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長征詩發表以及傳播

時間:2022-12-12 02:53:00

導語:探究長征詩發表以及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長征詩發表以及傳播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鎮會議的召開,為中央紅軍爭取長征的最后成功指明了道路。29日,在從榜羅鎮到通渭城的進軍途中,吟就《七律·長征》,并在當晚的篝火晚會上向第一縱隊先鋒連指戰員朗讀發表?!堕L征》詩僅用56個字高度概括了長征這一艱辛卓絕、影響深遠的歷史壯舉,是詩歌創作藝術的奇觀。

1935年9月初,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主力越過終年積雪的千里岷山,突入甘南。爾后的半個多月里,紅軍斬關奪隘,相繼沖破敵軍重兵防堵的臘子口天險和渭河封鎖線,躍進甘肅中部地域。27日,中共中央在通渭榜羅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肯定了北上陜甘邊,以陜甘蘇區作為全國反動大本營的戰略方針。軍事、政治形勢的基本好轉,使全黨全軍沉浸在成功在即的無比喜悅之中。

“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艱難不知有幾倍,心情是沉郁的。過了岷山,恍然大悟,轉化到背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保ā稇浨囟稹渖疥P》自注)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在以為中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確指導下,經過20000多里的長途征戰,夢魘般攪擾著中央紅軍的自然險阻、敵軍圍堵、黨內紛爭和戰略歸宿等一系列嚴峻問題,此時已根本破解。以榜羅鎮會議為標志,北上抗日從此不再是空泛的政治口號,而是觸手可及的真實圖景。撫今追昔,百感交集,一種久違的情愫在的心底洶涌磅礴,呼之欲出。

29日拂曉,愉快響亮的軍號聲喚醒曦光,陜甘支隊整裝待發。簡短的戰役發動之后,、率第一縱隊先行起程,向通渭縣城進發。沒有高山大河的障礙,也沒有敵軍的逼迫襲擾,從榜羅鎮向通渭城的進軍更像是愜意的軍事漫步。秋雨新晴的黃土高原,在深切的凝視下,展顯露無限妖嬈。天高氣爽,野曠云低;溪谷生煙,蒼山含黛。極目遠眺,黃土丘陵如連天細浪,騰涌不息;回首顧盼,紅軍隊列似長城起伏,綿亙不絕。此時此際,此景此情,不能不令人思緒萬千!按轡徐行,清癯的面龐上笑意燦然,靈感的電光石火激起了他蟄伏已久的詩情,逸興壯思紛至沓來,奇辭偉響叩胸而出,一闋氣勢磅礴的史詩慨然揮就于腹稿之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千難萬險,視之蔑如,萬水千山,只若等閑,征程的豪邁與必勝的信心激揚鼓蕩。緣景生情,景從心會;托物言志,志在高遠??腕w對象與主體感受天衣無縫,長征,這出前無古人的歷史壯劇,在大氣如虹的審美觀照中,幻化成一曲超卓絕倫的英雄主義頌歌,成就了民族心靈史上一座光照日月的詩歌豐碑!

經過輕松高興的百里行軍,當日午后,第一縱隊進抵通渭城郊,守城民團聞風喪膽,紅軍不戰而勝,順利入城。除了倉皇出逃的贓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外,小城安平而平和,處處彌漫著歡樂的氣息。黃昏,駐扎在文廟街小學的第一縱隊舉行了篝火晚會,爽直應邀。在與縱隊先鋒連指戰員聯歡時,望著愁眉苦臉的戰士,聯想成功在即的長征,他滿懷豪情地朗讀了吟就于行軍途中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表嵳{高亢激越,意趣雄壯豪放,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晚會的歡樂氛圍被推向高潮?!堕L征》詩的發表,將中國反動史上一個沖動人心的時辰,定格在通渭中央史志中,閃爍著永久的光榮。

《長征》詩是創作的第一首七言律詩,也是詩詞中最早被國內外媒體所披露的作品。1936年7月到10月,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掃除各種阻撓,前往陜甘寧反動依據地采訪,并向英美報刊發回了大量的專題報道。其間,數次與斯諾在陜北窯洞里徹夜暢談,備述個人生長閱歷和中國反動的開展。在引見完紅軍長征的壯舉后,他欣然提筆,為斯諾題寫了《長征》詩。1937年3月,北平《東方快報》社編譯斯諾的局部文稿,機密出版了《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該書封三就登載了的《七律·長征》。10月,英國戈蘭茨公司出版斯諾的報道集《紅星照射中國》,其中有關長征的篇章著錄了《長征》詩,并贊頌“是一個既能指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次年2月,上海復社以《西行漫記》為書名翻譯出版了該書。從此,《長征》詩蜚聲中外,廣為傳誦。

1942年8月,新四軍主辦的《淮海報》副刊《文藝習作》引錄了《長征》,但字句與原作有所差別,明顯屬于排印錯誤。1948年7月,東北解放區《學問》雜志登載了包括《長征》在內的詩詞4首。隨后,《哈爾濱日報》和上海的《解放日報》相繼停止了轉載。1955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收錄了《長征》,字句經過了嚴厲校核。1957年1月,經作者修正審定,《詩刊》創刊號發表了包括《長征》詩在內的18首詩詞,《長征》詩至此完整定型。

《長征》詩手跡較多,最值得稱道的是1962年4月書贈李銀橋的橫幅。這件手書有標點、作者署名、書寫時間,方式比擬完好。字體根據行草,取勢大草,用筆主以中鋒,兼及側鋒,點畫峻拔剛健,線條瀟灑俊逸,整幅作品給人神酣氣暢、逸興遄飛的覺得,表現出高超的藝術造詣,是“毛體”書風的勝利模范。

值得一提的是,李銀橋獲贈這幅手書后,發現“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中漏寫了“索”字,又請在“鐵”字旁添加了稍小的“索”字,后來郭沫若看了贊不絕口,稱“索”字加得猶如神來之筆,鬼斧神工。另外,手書中的“金沙浪拍”,后來修正為“金沙水拍”,這個“水”字系同一幅中“萬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

“我偶然寫過幾首七律,沒有一首是我本人稱心的?!保ā吨碌男拧罚┢鋵?,這是的虛懷自謙之辭。即便古代最優秀的詩人,也很少敢以一首律詩來反映恢弘壯闊的社會歷史。僅用56個字概括長征這一艱辛卓絕、影響深遠的歷史壯舉,自身就是詩歌創作藝術的奇觀。更重要的是,《長征》詩所折射出的生命姿勢和肉體張力遠遠超出了其文本意義,使我們在解讀那段歷史時,可以取得深入的心靈感悟和情感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