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解讀存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4-18 05:05:00

導語:古典文學解讀存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典文學解讀存在問題及對策

古典文學作品多元解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摘要隨著新課標理念進一步推行,許多教師對新教材中占有較大比重的古典文學作品教學作出了一些積極的嘗試,支持學生的個性閱讀、多元闡釋。學生能多元化解讀古典文學作品固然好,然而一些教師卻由此忽視甚至否定作品的本意而走向對文本的任意衍義。本文分析了古典文學作品教學的多元化解讀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古典文學作品多元化解讀對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教學有著明確的指導意見:“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帶有更大的個人色彩。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學生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對作品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準答案?!边@個意見的核心就是關注和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而且對“個性化解讀”的內涵進行了比較具體的說明。作為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當然也應遵循這一要求。

在新教材中,古典文學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缺乏文言的語境以及我們過去對古典文學作品采取的教法是從作家、時代背景、作品內容、人物形象、主題到寫作特點逐一分析,這些對生活在中外文化交融時代的中學生顯然很難有吸引力,因此,古典文學作品在新課標理念下怎么“教”,也已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重點、熱點,同時又十分自然地成了教學的弱點和難點。這一問題,不僅為眾多學者所關注,也是眾多中學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新課標理念進一步推行,在古典文學作品的具體教學實踐中,許多語文老師積極開展探究性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語文活動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許多深刻、新穎、獨到的見解應運而生,課堂教學因而變得生動有趣。這既是社會日趨多元化,人們思維日趨活躍、個性化的表現,也是隨著新課標理念推行,學生思想不斷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達自己聲音的表現。然而在這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劍走偏鋒現象。

(一)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標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一位教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地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同學卻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的助手。對這一明顯偏離課文原意的錯誤推斷教師竟然連聲叫好,還呼吁其他同學為這位同學的“有新意的見解”鼓掌。難道為了創新,就可以凌駕于教材之上、隨意誤解甚至曲解課文作者的本意嗎?

(二)忽視背景,主觀臆測。古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x入教材的古典文學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勝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愛或憎、憂郁、憤激……這些都是由作者獨特的處境、身世經歷、思想傾向、個性特征以及文化修養所造成的。因此,教師在欣賞教學中若不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些背景材料,就不能啟發引導學生調動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以及文化素養去體驗作者當時的情緒,也不能達到如見肺腑、如共痛癢那樣相知相親的境地,即那種“感同身受”的境地,這樣學生難以真正感悟作者所表達的各種思想感情。

比如,如果對唐代的妓女與當今的妓女概念區別和唐代的文人有當時特有的作風等背景知識不了解,那么在學習《琵琶行》一文時,學生自然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白居易為何要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一個是朝廷命官、大文豪,一個是長安故倡,身份相差太大,這種感嘆又何以會成立?對于這一問題,如果以現代的觀念去理解,會覺得白居易很不正常。當今社會哪有行政官員或作家見到妓女引為知己的?即使引為“紅塵知己”,可又有哪個會寫文章昭告天下?

(三)藐視先見,熱衷否定。新課標強調,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要“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據此,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解讀聽之任之,而不加以評判、引導,造成有的學生以否定為樂。凡是傳統的說法,教材與教參里延用的,否定了之,不管自己的觀點能否立得住腳跟,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文本任意性解讀、誤讀的現象十分嚴重,文本的許多潛在價值由于缺少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得不到應有的開掘。比如,有同學在閱讀《智取生展綱》的過程中,非常細心地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整篇課文氛圍嚴肅,氣勢壓抑,但也出人意料地寫到一次笑聲,這就是楊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黃泥岡歇息后,“眾軍漢都笑了”。

有同學認為這似乎是一處閑筆,刪掉它既不影響文字通順.也毫不影響故事情節的推進。還有同學認為可以把這句話移至后文中楊志同意他們買酒之后,相關句子改為:“聽了這話,眾軍漢都笑了,湊了五貫足錢,來買酒吃?!彼坪跄苜I酒吃比能坐下來休息更讓人高興。應該講,同學們對這個細節的發現是頗為獨特的,但是對這個細節作用的理解卻又不太站得住腳。

其實對這個細節,如果我們去關注一下故事情節,便可知道:這是文章中最為精彩的一個細節?!氨娷姖h都笑了”出現在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的關口——押送工作由嚴密執行轉化為漏洞出現,楊志由主動指揮轉化為被動招架,以老都管為核心的眾軍漢由被動執行轉化為主動要求,因而這句話也就成為楊志押送失敗的一個潛在標志??梢哉f,情節進行到這里,楊志已經沒有原則了,因而,楊志的失敗是可以預見的——下文中同意眾軍漢買酒解渴(此乃黃泥岡和整個押送途中的大忌)以及最終遭到打劫,在這里已經埋下伏筆。總之,對這一簡單的神態描寫,不是可有可無的閑散之筆,而是作者巧妙設置的機關,既不能刪除,也不可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