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設聽力考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8 04:34:00

導語:高考語文設聽力考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語文設聽力考題分析論文

一設想的背景

幾年之前,語文教界風煙四起,圍繞高考應試尤其是標準化命題的利弊,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在這場論戰中,指責應試,否定標準化命題之文頻頻出現在各報刊論壇上。教育界專家,文學界名士,紛紛撰文,抨擊應試教育,抨擊標準化命題,文章大多指責應試或命題窒息語文靈氣,把本應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了僵死枯燥的技術化模式化訓練。有人甚至發出了"誤盡蒼生是語文"的深沉慨嘆。這也難怪,十多年來,語文高考題尤其是標準化試題,已幾乎使廣大師生對這門學科的教學"重足而立"、"側目而視"了。事實上,語文高考考試的結果常使人產生疑惑甚至恐懼。不少語文素質好的學生,常常在高考中落馬,而一些語文水平較低的考生,卻常常爆出高分甚至奪魁的冷門;可以見到,一些省市重點中學的高考語文平均分,竟低于普通中學的平均分!更令人不解和恐懼的,今天做這份模擬試題得心應手,成績冒尖,明天做另一份題卻錯誤百出甚至幾乎"全軍覆沒"!報上也曾報道過著名作家、中文教授、語文教材審定的學者做高考語文試題得分較低甚至不及格的事實。上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反映了中學生對語文學科及語文考試有這樣的看法:語文學科玄乎!語文考試考不出真正水平!做標準化題毫無把握!語文學習費時多見效慢!語文教學與考查都脫離社會實踐?。ㄒ姟墩Z文教學通訊》1998.5)。

為了改變語文教育的現狀,人們在思索、在尋找、在試驗、在探求。于是有人提出"語文教學應恢復并突出人文性"口號,有人發出"大語文教學"的呼聲,有人提倡"活動課為主的語文教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當然,高考命題也積極進行改進,例如減少題量、降低難度、增加主觀題、鼓勵寫開放性"話題作文"等等。但是,放眼一望,語文教育現狀改觀不大;五花八門的復習資料依然堆積如山;花樣百出的模擬考題依然匯集成海,廣大師生依然在語文教學的泥沼中艱于呼吸,艱于視聽,語文教改,真是舉步維艱??!

高考語文聽力考題的設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其目的,絕不是改換一下命題方式,絕不是"換換口味"。它的目的是要解除語文教學所受的應試的束縛,要驅動陷于泥沼中的語文教改的車輪,使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大道上前進!

二設想的意義

第一,可以較準確地區分考生的語文水平,使高等院校選拔出語文素質真正好、語文能力真正強的新生。

聽力考查題一般有聽寫題和聽讀題(含聽講)。取材比較廣泛,比較靈活,形式多樣,可以聽寫課文或課外的文句,可以聽寫格言,古詩詞名句;也可以聽讀聽講一篇報告、一篇評論或一段消息、一段對話,總之是日常應用的文章文件為主。聽讀之后,命題根據能力考查需要來設置各種問題讓考生用文字回答。

聽力考題的區分度和信度較高。比如聽寫句子吧,設題時可以先明確告知考生聽寫的句子出自課文或課外,甚至可告知出自哪一篇課文或哪一位作者的哪一篇作品。如果考生對課文熟,課外閱讀面也廣,則不難正確聽寫,否則,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錯。例如聽寫下面的句子:

①那種幼稚、低級、庸俗的不用腦筋的形式主義必須揭破。(提示:選自高中第4冊)

②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提示:選自高中第4冊)

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選自常見常用成語)

