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誤讀原因初探析

時間:2022-05-05 11:02:00

導語:多音字誤讀原因初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準確掌握多音字讀音是人們規范認讀漢字的關鍵。通過對多音字形成原因分析及對《現代漢語詞典》中900多個多音字的調查與分析得出,誤讀原因多種多樣,有口語詞語的誤讀,文言歷史詞語中的誤讀,帶有鮮明的行業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詞語的誤讀等。

關鍵詞:漢字多音字詞語誤讀

漢字讀音規范是漢語規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能否準確規范地讀音是語文規范化水平和推廣普通話成效的重要標志。而多音字是社會用字中出現誤讀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理解為何造成誤讀。

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及其形成的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F代漢語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變和發展中沉積下來的??傆^其來源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方音與普通話語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的詞匯為基礎詞匯。

北方方言地區很廣,語音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詞匯標準的范圍廣,而語音標準的范圍窄,勢必使一些詞語保留古音。如“廁所”、“茅廁”同是北方方言區的詞語,所指相同,用“廁”字來表示,按標準音應該讀c色,而西南方言讀si,造成一字多音。另外,普通話為豐富自己的詞匯,要從其他方言區吸收一些有表現力的詞語。吸收進來的詞為了盡量保留其方言色彩,也往往只能采用改變字音的方法?!安稹逼胀ㄔ捵xchai,吳方言讀ca,普通話在吸收“拆爛污”一詞時,擬近似音為eat,這就造成了“拆”字多音。這實際上就是在同一字中,方音與普通話語音并存。

(二)、文白異讀造成的多音字

文白異讀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文讀即讀書音,常用在合成詞或成語中;白讀即口語音,常單用,它們在語義上沒有明顯區別。“普通話文白異讀的特點是:文白異讀的字主要(并非全部)來自中古漢語中部分帶有[k]韻尾的入聲字⋯⋯文讀與白讀的不同,反映在韻母上,可以這樣說,文讀其韻母為單純式,白讀為復雜式。韻母,如果沒有介音,則文讀為單元音,白讀為復合元音,如薄b6/b6o、百b6/bai、迫p、熟shCa/sh6u、露lfi/lbu等。如果沒有介音,文讀為二合元音,白讀為三合元音(這里將介音作為元音),如削xur~/xiao、雀qiquqia0、嚼ji6o/ju6等。介音如果不作原因計,仍屬單元音與復合元音的對立上之不同。如果一方有介音,一方無介音,則無介音一方為文讀,有介音一方為白讀。如六l~liia、恪kqu色、爪zhuzhao?!眑J‘‘產生文白異讀的原因大致上包括:語音演變的層次不同、受官話的影響、方言互借。歸根結底,文白異讀是語音演變的歷時形態在共時層面上的沉積0”l1]屬文白異讀的多音字比如:陸li:dliil、六1n/1i訌、熟shO/sh6u、覺jue/ji~ao、角ji~io/ju6、廈xi~/sh&、剝b~/bao、殼k6/qi&o、削xue/xiao、嚼jido/ju6、雀qi/quqia0。

(三)、某些詞語的傳統讀音與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某些姓氏、人名、地名、族名用字,由于“名從主人”的語言習慣,這些傳統音項與現代使用的某個音項并存,于是形成多音字。某些姓氏的傳統音項與今音并存,如萬w&n,俟,萬俟M(復姓);區qa,5u(姓);仇ch6u,Qift(姓);員yu6n,Y,in(姓)等。某些人名的傳統瀆音與今音并存,如員y噍n(伍員,即伍子胥,春秋時人);契,xi(殷代的祖先,傳說是舜的臣);軻,ke(孟子,名軻,戰國時人)等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名稱的傳統讀音與今音并存,如侗t6ng,Dbng(即侗族);撣dan,Shah(這是我國史書上對傣族的一種稱呼,也是緬甸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撣邦);氐,(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等。有些地名的傳統讀音與今音并存,形成多音。如六1i訌,1訌(六安,六合);臺tdj,tai(臺州);并b1ng,bn1g(山西太原的別稱)等。

