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師常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6 02:17:00

導語:教研教師常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研教師常態研究論文

如果要問:“語文教研到底是為了什么?”許多教師會不假思索地說:“這還要問嗎,不就是為了解決語文教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嗎?”<--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是的,這話一點沒錯。當今,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太多了,如果仍停留在經驗層面上去搞教學,簡直寸步難行。因此,要求廣大語文教師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就成了新課改的必需。

雖然以上道理非常簡單,對此教師們也都耳熟能詳,但令人尷尬的是,只要我們認真觀察一下周圍的情況,就不難發現,真正肯在教研上花力氣、下工夫,能夠全身心地在教研中尋求教學出路的教師實在為數不多。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據我多年的經驗與思考,問題仍然出在教研本身。這當然不是指教研的技術問題,也不是指教研的動因問題,而是指“教研文化”的問題。

“教研文化”所涵蓋的內容比較豐富,我們這里講的“教研文化”,其核心是指教研的價值取向。如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把教研當作解決教學中一系列問題的武器,這一點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于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去認識教研,去闡釋教研,去解讀教研,去推動教研,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教研應該是教師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睆膶嵺`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凡是在教學中碰到困難無法解決,常常被困惑所纏繞,甚至感到痛苦的教師,往往都是因為他們手中缺少“教研”這一武器;凡是“教研型”的教師,他們的教學工作不但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且他們對教學充滿了激情,充滿了神往,在教學成功的通衢大道上橫刀立馬、縱橫馳騁,充滿了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幸福的愉悅之感。

由此可見,同樣是教師,由于所走的教學路徑不一樣,不但工作的結果會大相徑庭,而且生存的狀態也會迥然不同。因此,教研不僅僅是解決教學困難、提高教學效能的有效途徑,本質上還是改善教師生存狀態的最佳選擇。如果在這一點上教師有了足夠的認識和體驗,教研的激情就會被激發出來。

作為學校來講,不能只是把教研作為改善教學的手段,也不能只讓教師把教研當作工具來使用,而是要從建立學?!敖萄形幕钡母叨葋碚J識教研,要從通過“教研文化”改變教師生存狀態的高度來把握教研,要把通過“教研文化”改變教師生存狀態當作讓教師邁進幸福之門的大事來抓。作為教師來說,也要從改變生存狀態的高度來認識教研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教研的自主性。

其次,教研應該是提升教師生命質量,提高教師生命價值的最佳途徑

作為教師而言,生命的全部價值就在于教學。教學的成功無疑是他們生命價值的體現。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時間,教學的效益不一樣,從生命意義的角度看,生命的價值也就不一樣。顯然,生命質量與生存狀態也就必然存在巨大差異。教研是提高教學效益的助動器,更是提升教師生命質量,提高教師生命價值,創造教師最佳生存狀態的絕好途徑。

第三,教與研應該是天然融合在一起的

教學中遇到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教研”解決,這毋庸置疑。但教研卻不是只有碰到問題時才能去找它,才需要它。事實上,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自始至終都是離不開教研的?!敖潭谎袆t淺,研而不教則空”,教的過程就是研的過程,就是按照規律、按照理論假設實施的過程;研的過程就是教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實踐過程,驗證教研效能的過程,完善并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教與研本來就是天衣無縫融為一體的。它們互為因果,推動著教學工作的發展,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如果只有教,沒有研,或者只有研,沒有教,就是殘缺的,就是不完全或者說是非常不完美的。

現在,不少教師抱怨教學難,教學語文更難,一些教師甚至產生了厭教心理,這種生存狀態顯然不佳。只有讓教研成為教師自主、自覺、自為的要求,成為一種校園文化,成為一種教師實然的生存狀態,教師才會生活在幸福之中,才能成為幸福狀態中的人。

教研映照生存狀態的美麗

長期以來,語文教研作為一種“吃皇糧出公差”的任務,作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詞語、背景、段落、主題、人物成為一種套路,行則行矣,可是與“我”的靈魂、“我”的生命,與“我”自己有何關系?漸有一種不是“我”的隔膜。語文教研成為研究學問的象牙塔,理論繁復、概念叢生,成為少數人的高級游戲,甚或成為晉職的敲門磚、升級的附加值,好則好矣,可是與“我”尋找作為生命個體的精神資源有何關系?總有阻隔“我”的面紗。這種“隔膜”和“面紗”使我們與語文教研漸行漸遠,進入一種混沌的生存狀態。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逼鋵?,無論是“吃皇糧出公差的任務”還是“研究學問的象牙塔”,都缺少的是對單獨的個人生命的撞擊。缺少自己,缺少疑惑,缺少靈魂,當然也就缺少教研所應該擁有的那份美麗。因此,對個體生命意義的尊重和個體生命價值的探討應該是語文教研的另一種美麗追求。