④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選自唐人孟浩然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類聽寫題取材由課文到課外,難易有梯度。甚至超越現用的語音、文字兩道考查題。假定考生全對(評分時當然應考慮課外文句有不同版本的不同文字),得滿分6分,而每錯寫1字或2字扣1分,那么,考生便會出現7種得分結果,這比現用的語音和文字兩道選擇題只能出現3種得分結果提高了區分度。同時,因標準化題還有碰對1題或全碰對2題的可能性,故其信度遠遠低于聽寫題??梢娐犃︻}有助于高校挑選語文素質好,語文能力強的考生。更為重要的,聽寫題由于提供了聽寫文句詞語的讀音,就比原來提供一定文字的默寫題要好、要活。因默寫題純粹考查死記硬背,而聽寫題卻使考生憑著全句字詞的讀音、憑著平時閱讀面廣、詞匯量豐富及對句子意思的理解去寫出全句,這無疑引導考生重視課文學習,重視課外閱讀,它把語文教學導向"大語文"的廣闊天地,徹底拋棄了陳腐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這真正是為語文教學松綁了。況且,就能力考查而言,標準化的語音、文字題只考了識記能力,而聽寫題除此之外還考查了對句意詞意的理解能力,因為理解錯誤也會導至聽錯寫錯的。這無疑已超越了原來的語音文字題。當然,聽力題評分操作比標準題復雜得多,它費時費力。但是,它將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語文教改的出路問題,這難道不值得嗎?

第二,聽力題可以使師生注意日積月累地提高語文能力,充分發揮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過去及現用的語文試題只用文字提供考題,實則只考查了"讀"和"寫"兩種能力。其實,"說"的能力極為重要,它是一個人語文能力強弱的最快速、最直接的真實反映。但由于受人力、時間、空間等諸多條件限制,只能實施于小型特殊考試,不能在全國性大規模的高考中實施。但是,"聽"的能力考查卻具備了實施條件,現已有先進的足夠的音響技術和設備作基礎,實施考查已不困難(英語聽力考查幾年就是證明),因此語文可以而且應當考查聽力。事實上,人生于世,口語為先,文字為后,"語"乃"文"之本,"文"之源,口語交流才是人們日常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人們日常交流需要正常甚至較強的聽力。聽力的強弱無疑由人的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的。換言之,通過聽力考查,同樣可以達到考查識記、理解、分析、歸納、評鑒、表達等各種思維能力。而且通過"聽"來考查這幾種思維能力的信度比起只通過"讀"、"寫"兩種以文字信息方式的考查要高。比如,聽讀考查題讓考生聽完一個報告(即一篇文章)、一則消息、一則評論、論辯或一段朗誦之后,就能夠按設題要求答出所聽信息的內容要點,內容意義或信息中的觀點,依據等等問題,其思維能力要求無疑比靠視覺反復多次接觸信息才能回答要高,就是說聽一次兩次就能答題的人比看三五次甚至十次八次才能答題的人能力要高。還必須指出的是:現用的文言文、科技文、詩詞作品的閱讀題鑒賞題都以標準題來考查,考查的不過是考生對答題方法和答題技巧的掌握程度。考生只有鉆研命題思路命題技巧,才能正確答題,而不少語文名家沒有費時間去鉆研命題者的思路、命題者設題的方法與技巧,所以得分不高甚至不及格,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名家的閱讀理解、分析評鑒能力不如應屆高中學生。由此看來,長期以來由于只用文字提供語文考題,自然就造成考生埋頭于文字資料堆、埋頭于研究命題思路與答題技巧這樣一種乏味的、枯燥的、僵化的純為得考分而進行的語文教學的局面,標準化命題只不過使這種局面這種狀況更加惡化、更加嚴重罷了。