(四)、漢字自身演變形成多音字

1.異體字的并存和合并形成的多音字

異體字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意義相同、字音相同、字形各不相同。異體字和正體字相對而言。異體字本應是同音的,不應造成多音,可事實卻并不這么簡單。如:采和案:采c,《說文》:“采,捋取也?!本褪钦?、采集、采用等義。案,《爾雅•釋詁》:“案cai,寮,官也?!惫弊ⅲ骸肮俚貫榘??!本褪枪糯浯蠓蚴芊獾耐恋??!兜谝慌愺w字整理表》確定“案”是“采”的異體字,停用后“采”就承擔“案”的意義,成了多音字。背和捎:背,背脊義;捎,用脊負載義。后“措”作為“背”的異體字被淘汰,“背”就有了i和i的音義,成了多音字。

2.同形字的出現形成的多音字

人們為不同的詞造字,字形有時會偶合。所表示的詞或語素意義毫不相關而形體完全一致的字,成為同形字。本文所說的同形字是指狹義的同形字,是指表示的意義不相關、讀音也無聯系、字形偶合的字。如:作“古代一種短矛”講的“鉈”(she或shI)、“秤鉈(砣)”的“鉈(tu6)、金屬元素“鉈fit”,是三個同形字;“統率”的“率”(shu~)和“比率”的“率”(1)是兩個同形字。

3.漢字的簡化造成一字多音

為了方便人們的學習和使用,國家精簡了漢字的數量和簡化了漢字的筆畫。在簡化時,采用同音或音近代替的方法。但人們只注意簡化漢字的字形,而忽略了歷史上早已流行并未失去使用價值的某些字音字形的重復,因而造成多音字。如:驁bi,鴛扭;別bi6,離別。“驁”簡化為“別”,“別”成為多音字。荀bo,蘿荀;卜,占卜?!疤选焙喕癁椤安贰?,“卜”成了多音字。

(五)、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

引申是一個詞基于聯想作用由本義生出某種有聯系的新義。由引申引起的詞語音上的變化主要表現是聲調的改變。例如好(hero,ha0),興(xing,x1唱),擔(dandan),號(hdo,hi,to)等等。記錄語言中的某個詞,借用相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而意義并不跟這個字相合,這種用字方法叫假借。假借字與被借字在現代漢字中用同一漢字,但字音不同。如:夫fn,本義是成年男子,假借為語氣詞或代詞時讀,于是“夫”成了多音字。為,作動詞,讀w6i,假借為介詞,讀i,略等于現代的“給”、“替”或“因為”,至今常用,如“為人民服務”。

二、多音字誤讀的幾種類型

根據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通過調查分析后得出,多音字誤讀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種類型:

(一)口語詞語的誤讀。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詞,一般在口語交際時較少出錯,但是在測試環境中,被測試對象往往受書面形式的影響,形成誤讀。這種情況是比較普遍的,列舉如下:

高頻誤讀字如“夾肢窩、出虹了、干哆、湯匙、側歪、擇菜、抹桌子、馬尾羅、熏著了等等。

中頻誤讀字如“叨咕、樹行子、半拉、繃著臉、色酒、迫擊炮、一撮毛、鋼一下刀、寒槍、倒嚼、”等。

低頻誤讀字如“薄紙、用趾、胡子拉碴、屎殼郎、睡著了似的、格登、一宿、和面、糊弄、叫化子、”等。

(二)出現于文言歷史詞語中的誤讀。

調查中有些多音字中的一個讀音記錄的是古代文獻\典籍中流傳下來的文言詞語,這些文言詞語在現代口語中根本不用,即使現代書面語中也比較罕見,可以說,這已經是一些只存在于文獻典籍中詞語。這些詞語因為比較罕見,所以多為高中頻誤讀,如“鎖鑰、病革、撾鼓、中鴿、贊戲、采邑、伐木丁丁、名媛、獸檻、蠟祭、霓裳、金錮”都是高頻誤讀字。只有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的一些詞語讀錯率才比較低,如“浩浩湯湯、屬文、期年、扁舟、將進酒、國子監、綸巾、千乘之國”等是低頻誤讀。對這些詞語中的多音字,人們往往讀成常用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三)帶有鮮明的行業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詞語的誤讀。

這些詞語使用范圍有限,不屬于普通話的基本詞匯,所以誤讀率較高。在我們統計的25個行業詞語中,80%以上為高中頻誤讀,如“卒中、黃柏、白術、大黃、銑床、淋病、耙地、、尊麻疹”等34個方言詞語中,88%為高中頻誤讀,如“拆爛污、冊劃、賺人、大伯子、屎殼郎、貓腰、咋呼、呷了一口、屏頭”等表示特有事物的詞語共17個,全部是高中頻誤讀,如“莎草、杉篙、糜子、葛布、檳榔、檜樹、茜草”等。

