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3:23:00
導語:語文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需要詩意。語文學科有更多的文學藝術,有時其本身就是鮮亮的詩;語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語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愛,有時其本身就是表達情和愛的,滴著露水的花朵。教師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育,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詩歌這美神的驕子引進課堂,使課堂充滿濃郁的詩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審美空間。教學朱自清的《春》,在引導學生朗讀,想象春的鮮活可愛生機盎然之后,讓他們課后廣泛收集古詩詞中對春風,春花,春草,春雨的描寫,課堂上再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與課文精彩的描寫對照著讀。比如寫春雨,學生找出“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清明時節雨紛紛”、“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沾衣欲濕杏花雨”(志南),“子規聲里雨如煙”(范成大)等詩句。學生們讀的意趣盎然,如醉如癡,課堂上蕩漾著濃濃的詩意,像一泓甜美的清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講授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也嘗試著用了這種做法。課文的基礎知識。背誦。課文理解進行完畢后,鼓勵學生說出課內外閱讀中見到的有關寫月的詩句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們說出很多,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表達了思念故鄉之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表達詩人胸懷開闊,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抑揚頓挫的聲音在教室里飄蕩,詩句在孩子的心目中扎根,月亮在孩子們的眸子中閃光。接著,我補充出示了與上述感情不同的詩句并讓學生品味其中的情感。(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學生發言后,總結歸納為:表達了壓抑纏綿之情。(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表達了孤獨寂寞之情。(3)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表達了喪國的悔恨和對故園的思念之情。
至此,我小結:描寫月的詩詞還很多,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傊@些句中的月亮已不是客觀存在的月亮,而是作者主觀感情的寄托物,是作者心中之月了。那彎彎的月,圓圓的月,高高在上的月,多像一個亙古常新的魔術家,一位令人千載難忘的朋友。但我還要告訴大家:最成功的“中秋詞”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他此篇一出,使“余詞盡廢”,何故?就在于景、情、理的高度統一?!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告訴全我們,人生不會盡善盡美,如同這月,盈虧明暗如影隨形,即不能躲避,也無法拒絕。我們要能于月缺之日想到月圓之時,失意不必垂頭喪氣,得志無須趾高氣揚,用豁達的胸懷坦然面對世界,從容接受生活。抓住此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是本課節的一點收益。
課后,我又讓學生搜集背誦十首其它寫月的詩詞,結果,確實挖出了不少名篇名句,如:《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
通過這節課,我悟到了:課堂上講課文是語文課的主食,但如果能恰當融進古詩詞教學,讓詩意伴隨語文課堂,靈活運用教法讓學生廣泛汲取各種營養成分及“維生素”提高語文素質,激發興趣,那么,學生將會“厭食”,導致營養缺乏,素質低下。成績下降。反之,既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又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充分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語文教學的詩意創設絕不能離開誦讀與欣賞詩歌?!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同樣在此“標準”中,還特意提出了誦讀的方法。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傳統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于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因為它要求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宜于抒情詩文這類聲情并茂的作品。所以,“標準”在第三、四階段目標中又指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為此,我要求學生每周誦讀、熟記、默寫三首古詩(歌行體除外),在每周的誦讀課上,我們一起欣賞VCD《唐詩韻》的時候,學生們總能和著電視解說人背誦自己爛熟于心的詩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齊聲吟誦,好不得意。
我還把《詩選刊》、《詩刊》等雜志中的當代新詩摘選、打印、分發給學生,我們讀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讀著張新泉的《聽總理作報告》:“在人民大會堂,16排8號/我打開手機,讓千里外的友人/聽他說話,聽場內的掌聲笑聲/并扼要而激動地告訴他/聽總理作報告/過癮……”我們讀著愛爾蘭的葉芝和希尼,讀著波蘭的米沃什,讀著北歐的索德格朗,讀著食指和北島,讀著所有美麗的詩篇。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通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新的標準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因此,以“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內容”,從而“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為目的,我常常對我的學生進行優美句段的仿寫、補寫等訓練。
學習《三峽之秋》時,讓學生以“我的家鄉已經是秋天了。家鄉的秋天是從開始的……”為開頭,仿寫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體的景物描寫再現時令的遷移變化的特點。有一個長在鄉村,平時不善表述的學生寫出了這樣優美的文段:“家鄉的秋天是從河堤上的蘆葦開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蘆葦,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風吹得它們企圖四處逃竄,可是,它的尾巴總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響起了一片掌聲。
更多的時候,我關注著詩歌,我用“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請學生盡情想象,無限制地仿寫……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闭Z文應該是詩意永遠的科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因能夠領略這美麗的詩意并傳播它而倍感快樂。為此,我們只能永不停息地閱讀,因為惟有讀書能讓我們的心靈充滿詩意,充滿靈性。因為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讓我們的課堂遠離詩意,遠離情感,遠離審美,所以,把詩意的語文還給孩子們吧!
[摘要]語文教學需要詩意。語文學科有更多的文學藝術,教師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育,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詩歌這美神的驕子引進課堂,使課堂充滿濃郁的詩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審美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意審美
- 上一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論文
- 下一篇:語文審美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