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時間:2022-09-27 03:23:46
導語:中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歷史走來的語文教育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教育緊密相連,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價值觀念和事業追求于語文教育之中,文字教育與思想教育不可分離。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完備的價值教育體系,產生了寶貴的古代文學文化。在教育方式上,經典哲學思想通過書面記錄、口頭語言以及藝術作品等形式得以傳播和發展。對于語文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主要強調把儒家經典文獻作為中心開展倫理德教,從而達到自然成俗、不治而成的社會目標,同時卻相對忽視了其作為語言的工具性價值。對于個人價值取向,古代語文教育將理想中的人格作為歸宿,表現為“君子”或是“圣人”,“學而優則仕”、“學以致用”,以超脫的姿態為社會和民眾服務。對于語文教育靜態的內容,以漢民族文化為中心、融合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向心的文化,它海納百川,博大精深,意蘊豐富,將天地萬千融于一身,既綜合,又顯多樣。對于語文教育動態的方式,在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大量的教育經驗被積累,發掘出了更多根本性的道理,成為了寶貴的財富。對于語文教育和文化的關系,古代語文教育促使傳統文化在社會中不斷自我完善,持續千年的教與學中,舊的文化不斷傳播,新的文化不斷形成,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更是不斷地進步,造就了一個薪火相傳、自新圖強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傳播這條明線中一直隱藏著古代語文教育的暗線,這條暗線通過書面記錄、口頭語言、器物刻畫等多種多樣的傳播媒體在傳統文化體系中傳播、流傳。文化傳播在內容上的豐厚性、形式上的多樣性給今天的語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鑒,特別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極大成功無疑是今天處于價值多元化社會的語文教育應該努力學習和借鑒的重點。由此可見,中國語文教育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是人類社會文明繁衍演變的重要支撐和有力工具。
二、與國外交融的語文教育
中國語文教育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觀,同時受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影響和沖擊。1903年,清政府在洋務派開辦的學堂中將語文單獨設科,開創了中國百余年的語文教育??梢哉f,中國的語文教育從一開始就是受到國外思潮影響的。其中在外國教育思潮中對語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形成傾向性和主導性,大致有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凱洛夫教育學說以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語文教育百年中的前半葉,在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民主主義教育思潮的深刻影響下,我國初步形成了具有民主及科學特色的嶄新的現代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上,教材里突出充滿新時代生命氣息的白話文,盡可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交融成一體;教學方法上,倡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反對傳統的灌輸法,尊重并培養學生的讀寫趣味;發展目標上,關注從文言文向白話文轉型過程中學生現代語言能力的發展,同時還關注其思維和心智的提升、情感和德性的涵養。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給語文教育產生了最大影響的是蘇聯的教育模式。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思想。他用斯大林時代的社會主義觀念來建立一個牢固的教育學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強、政治性強等特點。提出了教學過程“五環節”: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有心理學理論依據且方便實用。凱洛夫的《教育學》是當時全國學習教育理論的基本教材,語文課普遍使用他的教學方法。進入歷史新時期以后,以美國教授威廉•多爾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從基本教育觀到課程觀實現了對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超越。威廉•多爾后現代課程理論更多地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師生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尊重學生的批判和質疑。其理論精華為語文新課程的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論營養。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現,充分反應了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從而標志著新型教育思想在我國扎根生長,并引發了中國語文教育最深刻的一次嬗變。由此可見,我國語文教育理念的每一次變化,都是與西方文化思潮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面對西方文化思潮或教育理念的沖擊,我們既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妄言否定,而是要在汲取精華的同時,堅持獨立探索,走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育改革之路。
三、向和諧前進的語文教育
中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不但代表著分數的變化,更有著承接初等教育、為學生未來發展打基礎的重任。因而,中學語文教育的好壞不單單影響和決定著學生未來對語文這門課程的興趣和感情,更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其語言文字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并且在最后影響和決定了這個學生的發展道路及其人生航向。由此一來,我們的中學語文教育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只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當前語文素養發展水平,更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應當將學生眼前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統一起來,更加重要的是,必須思量當前的語文教育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積淀多少知識,對未來的發展提供多少支持,如此才能體現出教育對學生本身的關懷。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應是一種將每個生命成長、發展作為終極目標的教學理念,對生命尊重、關懷、拓展、升華,并將深刻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包含其中。用“科學發展觀”來說,就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引導學生思考“我打哪兒來?我到哪兒去?我為何而活著?我能活成什么樣?我為什么這樣活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中學語文教育活動處于特定的時空中,老師與學生通過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發展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文化及其多樣性的教育,最終追求的是中學語文教育的和諧。因此,中學語文教育必須也只能是以學生為中心。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革命家以及編輯出版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多次言明:學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體”、是“自由的人”。葉圣陶先生主張教學民主,學生應彰顯個性,他十分反對教師依賴各種教學參考書、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體”。教師應將學生當作有生命力的人,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一輩子受用。
四、結論
中國的語文教育歷經百年滄桑,造就了一代代鮮活的中國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變化的腳步再次走在了路上。中學語文作為初級語文教育和高級語文教育的支點,在吸納優秀思想的同時,以和諧為目標,本著為學生未來負責的理念,將“以人為本”的“人”發揮到極致,定能劃出屬于自己的軌跡。
作者:黃義 單位:湖北省秭歸縣水田壩初級中學
- 上一篇:聾校語文微課情境教育理論研究
- 下一篇:語文教育中學生思政教育缺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