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中職語文教學現況

時間:2022-04-23 11:01:19

導語:文化自信下中職語文教學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自信下中職語文教學現況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疆土遼闊,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邁進。文化自信起著重要支柱和精神引領的作用,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是一個任重道遠的環節。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職;語文教學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及途徑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向實現“中國夢”勇往邁進。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文化自信的作用至關重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擔負著將其發揚光大的責任,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己任。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的基礎。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就是我們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即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同時,正是因為我們對中華文化保有自信,在漫長的時光更迭中,中華民族始終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在對外開放與對外交流的洪流中,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在時代的變遷中得以延續數千年而依然保持生機,并在當代成為實現復興偉業的前進動力。通過語文教育樹立文化自信,是當下非常直接有效的路徑。語文教育是樹立文化自信的最基礎的一個方面,既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1]。在語文課程中,《詩經》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楚辭》深邃沉郁,感情激越;唐詩筆力雄壯,氣象萬千;宋詞剛柔并濟,大美天成……對語文教材的深入探究和語文課堂上的實踐探索無疑是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二、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筆者作為教師中的一員,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不禁有一些教學的思考,教學中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呢?首先,學生對學習古詩文缺乏興趣,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普遍感到枯燥無趣,在面對全文背誦時常常垂頭喪氣,愁眉苦臉,背誦時死記硬背,有的甚至不知所云,對于文章的閱讀鑒賞能力薄弱,閱讀量不足,對文章的理解敷于表面,只能從字面上找答案,不懂得歸納概括,久而久之,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的積極性消沉,難以從自身上端正思想,克服困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其次,教師側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忽略情感教育和思政滲透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我國現行教育的重要一環,可謂伴隨著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涯,而由于部分思政內容理論性較強,內容抽象,存在著學生較難把握的問題。同時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常常停留在表面的問答交流、機械的課內思考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學生常常會出現敷衍、程式化、開小差的現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待提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合,是實現思政課程教育引領作用最大化的根本途徑,更是全面培育當今時代高品質人才的必由之路,所以始終保持高度融合并不斷創新應作為持續關注的焦點[2]。教師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字音字義的掌握,注重學生對文言句式的總結,忽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很多有價值的文章僅僅抓住表面,忽略精髓。

三、如何在中職語文的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以教材為本,深入挖掘教材

中職語文選用的教材和高中必修教材一樣,人教版五冊教材中有很多的優秀文章和篇目,不論是唐詩還是宋詞,不論是近現代小說還是散文,都可以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將文化自信的思想滲透給他們,讓他們以祖國文化為榮,自覺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這樣的描述,“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通過學習,讓學生們體會古人生活的常態,領略文人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在一遍遍的誦讀感知中體會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妙之處,在對人生的感悟中形成哲思和處事之智慧,這何嘗不是建立我們學生文化自信的絕好契機呢?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多媒體的展示中,讓學生們領會字和畫的魅力。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這三個事件,學生感受到藺相如的大智大勇,不畏強暴,廉頗的忠于國家,勇于改過,這樣的人物刻畫生動具體,這些優秀品質已經不單單是歷史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而是經過一代代的傳承,成為我們民族的脊梁。從教材入手挖掘文化自信的源泉,以教材為本讓文化自信成為有源之水,讓文化自信的力量源遠流長。

(二)閱讀國學經典,在實踐活動中領會文化自信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每節課開始讓學生講一個國學經典故事,在每節課結束時學生一起做一遍古詩操,每周講解一篇《國學經典》并完成背誦任務,每月舉辦一次國學誦讀研讀會,每學期讓學生自由發揮出一期有關國學的黑板報,利用校園的廣播、電視,與家庭溝通合作形成家校合作的模式,運用學生的課外時間組織收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文化欄目,筆者在語文課的晚自習偶爾帶領全班看一期文化類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中的答題環節,把每個學生都設想成正在答題的選手,和節目中的環節一樣,也形成擂主攻擂的模式,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在節目收看和答題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由此他們背誦古詩詞由被動變主動,這種方式把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變為學生的日常游戲,在聽、看、讀、寫的結合中浸潤中華文化,學生看得多,聽得多,自然下筆如有神,言之有物,在這樣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優化導入環節,靈活教學方式

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導入,可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導入的方式要靈活,要“因課制宜”,例如在《蘭亭集序》的導入設計中可展示《蘭亭集序》的摹本,引導學生從書法驚嘆轉到文章欣賞(圖文導入);在《哈姆雷特》的導入設計中引入歌德關于《哈姆雷特》的評論(情境導入法),讓學生加強對于《哈姆雷特》的了解;在《柳永詞兩首》的導入設計中,可以介紹作者柳永的相關知識和人生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舊知導入法)……這些方式都是提升語文教師“魅力”的有效方法,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僅僅局限于黑板和粉筆,制作引人入勝的教學軟件,打造有趣生動的微課,把40分鐘的課堂變得有趣,把知識點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是每個語文教師要做的功課,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最根本的途徑,為此,我們要不懈努力。

(四)其身正,不令則行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傳達的思想觀念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質量不僅取決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同時和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自身的素養也有很大關系。首先教師要率先對語文教學作深入的研究,多學習,多思考,鍛煉自己的表達講述能力,將語文課從“合理”變為“有趣”,把一堂課從“及格”變為“優秀”;其次,教師要具備文化自信,要對詩詞歌賦真情地欣賞和贊美,對中華文化由衷地感到自豪,對民族精神發充滿真誠地學習與實踐,也只有這樣,在語文課堂的朗讀中,在寫作背景的介紹中,在對作者人物的講解中才能全情投入,聲情并茂,才能富有感染力,埋下文化自信的因,結出文化傳承的果,實現“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初心。

參考文獻

[1]吳越.問道經典取精用宏——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蘊含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列舉[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0):46-47.

[2]宋美超.協同育人視角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與創新[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18-19.

作者:武正清 單位:亳州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