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問題和策略探究

時間:2022-11-07 09:13:25

導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問題和策略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問題和策略探究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對中小學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拋開以往的經驗,勇于學習,勇于創新,改變以往只關注學生分數的思維和想法,更多地通過提升課堂的趣味性知識性來讓學生有效學習,高效輸入。一堂生動有趣又兼具教育意義的語文課,不僅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自主地學到知識與技能,更能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其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一、小學語文教育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教育理念落后。小學語文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重點學習科目,教育教學理念一定要新穎,但是目前小學語文的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應試成績,不注重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更是不會領導學生將語文的學習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導致學生不知道自己學習語文的意義和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二)傳統教育模式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學仍然把分數作為考核學生標準的重要參數,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語文教師選擇了傳統的教學法,即直接向學生傳輸知識與經驗,要求學生以背記的方式存儲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應有的發揮,創造性受到嚴重的遏制,只強調知識本身而忽視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是不完整的,是違背素質教育意愿的,創造力是素質教育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它是決定學生在未來競爭中是否處于領先位置的核心驅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研究與探索的機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拓展、發散性思維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創造力的形成自然受到嚴重的束縛。(三)工具性與人文性不能同步發展。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屬性,而教育教學的關鍵在于實踐,并不是試卷上分值的提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大多圍繞人文性展開,而工具性卻成為輔助性的教育內容,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知識的應用性無法量化在學習成績之上,而家長與學校普遍關注的是考試成績,如此一來就出現顧此失彼的教育現狀,讓語文教學脫離的實際運用的軌道。

二、小學語文素質教育教學策略

(一)設立討論環節,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小學生正在處于提高能力的一個基礎時期,那么教師就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在心理方面或者情感方面都不夠成熟,他們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那么這就應當引起教師們的注意,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讓學生們進行展示或者是討論來提高學生們心理素質。一方面,教師們在課堂上設立討論環節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們在語文課堂當中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們在語文的課堂當中注意力集中,他們在課堂當中的學習效率才能夠更加高效,這能夠使學生們在語文的課堂學習當中快速的提高他們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在課堂當中設立討論或者學生展示的環節能夠鍛煉學生們的膽識,討論環節能夠讓學生們之間相互交流,讓學生從別的同學身上發現優點,使得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著更快的提高,而且,在課堂當中設立討論環節能夠活躍語文課堂學習氣氛,讓每位學生都全情的投入到語文學習課堂當中,讓他們培養良好的同學情誼,也可以使每位同學能夠勇敢的在課堂當中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對學生們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二)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國教育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使教育理念、教學模式過于僵化,嚴重束縛教育的創新發展。因此,基于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創新語文教育的發展,改被動為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更好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突出,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為此,小學語文教學應沖洗調整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三)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創新教育服務。創新教育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支持,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其與教育教學已有了更深入的融合,為實現創新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借助信息化技術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習資源,也能夠改進課堂教學條件,讓學生對所要學習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作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程,更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實現快捷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也為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服務。

總之,小學語文對學生成長初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對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至關重要的一門課。傳統的語文課程更側重于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強調學會幾個生詞,背誦幾首古詩,而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情感教育,三觀形成方面仍有欠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困境在于教師不知如何引導學生從枯燥的語文學習中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課堂的有效性低,更多時間處于教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背的階段。因此,構建一種使學生更易接受的、高效的語文課堂至關重要。只有高效輸出,以學生為主體,才能使語文學習兼具知識性及教育性。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對事物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邱云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8).

[2]張建松.關注教學細節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研究[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6):6

作者:陳煥蘭 單位: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太霞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