特蕾莎修女在《活著就是愛》一書中說:“我們感到所做的不過是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這總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贊同做大事,在我看來,個人才是重要的。要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與他緊密接觸。假如我們總要湊足一定的人數,才開始工作,我們就會在數目中迷失,無法全面照顧和尊重個人。我只相信個別的接觸,每一個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時那刻世上的唯一的一個人?!碧乩偕夼环矫鎻娬{個人“那一滴水”在“”中的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她更強調自己的個體生命面對另一個個體生命的作用和意義。我們的社會及我們的社會文化,一般只重視“”,只強調“”。我們的語文教研自然也只會重視和強調那個“”,以為只要有那個“”就足夠了,與我們自己這滴水,與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沒有什么關系。語文教研也就成了隔靴搔癢、可有可無,與己關系不大的事情,或者成了應景物和敲門磚;而對自身生命的熱愛、啟迪和救贖,面對另一個體的熱愛、啟迪和救贖,又從何談起呢?

因此語文教研的美麗首先在于對個人的尊重——對自己、對學生、對作者——尊重其生命的撞擊和靈魂的相遇,尊重其生命的困惑和苦難,尊重其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2006年6月,我教了兩年的學生畢業了。我從80次作文練習中,共選取254篇優秀作文(全班54人一個不少)編成一個集子,取名《問道·拾級》,作為禮物送給他們。27萬字,厚厚的一本書,記錄了兩年來我和學生之間發生的生活故事,這是我們思想交鋒、靈魂碰撞、生命提升的真實記錄,分《作文》《雜感》《生活》《文化》《詩歌小說》《有這么一堂課》六個欄目。在這六個欄目中,我最看重的是《文化》,這一欄目里的幾十篇文章是我和學生研讀教材、研究作者、探討不同時代生命個體生存價值的產物,一改往日與大師并行、淺嘗輒止的教材教學,力求站在巨人的肩上去探望大師的內心世界,探望大師們提供的更開闊的空間。

在這本書編輯之初,我就力求站在背后,呈現學生的研究成果。2006年5月,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兩年來寫作進步較大的姚旺同學交給我一篇文章,叫《報未來書》。文章有四個小標題:“思想由寫作表達”“生活由哲學掌舵”“發展由進取推動”“幸福由寬容開始”。我沒有想到曲終人散的時候,我的教學追求由學生給我總結。教學研究成果由學生領會和總結,這是教研的深層收獲。

教學研究的過程沒有學生不行,教學研究的成果應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研究所折射出的美麗光芒應該有學生生命多彩的光束。語文教研生存狀態的美麗在于教師和學生的語文生活共同放射出生命的光輝。

正如巴西作家保羅·科埃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引子》中所表述的觀點:我們追求美不是與美相比而自慚形穢,而是為了通過美來映照出自己的美。同樣,我們追求語文教研個體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是為了映照出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是為了追求語文教學的美麗。

教研組是教研成為教師生存常態的土壤

教研成為教師的生存常態,就是指教研成為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教研內化為教師成長的自覺行動。

新課程對教師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教研成為教師的生存常態,教研組的作用尤為重要,因為教研組是教師教研生存常態產生的土壤,它能為教師教研的良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要使教研成為教師的生存常態,還需要有高品位的教研組文化熏陶教師,高水平的名師引導教師,科學的教研活動規范教師,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師。

第一,教研組必須首先形成不斷創新、不斷進步和勇于自我超越的教研組文化

教研組文化是指教研組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它是教研組發展的內驅動力。教研組文化應當表現為:它是堅持民主的文化,是貫穿人格獨立、對話平等、教學相長理念的文化;它是追求發展的文化,是體現敢于揚棄、拒絕平庸、鼓勵超越精神的文化;它是追求高品質教研修養的文化,是團結協作的文化,是充滿個性特征的文化,是勇于創新和敢于失敗的文化。教研組文化對教師教研生存常態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長期的教研文化熏陶能夠使制度建設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南京十三中語文教研組文化就有其獨特的人文精神。比如,優秀的語文教師是雜家也是行家;優秀的語文教師是個性鮮明、有人格魅力的人;優秀的語文教師是對語言充滿崇拜和敬畏的人;優秀的語文教師是對教研有著執著追求的人。

第二,教研組必須充分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

名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和風格,在使教研成為教師生存常態的過程中,要充分放大名師引領的輻射作用。南京十三中語文教研組現有語文特級教師3名,這3名特級教師的教學各具特色、交相輝映。新課改實施幾年來,南京十三中語文教研組參加省級以上課題3項,培養出南京市學科帶頭人2名、玄武區學科帶頭人3名,多名教師在省市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金陵文化研學中心、大塘文學社的《石山鐘》成為語文新課改的重要陣地和對外交流的窗口……所有這些,都離不開這3位名師的言傳身教。

