪,為何要生硬地按一部教參去肢解課文呢?一部文學巨著《紅樓夢》,在王國維眼里是一部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悲觀主義作品;在胡適看來則是一部真真實實地描寫“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的自然主義作品?!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正是在夯實基礎上的一片天、一片海,能滿足中學生強烈的表現欲和創新欲。
3、注重開發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家波莉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系。”
(1)對文本的自主探究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睆哪撤N意義上講,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意識”的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品讀、感悟、想象、研究,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屬于個人的獨到性的解讀。
在學習課外讀本《石鐘山記》一文時,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比較研究、想象推測,一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再如學習必修教材《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像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探究的精神、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思辨力、推斷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夕陽枯草尋常物,探究都為絕妙詞?!笔裁唇小白灾魈骄俊??“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走進文本,實現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透過文字表面展開聯想與想象,徜徉于探秘的海洋,“自主探究”就是研讀文本時迸發出的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2)對系統知識的探究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在上個世紀接受教育的教師,如今要用自己的“一桶水”來裝滿學生的“一碗水”,有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不對學生“口味”而跟不上學生步伐的感受。有一些網絡用語、時髦語言,有的教師一竅不通,而學生頭頭是道;有些觀點,有的學生比老師的想法更新穎、更獨到、更優秀;有些知識,有些學生確實已經掌握了,如果你再重復一遍,不僅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遭到學生的反感、厭倦……因此,對不同的知識我們要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妨只當當“助教”。以文言句式專題復習為例,教師可以出示一組問題: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么?請從所學文本中舉例說明。復習時先讓學生獨自回憶、整理,然后四人一組展開討論交流,糾正、補充。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間,參與討論。最后由學生代表上臺點評歸納,如有不完整,其他同學再補充。最后達成共識,形成清晰的“文言句式”知識網絡,既省時,又有效。
4、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思維
由于高考壓力的存在,不少學校的很多老師只關心學生“學”得怎么樣,能考多少分,很少關心學生到底需要什么,在想什么。殊不知,關注“學”的課堂,學生被老師、被知識所統治,學習態度被動,進而思考力被遏制;而關注“人”的課堂,學生自己馳騁思維、主宰知識,學習態度積極樂觀,學生在學習中專注、進取、有創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人文性和開放性,有意淡化技術操作層面,注重陶冶學生情操,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課本編排留有極大的發揮和創造余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精神交流,并善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字里行間去發現、感悟作者的隱隱情愫,實現教學中知與情的和諧統一。在一次次的情感體驗中,使學生的心靈得以蕩滌,使學生的靈魂得以升華。在學到劉白羽的《長江三峽》時,為了開啟學生心智,讓學生體悟到三峽“雄”“秀”“險”,我有意讓學生想象瞿塘峽的“萬千氣象”,因為是“母語”,課文本身就提供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實現他們作為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心理活動的最大可能。剛開始“灰蒙蒙的輪廓”“云海茫?!?,忽然“萬水奔騰”“激流澎湃”,最后“色彩繽紛”“一高峰亭亭筆立于紅霧之中”……作者時而遠景,時而近景,時而仰視峽頂的藍天、白云,時而俯視翻騰咆哮的江水。在擬聲繪色的描寫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作者眼前的美景和心中的激動與贊美之情。學生們一邊想象一邊體會一邊討論,驚嘆三峽的瑰奇和自然偉力,感慨作家敏銳的觀察力和人生感悟,“它給我們昂揚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學生高呼到,真正獲得了“美”的熏陶!而我也把大量時間還給了學生,重點點撥知之不全、知之不深的一些問題,一改過去師講生聽的教學方法,學生興趣普遍提高。
脫離“人”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那種把語文的工具性簡單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動的語文能力訓練變成枯燥孤立的單項訓練或是成人化的理性分析,忽略了生動感人的情感“磁場”,特別是不去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滿堂灌,而讓他們一字不差地背誦教師圈定的現成結論等若干作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張淑華編著1994年5月
《給教師的建議》[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
《教育藝術》郭海燕主編
- 上一篇:市工會在科學發展觀的心得體會
- 下一篇:工會科學發展觀分析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