(四)不常見的地名、人名、姓氏以及一些音譯詞語的誤讀。

這類字因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對來說誤讀率也較高。地名讀音中誤讀率較高的如“六安、高麗、臺州、番禺、蚌埠”等;人名、姓氏讀音中誤讀率較高的如“皋陶、倉領、墨翟、姓紀、姓繆、姓查、姓區、令孤”;音譯詞讀音中誤讀率較高的如“派司、南無、般若、伽藍、土谷渾、冒頓、龜茲、月氏”等。

(五)出現于書面語詞的誤讀。

這類字與前文所述文言歷史詞語不同,它們記錄的詞語雖然也很多是來自文獻典籍,口語中也較少使用,但在現代書面語中還經常見到,是一些還活躍,在現代漢語中的帶有很強的書面語色彩的詞語。這類字因為人們接觸的機會較多,糾誤的幾率較高,所以誤讀率不是很高,多為中低頻誤讀。在我們調查的個書面詞語中,高頻誤讀只有“摒擋、傀奇、流水淺淺、西學東漸、椎心泣血、口角、間斷”等14個;中頻誤讀如”押解、靚妝、叨擾、招勾當、哄搶、混水摸魚”等。

低頻誤讀如”蟬媛、商賈、禪讓、綢繆、給予、伎倆、翹首、呼號、執拗、濟濟一堂、伺機、恐嚇”等這類詞語雖然誤讀率不是很高,但因其使用普遍,卻是影響社會生活、決定社會語言文字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六)其他一些詞語的誤讀。

調查中還有一些多音字不好歸入上述幾類,其中高頻誤讀如“大大落落、散落、作料”;中頻誤讀如“糧囤、吐痰、連累、錚亮、油坊、撇開、持麻繩、壓板、沖勁、處理、帖子”;低頻誤讀如“撒種、麥垛、鉆井、褪色、扎腰帶、發型”等。

三、多音異讀字的規范內容

通過對以上幾種類型的誤讀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多音字不同讀音的使用頻率不平衡是出現大量誤讀的主要原因。這樣大量的漢字誤讀既有推普和語文基礎教育方面的社會的因素,也有漢字本身音形義諸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們認為,要改變社會上這種部分漢字存在大量誤讀的現狀,一方面是要繼續加強漢字的規范化宣傳和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另一方面對漢字中大量的多音字、異讀字做進一步整理和規范也是有關部門應該加以考慮并待解決的。針對以上幾種不同的誤讀現象,應該有不同的規范側重點。

口語中經常使用且不會出錯而在書面環境中往往誤讀的一部分異讀音。這種誤讀實際是一種表面現象,或者說是一種并非誤讀的假象。又分為幾種情況:

(一)部分文白異讀形成的誤讀。

有些字的不同讀音屬于文白異讀,其白讀音只用于日??谡Z,且在日常口語中一般不會說錯。究其誤讀原因,多數屬于人們的理性認知同感性認知未能融合的一種錯位。那些字在書面上出現時,大多是在書面語詞的環境,其讀音與口語詞讀音不同,而人們識字主要靠書面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習慣,把口頭發音與書面讀音割裂開來,潛意識中只把書面語讀音當作了唯一規范的讀音,哪怕是在書面上應該讀口語讀音的場合,也往往“鄭重地”讀成文讀音。如“虹”和“擇”,書面語中多以“彩虹”、“選擇”之類的形式出現,人們在識字時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虹”和“擇龍”的讀音,而忽略了它們在單用時的讀音。

(二)因常用音的影響而形成的誤讀。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讀音使用頻率不同,人們在日常實際時一般不會讀錯,但是在測試環境中往往受使用頻率較高的那個音的影響,形成誤讀。

消除這種誤讀現象,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學校的語文教學中突出這方面的提示與引導,讓學生知道多音字的不同讀音適用于不同的場合,有些平時說話時的讀音其實就是規范讀音。具體做法可以在語文教學參考中適當提出,引起語文教師的注意,同時把課文中可能出現的這類字一一指出,并提示教師應該能夠舉一反三,遇到讀音可能有異之處多查查工具書。只要是語文教師頭腦中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在語文教學中予以注意,這部分多音異讀字的誤讀問題當不難解決。

(三)受形聲字聲旁或相近字形的影響而形成的誤讀。

這些字在說話時不會出錯,但在測試環境中因為追求“規范”心態的驅使,導致了“秀才識字念半邊”或讀成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讀音。這種誤讀為數不多,可以通過加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語言文字水平來解決。