高考聽力考題卻可以打破語文教學這種僵局,因為它也是最權威的"指揮棒",它讓考生聽讀報告、聽讀文章或談話錄音之后,所回答的問題只屬于識記、理解、分析、歸結、表達等基本能力的問題,所以它既不需要命題者挖空心思去使命題花樣百出,(因年年題型不變會使人易于把握命題思路的),也不需要考生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去鉆那些對提高語文素質關系不大的答題技巧,它只要求考生在日常語文學習和社會交際活動中進行聽說讀寫的學習訓練,通過日積月累所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就可以去參加語文聽力考試了,可以肯定,一個工作幾年的高中畢業生,答聽力題得分不會比應屆生低,更不用說語文專家或著名作家了。而聽力題的答題能力,不是"突擊沖刺"就可以提高的,也不是教師的傳授就具備的,它是學生自身在日常語文學習和社會交際中獲得并提高的。這樣,考生根本不必擔心做選擇題錯選答項而失分,也不必考慮命題者如何選材如何設題,它明白告知學生:只要積極運用自己的感官去盡量感知和獲取語言信息,就可以輕松自如地應付聽力考試。因此,聽力考題指引著廣大師生把語文教學的目光既投向課本,更投向生活,既投向課堂,更投向社會,它將最大限度拓寬語文教學的天地,將給中、小學語文教育插上翅膀,使它飛向那生動活潑、富于創新的素質教育的境地。

此外,設聽力考題還有助于改革陳舊落后的教材和教法,使語文這個最傳統、最古老的學科教學邁上現代化的新臺階。因為提高聽力,除日常認真聽課、認真聽他人講話、聽廣播等等外,人們自然會購買有聲讀物來加強聽力訓練,這樣無疑使有聲讀物銷量大增;而且語文高考若設聽力考題,則全國中小學及各地考場無疑會加快現代化教學設施的建設,語言教學手段及考查方式現代化,也將可能促進相關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反過來,現代化的技術發展,又會促使語文這一學科的教材和教學手段不斷更新,不斷發展。

三設想的概要

高考語文聽力考題的命題,思路大體可以如下:

以聽力考查題作為語文試卷的第Ⅰ卷,分值保持不變或增大。命題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形成明顯梯度;取材應由課內到課外(課外為主)、由詞句到文段、由中至外、由今至古,依一定比例去選擇;能力考查則由識記到理解、由分析綜合到摘記表達。例如,假定設計共10道題,聽力考查限時50分鐘,則命題方案應大致為:

第1題,可聽寫一個含易寫錯別字的課文語句。

第2題,可聽寫一個課文中的詩詞或文言警句。

第3題,可聽寫課外成語古詩詞或格言語句。

第4題,可聽讀幾個句子,按要求答出各句大意、類型或有無毛病等。

第5題,可聽讀一段簡短的消息、要聞、通知簡報等,按要求完成各小題。

第6題,可聽一段中外文學名著的表情朗讀,按要求用文字回答若干小題(如人物形象、藝術手法、中心等等)。

第7題,聽一段報告或講話,按要求完成若干小題(如要點、精神及意義等等)。

第8題,聽一段社會問題訪談或辯論,按要求回答若干問題(如各人觀點、依據、論辯方法等等)。

第9題,聽一段感情色彩豐富的諸如雜文的朗讀,按要求回答若干問題(如某個反語含意、某句深意等等)。

第10題,聽一段多含淺易文言詞句的例如歷史影劇中的人物對話,按要求完成若干小題(如某文言語句的含意、某人物性格的特點等等)。

當然,還可有各式各樣的選材和各式各樣的聽力考查命題,但原則上應盡量包括目前第Ⅰ卷的考點并超越其原來的能力考查;應符合現實社會中語言交流的實際和適應語言交際的需要。

當然,只有設想框架是遠遠不夠的。設聽力考題還存在具體設題、評卷操作、題量分值、試卷結構等實際問題,但只要有這種改革命題的意念和決心,相信是可以逐一解決的。同時,設聽力考題,并不意味著可以取消文字考題,不能走極端。但設一定份量的聽力考題可使語文能力考試更全面、更科學是無疑的,至于能否真正使語文教學改革成功,尚待實踐檢驗,但最低限度、也最實際的,它起碼可以告誡中、小學學生用心去聽每一學科的每一堂課,用心去聽傳媒廣播,關注各種交談辯論,從而使自己成為聽、說、讀、寫能力都強的人。

我們期待有聽力考題的高考語文新試卷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