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3 08:53: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人們的思維工具,又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語文教學亟宜打開教室的大門,縮小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聯系生活進行基本訓練,既“導流”,又“開源”,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學人做人?!安魂P心廣大的社會生活就很難學好語文”。然而,長期以來,在教學中存在與生活脫節的弊端,使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
一、教育改革必須以教育觀念的轉蠻為先導
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為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于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為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2)使與自己集團對立的教育觀念解體;(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師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占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試作為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么樣的素質就教什么,怎樣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質就怎么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二、深入思考生活
聯系生活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生活,實際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關于社會人生問題,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瑣事,也可以是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例如我教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課時,要求學生聯系實際設想自己是一位殘疾人,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生們各抒己見。作家史鐵生在雙腿殘疾后,時常去地壇,社會的感覺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也許一般人都考慮過生與死的問題,但是沒有史鐵生這樣貼近死亡,所以他對死亡的思考比常人更深入、更真切,對人生也有一種徹底的理解和認識。教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要求學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與海倫的雙目失明、兩耳失聰的生活相對照,學生深有感觸,從而激發學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里努力拼搏,學習海倫執著的精神、頑強地毅力,最后有所作為。這樣聯系生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變難為易,而且便于抓住機會進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是:在很多學校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已相當完備,可仍然無法讓學生感同身受的融入課文所敘述的環境中,這反映出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仍然很深,人們(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教師與領導)還沒有從實質上理解語文教學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或接受讓學生理解課文,融入課文。也就是說,人們的觀念不能更新,物質條件再優越,教學方法和手段再先進,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只把學習當作任務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不少中學在讓學生融入課文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對其重要性的理解還不夠深入.
三、構建師生互動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質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排斥一切課外活動,忽視勞動職業訓練;以傳授課本知識為惟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生體地位,忽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原則背道而馳,不能適應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然要為社會所淘汰。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為學習過程創建必要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實現意義學習(即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機械記憶)。顯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完全是認知的主體,學習強調的不再是對知識的記憶,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以及從教師處聯系社會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在我國,對于那些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還不夠完備的廣大學校和地區來說,實現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模式尚有困難;而且,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忽視了接受學習,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發現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獲得的只是初級概念,因此,并非適合于所有課程的學習,而接受學習仍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點:接受學習不同于機械學習,它同樣可以實現意義學習,學習結果到底是意義的還是機械的,這要取決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因此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由課文選材到社會的實際聯系對于學生的認知具有極強的意義,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內容是寫父親。兒子寫父親,可以入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只“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匆姷?,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擱了一天多時間,其間定有許多經歷,但文章只寫了“一個瞬間的父親的背影”??梢娺@里選材的標準是:“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要寫出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系。”此其一。
“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在文章中有兩處敘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親去買桔子,爬上那邊月臺的時候;一回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里頭的時候。前一回,作者“把父親的背影描寫得很仔細”,“是依照當時眼見的寫出來”的;后一回,作者卻只寫了“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一句。這里選材的原則是:能突出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的地方,就應該不厭其詳、細致入微地寫;不能以直觀描繪(父親的背影已經“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的地方,就絕不妄加虛構。此其二。
全文記父親說的話只有五處,都十分簡單。按理說,在“家中光景很是慘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難分難舍的離情中,交談、告誡、囑咐,自是不少,為何作者只記了這極普通極簡短的幾句呢?仔細審析,可以看出文章在這里選材的標準是:只記敘可以表現“里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話語,使讀者“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了這些意思,還仿佛聽見了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為撫育子女成人、成才,歷盡艱辛,可謂嘔心瀝血;而學生身受父母慈愛,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運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適時給予點撥,使學生對父母形成正確的認識。
此時應緊扣父親疼愛兒子這個中心,重點剖析“望父買橘”的“背影”這一情節,充分體會父親的用心和艱辛;并通過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的分析,體味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愛子之心。
四,展開多種課外活動
學以致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趣,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語文課外活動應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語文課外活動,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有計劃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寫字活動、朗讀比賽、歌詠比賽、書法比賽、智力比賽、即席發言、參觀訪問、旅游采風、故事會、討論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作品欣賞會、改編排練課本劇等等。
五,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
講述課本之外的故事在于使學生更加了解課文的年代背景,注重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不會產生時間上的代溝。香港教材中“范文介紹”與“預習”兩項是最具特色的。范文介紹部分說:本篇《背影》是我國白話文學上一篇十分著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認為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它所敘的只是一位老父親送兒子上火車的情形。可是,那永難磨滅的父親的背影,卻使中國人的父子親情,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后的家庭狀況,次述他隨父親到南京的原因。再又述說他父親如何囑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過鐵道,到另一邊月臺去買桔子;如何買了桔子回來,再三叮嚀的情景,寫得細膩極了。最后,描寫作者接到他父親的來信,再而聯憶起父親的背影時的哀傷。讀者們讀了本文,多會產生共鳴,并想到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親情和作者的父親并沒有兩樣?!爱敃r的中國,軍閥割據,列強勢力明爭暗斗,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艱難。作者的家庭,因社會的黑暗也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在這一背景下,課文通過臨別前父親背影的描寫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題,從家庭的境遇,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景氣;父親的關切使作者感激,父親的艱難掙扎令作者感動,這一切都顯示出父子親情的純摯與可貴?!?/p>
經過此番介紹后可讓學生更加容夠融入課文,為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產生實際感,讓學生不至于有不著邊際的感覺,對于讓學生聯系實際有著良性的輔助效果。
以上只是簡單地分析了師生互動在教學模式中的作用與方法。如何才能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還應由各地區、各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創造性地探索與開發。
總之,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使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使教育質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 上一篇: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
- 下一篇:城市社區黨建構建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