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師生合作作文評改制度
時間:2022-04-14 10:32:00
導語:建立師生合作作文評改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批改作文是語文老師無法回避的重要工作內容,繁重而持久。從普遍的效果來看,傳統的全批全改方式,教師的付出與收效往往有很大的反差。要提高作文評改的實效,使教師的指導延伸到作文評改,使評改活動成為促進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關鍵是要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評改活動中來,建立師生共同參與作文評改活動的機制。
關鍵詞:作文教學評改師生活動
批改作文是語文老師無法回避的重要工作。對語文老師來說,作文評改之苦,無須贅言;評改收效之微,亦無須贅言。葉圣陶先生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但是大家還在干,還要繼續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嗎?”教師以其滿腔的熱情,淹沒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寫作文與評作文成了兩張皮。評改的過程成了寫作過程中的一個附加,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評改活動中來。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在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葉老還強調:“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導,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薄白髁宋挠帜茏约焊?,不用請別人改,這就經常處于主動地位,豈不是好?”
近年來,我一直開展作文的觀察系列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除了要注意訓練系列的科學合理外,還要注意學生的作業必須有一定的量,尤其是在初一、初二年級階段。作業的量上去了,評改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要使評改成為促進訓練水平提高的手段,我認為必須建立師生共同參與作文評改活動的機制。
我的做法主要如下:
一、設計科學的教學流程
作文觀察系列訓練安排“一般觀察訓練”和“深入觀察訓練”兩個階段共18個序列?!耙话阌^察訓練”安排在七年級進行,“深入觀察訓練”安排在八年級進行。每一序列用三周時間完成,一般需4課時完成。
第一、二課時是講析課,一般安排在第一周的連堂課進行。任務是講解本次訓練的目標、要求和布置作業。教學內容包括本次訓練的意義、本次訓練觀察的方法和要求、記觀察日記(筆記)的方法和要求、典型例文的評析、作業的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復習本次訓練的內容、要求和任務,初步確定觀察的對象或范圍;進行觀察,陸續上交作業。
第三課時是賞析課,一般安排在第二周進行。任務是講評學生本次訓練的習作,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改正的方法;欣賞名家美文,進一步落實本次訓練的目標要求。
第四課時是總結課,一般安排在第三周進行。任務是對本次訓練的優缺點進行總結、組織學生評改習作(自改、互改和集體評改結合),課后每個學生挑選自己滿意的習作(至少1篇)發送給老師,老師建立學生訓練檔案(習作文選);挑選優秀習作在教室張貼。
二、有效開展觀察訓練作業的評改
觀察訓練的作業不但要追求質量,也要強調一定的數量。按照每個序列至少四次作業計算,兩個班參加訓練119人,每個序列收到的作業至少476篇。如果按傳統方法做,兩周時間內精批細改完四五百篇作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這樣的訓練體系下,把作文評改納入作文訓練體系,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改,參與到整個作文的評改過程中來,就成為必然。
1.師生共同參與作文評改活動。
學生自我修改、自我評價作文的能力是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參與作文評改活動,主要還不是為了減輕老師批改作業的負擔,而是把作文評改作為完成訓練任務,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這種能力是必須通過訓練獲得的。我建立了師生共同參與作文評改活動的機制,將作文的評改工作分解為老師的工作和學生的工作兩個方面,師生共同完成評改任務。
