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情感培育思索

時間:2022-08-14 11:25:00

導語:語文教學情感培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情感培育思索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語文新課標的這一定位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之一是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呼喚新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我們應該把情感教育貫穿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去。

一、初中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及意義

“情感教學”亦稱“樂學”、“愉快教學”。其內涵是: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以優化教學的過程和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鬃釉唬骸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樂學”是治學的最高境界。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樂學”還具有“延時效應”。他認為“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校學習,而且對以后的繼續學習頗有益處。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意義。

與其它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的涉及面廣,內容多,是其他學科無法與之相比的。語文課本的編寫者經過精心策劃、篩選、編排,濃縮了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時文精品、科學小品等文質兼美的文章于課本之中,涉及到文學、科學、歷史、自然、軍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樂,或悲;或語言犀利,或平實厚重,或流暢自然,或莊重典雅,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感情色彩。正因為語文學科擁有這一特點,所以更便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人是生來就懷著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養,自會抽芽舒葉,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學生的情感參與是語文教學最深刻的活動機制。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情感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文章不是無情物,寫作者往往有感而發,“內心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間?!北磉_出的“情”和“理”可能有輕重先后之別,卻總是水乳交融。因此,讀者只有先“通情”,而后才可望“達理”。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動之以情,并能帶領學生“披文以入情”,把學科知識與情感教育巧妙結合,把學生的情感傾向與自己的教學意向溝通融會,使師生雙方做到心靈相通、情感交融,必能收到意外的教育教學效果。具體說來,教師在教學前,應當先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確定用什么樣的感情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要準確地再現課文的情感基調,喚起學生的情感。比如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就應當扣住父子親情,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發現父愛,體會這一人間至情,從而引起共鳴;上《羚羊木雕》一課,則應當從感受作者的感情傾向入手,體會“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的真摯深厚和童心的純潔美好,作為父母和長輩,不能粗暴地傷害他們的心靈,要知道,孩子的心靈比任何貴重的東西更加貴重。

二、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過程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見,“綴文”、“觀文”總關情。文章情鑄成!因而,初中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是飽含深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依據語文的“人文性”特點,結合文章內容,充分發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細致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體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與作品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學生傳情達意。在具體的備課過程中,要找出文章的動情點,深入進去,用心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與讀者、作者心心相映。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時做到言之有情、動之有情、導之有情。筆者認為在語文課堂中實施情感教育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善于對教學內容作情感處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所謂以情施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從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產生的教學魅力。就教學內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個主要方面,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富有情感地講解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作情感處理,充分展示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師的責任是把教學中那些內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而展示出來,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以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激發學生內在感情,使其產生共鳴,領悟作者的心理體驗

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把握課文內在的情感線索。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也要分析內容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確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過體驗,教師首先要被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所打動感染;在教學中,教師再用這種感情去打動感染學生。正如托爾斯泰說過:“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也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會到這些感情。”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性、智能性方面的內容,也要備情感性、體驗性的內容。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過程。

我們從接觸教材開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為教材中體現的愛而愛,恨而恨,憂而憂。

3.整體理解,領會課文內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無師自通的能力。為此,學一篇課文首先應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體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即把握寫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蘊涵的情感,進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廣度,抓住思想精華。

4.咬文嚼字,推敲關鍵詞句,把握蘊涵詞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閱讀理解的硬功夫。所謂咬文嚼字就是對那些言簡意明的關鍵詞句作細細的品味,悟出其蘊涵的深意。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抓關鍵詞句來分析,但只有把詞句的分析與貫穿全文中的心理體驗、深刻的寓意結合起來,挖掘蘊涵詞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領悟課文的要旨。

5.理性總結,引導學生感情反饋,形成創造美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期望他們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還要培養他們有意識地將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寫作之中,這就需要對構成文章之美的因素進行理性的分析與總結,總結出從內容到形式的美的規律,并通過反復的寫作訓練,引導學生感情反饋,形成創造美的能力,寫出美的文章來。

三、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常用的手段與方法

1.以強化朗讀來觸發情感

語言是感情的結晶,繪聲繪色地朗讀,能使學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觸發內心情感而引起共鳴,從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體訓練步驟可分為:

第一,教師范讀。范讀,就是教師示范朗讀(也可以借助錄音帶或者是多媒體)。朗讀中,教師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教師要恰當地把握語言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從而以情傳情、以情激情。教師那正確的讀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態以及飽滿的情緒,往往把學生帶進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之中。

第二,正確指導學生誦讀。朗讀指導得當,既可幫助學生學好課文,又可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這就要求所有的學生朗讀均須在教師的示范下進行,而后進行點撥、糾錯、小結。

第三,精于朗讀。精于朗讀,就是要抓住重要段落、關鍵詞句反復詠誦、玩味,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讀出真摯的感情,讀出應有的氣勢?!叭绯鲎约褐?,如出自己之心”。精讀時可以讓學生自選,分不同的角色誦讀,這樣能使學生受到一種情感氣氛的強烈感染,更好地體會出文章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如果泛泛而讀,忽視了“口出聲、聲傳情、情鑄意”的作用,教學效果就會大受影響。

2.以播放音樂來渲染情感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有組織的(節奏、節拍、調式、旋律)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激蕩人的心靈,撫慰人的心靈。因此,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感氛圍,播放音樂對渲染情感是一種重要手段。課堂上若能把音樂語言與文字語言溝通起來,在意蘊近乎統一的情況下,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在教讀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時,配上班德瑞的輕音樂作背景,那流水、雀鳥之聲,能鎮靜人的情緒,松弛人的身心,而且給人一種返回大自然的感覺,正好與文章的寧靜、沉痛又不失生之喜悅的感情基調相吻合。在配樂朗誦的氛圍中,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去感受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喚起對人生和生命意義的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以觀賞圖片來誘發情感

借助觀賞圖片可以再現文章情境,可以把文章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文字是理智的,畫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文章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的創造性。如教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時,筆者請本校的一位美術教師幫忙繪制了四幅圖畫,在教學過程中分別對應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讓學生對文章所描寫的春之美景更直觀,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染下,對文章的詩情畫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起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p>

4.以表情動作來激發情感

表情動作又叫態勢語。課堂上,教師的舉手投足、面部表情、衣著打扮乃至于每一種眼神,都可以表現、傳達豐富的情感,這種表情達意的作用是口語所不能取代的。當教師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說聲“上課”時,學生會覺得這個教師十分親切,這無疑會增強教師的親和力;當學生回答問題猶豫不決時,教師用鼓勵、關切的目光注視著學生,學生會覺得這個教師很慈祥,對自己特別關心;當學生上課調皮、做小動作時,教師不是大聲斥責,而是輕輕搖一搖頭,學生會想到:教師已經很給自己面子了,不能再這樣做;當學生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時,教師給予肯定、鼓勵,學生會受到極大的鼓舞。在課堂教學中,有不少課文的內容需要借助教師的態勢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如《最后一課》寫韓麥爾先生“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個動作是這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在此,作者完成了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的塑造,使一個愛國志士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分析這部分時,如果能夠輔以傳神的動作,將有助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思考、理解。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為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詩歌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