四、現實使用頻率較低的異讀音也可以不予再進行整理。

(一)出現于文言歷史詞語中的多音字。

這些多音字記錄的是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的詞語,一般人群很少接觸這類字,即使誤讀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日常交際,所以沒有必要再對其進行整理。

(二)出現于行業詞語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某個讀音只適用于某一行業詞語,如“柏”只在“黃柏”中讀、“上”只在“上聲”中讀、“卒”只在“卒中”中讀自。這部分多音字雖然多是承繼古音,沒有辨義作用,且誤讀率較高,但因其使用的范圍有限,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其進行規范和整理的實際意義不是很大,所以也可以不必考慮再進行整理。

(三)表示特有事物的名稱中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一個讀音是表示特有事物名稱的,如“尊麻、杉篙、糜子、檳榔”等,這些多音字雖然誤讀率也較高,有的讀音似乎也不盡合理,但是經常接觸“尊麻”的人不會說錯,所以也不宜隨意改變。

(四)不常見的人名、姓氏中的多音字。

這些多音字因為記錄的是人名、姓氏,原則上講應該“名從主人”,不能隨意改變。但是也有些讀音似乎正在逐漸演變。筆者曾接觸過一位姓“紀”的病友,自己就說姓戶,并補充說是“紀曉嵐的紀”。如果作為一般的多音字,應該說規范的時機已經成熟,但關系到很多姓紀姓令狐的人,他們對自己的姓氏讀音可能有著特殊感情,所以對這類多音字的規范須持謹慎的態度,最好暫時不予考慮,聽其自然發展而后定。

五、可以考慮進一步規范整理的異讀音

上述幾種情況的誤讀,主要應從使用者的角度查找原因,通過加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全民的語言文字水平來解決。但也有些誤讀,恐怕就不是只從使用者的角度能夠解決問題的。漢字音、形、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確實也是出現誤讀的一個重要原因。面對這些紛繁難辨的多音字而誤讀,恐怕就不能只怪一般大眾的語文修養太低吧。對此,我們的語言工作者是否也該審慎地考慮一番可否作進一步的規范整理.我們認為,進行語言研究的立足點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規范化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大語言使用者更好地、更方便地使用語言。如果脫離了廣大語言使用者的實際,專家們制定出的規范標準再完善又有什么用呢?我們知道,語言的發展不是由幾個語言學家能左右的,當然我們并不否認語言學家的規范和引導作用,而是由那些普普通通的語言使用者在左右著,正是他們在檢驗著語言規范制定的正確與否。人們不是常說“從眾從俗”嗎面對那么大的“錯誤隊伍”,又是那么復雜的多音異讀,我們難道不應該從他們的“俗”中有所深思嗎?所以,從廣大語言使用者考慮,有些異讀音確實應該作進一步的規范整理了。

如何對多音異讀字的讀音進行整理和規范,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來僅供參考

一.出錯率較高且使用頻率懸殊的多音字可以考慮合并讀音。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讀音使用頻率懸殊,其中某一個讀音經常使用,而其余讀音已經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們在碰到這些多音字時,往往會把非常用音誤讀成常用音,但是這樣的誤讀多了,似乎也可以“積非成是”了。所以,我們認為對這部分多音字可以考慮合并讀音,只保留其中的一個常用音或規范為常見誤讀音。

二.有些字的多音可以通過整理異形詞來解決。

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并于年月日起試行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已經把“渾水摸魚、渾蛋、渾球兒”作為推薦詞形,這樣既整理了異形詞,同時也消除了“混”字的多音。

還有一些字牽涉到幾個詞形和幾個讀音交叉在一起的現象。把“落魄”的三個讀音分別落實到“落魄”、“落泊”、“落拓”三個詞中,使三個詞的關系由異形詞變成同義詞。這樣,“魄”也就成了單音字,同時也豐富了現代漢語同義詞系列.

當然,多音字的整理和規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的想法還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語文出版社編1997《語言文字規范手冊》,北京語文出版社。

蘇錫育1995《地名定音瑣議》,《語文建設》。

郭熙1999《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黎新第1995《多音字統讀與異形詞規范》,《語文建設》。

張德繼、孫宏宇2002《現代漢語多音字的規范問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

楊華2003《多音誤讀與語用頻率的關系》,《語言文字應用》。

曹先擢.關于普通話文白異讀的問答[J].辭書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