第三,教研組必須走規范化教學科研之路

讓教研成為自己的生存常態,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是每一位真正熱愛教師職業者的畢生追求。盡管教學是嚴謹與開放同在、規范與創新并存的工作,但是教學科研的規范性依然要放在第一位。“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薄袄А钡膯栴}必然要通過“教研”來解決。把教學問題科研化,這就要求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作風、遵循教研規律的實踐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在規范性教研的潛移默化中形成自覺教研的理念。南京十三中語文教研組在自己的教研實踐中形成了特有的“四標三學三快一體化”的教研特色:從規范備課環節開始,抓教學常規,抓課堂結構,抓教學效率;從規范課題建設開始,抓課題篩選,抓過程管理,抓成果鑒定。在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又保證個人的創造空間,因此,盡管語文組教師風格多樣、個性鮮明,但是教研規范嚴謹仍然是他們的共性。

第四,教研組必須為教師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提供重要保證

教研狀態下的人際關系應該是和諧的,和諧能產生凝聚力、高效率。和諧就是個性張揚與相互包容,和諧就是相互協作與優勢互補,和諧就是自我超越與共同發展。南京十三中語文組人才濟濟、風格多元,有的酷愛創作,有的精于思辨,有的善于表達,有的長于抒情,正是這一個充滿激情、個性互補而又志趣相投的群體不斷產生新的智慧,使教研組充滿朝氣,充滿青春活力,充滿探索精神。這個教研組的超強凝聚力絕不是社會上庸俗人際關系的翻版,而是在教書育人的價值觀念和迎接時代挑戰背景下的一種共同的理想追求,它既融入了傳統讀書人的儒雅氣質,又接受了現代教育思想的洗禮。正因為這種人際關系的和諧,才形成了一個團結奮發、積極追求的群體,才形成了十三中“自主學習,師生合作,人文滲透,鼓勵創新”的語文教學特色。

要創設生態化的教研環境

要使教研成為教師生存的常態,就應該使教研生態化,創設生態化教研的環境。以往教學與教研常常是兩張皮,教是教,研是研,而生態化教研則不同,它要求教研貫穿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使教學的過程成為研究的過程。

生態化教研要求教師關注教學的全過程,讓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成為研究的課題,讓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可研究的。在教學中,既要研究學生的基礎、學生對語文的需求,也要研究教材的內容與處理;既要研究教與學的方法,也要研究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要研究選修課的指導,也要研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那么如何讓教研生態化呢?

教研生態化首先要引導教師自覺地教研。要尋找貼近課堂生活的問題,尋找讓教師感到親切、能引起教師共鳴和思考的問題,尋找教師感到困惑且必須解決的問題,讓這些問題成為研究的核心。通過教研解決這些問題,幫助教師撥開教學中的迷霧,搬走教學中的攔路石,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教研的作用,切實感受到教研給自己帶來的課堂教學的改善、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這樣,教研就會成為教師的必需,就會激發教師教研的積極性。如一冊書有三十篇左右的課文,按規定卻只能安排36學時,許多教師為此感到困惑。如果把這個困惑確定為研究的課題,就可組織教師討論如何科學地安排教學時間,如何高效地處理每一專題的學習內容,如何區分出精講、略講與自學的篇目,如何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與不同的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最終拿出適應課程要求的整體教學方案,解除教師心中的困惑,讓教師認識到教研的魅力,進而提高教研的自覺性。

教研生態化還要求教研組、備課組營造教研的氛圍,讓教研組與備課組成為教師平等對話交流的平臺。備課組應該是一個把教研當作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教師彼此之間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溝通、交流、研討,攻克共存的問題,分享各自的資源,共同完成該年級的教學任務。教研組是引領學科發展、教師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型組織。學校通過它提出明確的教研課題,引導、激勵教師通過研究、實踐,成長為科研型教師。因此,教研組和備課組要組織與引領教師開展教研,讓備課組成為研究型的團體,教研組成為研究型的組織。由此,整個學科內就可以孵化和催生出濃郁的學科教研文化,形成教研“場”。在這個“場”內,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讓教研文化無聲地流動在組內的每一個角落,吸引每一個語文教師參與教研。

教研“場”是教研生態化的重要標志,它讓“場”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感受到“場”的引力。如圍繞“語文課程資源”問題的研究。新課標實施以來,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就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特長進行研究:或對手機短信進行研究,或對流行歌曲進行研究,或對廣告進行研究,或對地方文化進行研究……從不同角度讓這些東西成為語文課程的寶貴資源。這樣,“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這個課題,就成為了教師教學生活的一個共同課題;圍繞這個課題就形成了一個教研“場”,形成了一個教研的共同體。

總之,語文教研生態化就是以生態化的觀念和行動促使語文教研更好地發展,就是使教研成為語文教師教學生活中的有機體,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語文教師的成長。這不僅是新課程對語文教研活動的單方面要求,也是語文課程能夠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