教師應完成的評改工作:
☆指導學生理解掌握本次訓練具體的目標要求和評改任務;
☆組織學生自評互評作文;
☆不定期檢查學生互評作文的情況;
☆及時為學生交來的每一篇作文打分并登記在冊;
☆定期組織學生集體評改作文;
☆每學期每個學生有一次面改的機會;
☆為學生建立習作檔案,并挑選、打印、張貼優秀習作。
學生應完成的評改工作
☆將自己的觀察收獲與同學交流;
☆每個序列至少為自己的兩篇作文寫出評語;
☆為同組同學的作文寫評語并打分;
☆請同組的同學給自己的作文寫評語并打分;
☆在老師的組織下集體批改作文,就范文的優劣及修改辦法提出自己的意見;
☆每個序列至少上傳一篇自己滿意的習作給老師;
☆每一階段結束后寫出訓練總結和編選自己的作文集。
2.制訂可操作的作文評分標準。
作文評分標準應該是簡單、明確、具有可操作的性。我把作文的評分標準定為四項:真實;具體;集中;有自己的感受。
真實指記錄的必須是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而不是抄的別人的東西,或是坐在屋里生編硬造的;
集中指力求圍繞一個中心來寫;
具體指寫出自己觀察到的事物的形狀、姿態、聲音、色彩或人物的音容笑貌與所作所為;
有自己的感受指能夠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在整個訓練的每個序列中,都以這四項要求作為評分標準。因為簡單、明確、可操作性較強,學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師以此作為給分的主要依據,學生也可以做到按此標準自評自改。
3.運用程序編碼積分法
所謂“編碼”,就是將每次訓練的要求,根據完成的情況,分為若干個等級,每個等級用一定的分數來表示,而且相應的分數也代表了相應的評語。教師給每篇作文給出一定的分數,也就相當于給出了一定的評語。學生從訓練的起步階段開始就明確了這個評分標準,,明白每個分數的含義,老師可以減少些評語的工作,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就是“程序”。
所謂“積分法”,就是在一個訓練序列中,將學生每次作業的成績進行登記,作業次數只設底限,不設上限。
每次作業的分數累積起來,這就是“程序編碼積分法”。
我將“真實”、“具體”、“集中”、“有自己的感受”四項要求定為觀察訓練作業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同時也是作文評分標準,將作業劃分為5個等級,滿分為10分。每個等級的具體要求如下表:
分值要求
1——2在規定的時間內交了作業,不少于300字,且書寫認真
3——4達到了“真實”的要求,不少于300字。
5——6達到“真實”“具體”要求,不少于400字,語句通順
7——8達到四項要求,其中有一項特別好;語句流順
9——10達到四項要求,至少有三項好,語言優美,有表現力。
學生根據評分標準開展觀察和寫作訓練,根據評分標準開展評改活動,標準公開,要求具體明確,題目比較容易達到訓練要求。
三、實施學生作業多元化跟進
采用“程序編碼積分法”的記分方法,每個序列為一個記分周期。經與學生商量,確定每個序列學生至少完成4次作業,每次作業滿分為10分。每個序列為一個記分周期,每個記分周期,積分達到24分為合格,28分為良好,32分為優秀。多寫不限,分數照記。
每個序列的作文,在三周時間內,不要求統一上交,也不規定具體的上交時間,完成一篇就交一篇,評改后及時發還給學生,早則當天,遲則隔日。每次作業老師都要記錄分數。每個序列公布一次成績,包括作業的次數和累積的總分,其中次數代表了作業的態度,總分代表達到的成績。對沒有達到規定分數和作業量的同學,要求其在規定的時間內補足。
因為下有保底,上不封頂,學生的作業積極性很高。較好的學生達到及格要求完全不成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能遠遠超出32分,甚至某些序列有近半數的學生超過40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他愿寫,就可以得分,對個別極差的學生,默許其以數量彌補質量的差距,有的學生每次作業都在5分以下,但他能超額完成規定的篇數,因此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也基本可以達到及格要求。
一般情況下嚴格按此要求評分,但遇有特殊情況則要區別對待,靈活處理。如平時較好學生的作文明顯退步,老師則可以降低一個檔次給分,或平時較差的學生有了進步,為了鼓勵他,則可以提高一個檔次給分。總之,老師給學生的作文評分,除了對其本次作文水平給予量化評價外,還應該起到一個鼓勵的作用,以提高他們觀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的評改主要是起到促進學生興趣發展的作用。學生是看重分數的,尤其是他們經過努力得來的分數。
- 上一篇:副科級競崗感想
- 下一篇:公路改建中隧道的施工要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