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研究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3:46:00

導語:語文課程研究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研究性管理論文

【摘要】

研究性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變化教師應積極調整心態,盡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來迎接這一新的挑戰。在實施研究性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調整心態、豐富自身、宏觀把握、巧妙引導、評價激勵、教給方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

蘇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學習的本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學習的教育?!毖芯啃詫W習正是這樣一門真正體現學習本質的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課程。它是以學生的學科領域或跨學科領域選擇確定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同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外顯特征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學習過程。它的開設和探索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

劉定一在《傳統課程八弊》中說道:“傳統課程至少拋棄了兩件最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是相對于科研成果的科研過程,另一個是科研的主體——人本身?!毖芯啃哉n程彌補了傳統課程的不足。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從旁起指導作用,這與以往的教學模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由原來課程的組織者、實施者轉變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轉變為學生全過程自主學習、研究,包括選擇、收集處理信息乃至得出結論。

對于語文來講,研究性課程又具有重要意義。劉國正先生說過“在課外的天地里,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闭Z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上У氖?,學習語文的最廣闊的天地沒有受到重視,甚至遭到人為的封閉?!眲壬褜W習語文的天地概括為三個層次:課堂、校園、家庭和社會。課內外銜接,把課外看成另一塊不可缺少的語文訓練的陣地。而研究性課程正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空間。學生走訪專家查閱資料都經過了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他們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見到了鮮活的生活,鍛煉了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

在為研究性課程的開設拍手稱快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在這種新的課程中教師遇到了挑戰。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與壟斷,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基本職能是“傳道、授業、解惑”,可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對傳什么“道”還不清楚,對所授之業也不精通,對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學生希望研究的許多問題都超出了教師的專業領域,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研究性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是十分寬廣的,有很多知識是老師本身并不知曉和熟悉的,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一同探討知識的奧妙。

第二,教學內容的拓展直接導致了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師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改變了以前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教師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課題的討論,誰先占有知識和學問,誰就首先有發言權。研究性課程的形式使教師不再高高在上,教師與學生一樣是研究的同伴。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由過去的“聽我說”變為一起討論、一起商量。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師生關系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學活動都是遵從學生的意愿和思路的。教師與學生非常親密,教師在學生眼中是可依靠的,學生在老師眼中是聰明靈活的。這會使一些教師感到一些不適應。但是,素質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學生為本位,這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

研究性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種變化教師應積極調整心態,盡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來迎接這一新的挑戰。這種挑戰對教師本身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進行都是新鮮而有益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起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教師角色的轉換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上海市的經驗。作為教育發達地區的上海市很早就制定了與研究性課程相關的文件。如《上海市普通高級中學研究性課程的實施指導意見》中就指出,教師在研究性課程中的職責是:“教師要承擔起指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和采取相應管理措施的職責。要注意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揮年級組在組織、統籌、協調上的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和經驗分享。”因此,在實施研究性課程前要對教師進行培訓,《上海市普通高級中學研究性課程的實施指導意見》中也強調:“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充分認識研究性課程對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意義;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養和教師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能力。在培訓中,也要幫助教師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從不同類型的案例中獲得多方面的啟示。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條件、受學生歡迎的研究專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p>

可見,在實施研究性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師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觀,也不能因循守舊。要做到這樣并非易事,筆者認為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調整心態

讓自己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下來,適應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與學生一起研究問題會使你更清晰地審視你的學生和你的工作。

2.豐富自身

不斷地豐富自己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工作。增強研究能力,自己先成為研究型的教師,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時多思考多練筆。豐富自己的知識,包括學科知識和相關領域的大量知識?!堕_放性主題活動課程——上海七寶中學的新探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研究性學習學習包》等書籍是必備資料。此外,還要廣泛閱讀各種書報雜志,從電視新聞報道、焦點訪談、今日說法、財經動態、法律與道德等欄目中獲取與所指導的課題有關的知識。

3.宏觀把握

高中學生,由于知識和閱歷的限制,他們關注的范圍是有限的,教師應從宏觀上把握課題,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方向、選好題目,對課題研究的進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數,隨時給學生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把學生的探索熱情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使課題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在一定的層面上結題。尤其是研究方向的確定,更需要教師的指導。研究方向是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教師既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又要保證學習的效果,這個尺度的把握是很難的。

舉個例子,中國是詩的國度,學習和研究詩歌就是領略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華部分。其中中國的詩歌中有很多是以“秋”為內容的,這種文學現象是值得注意的。教學大綱中也規定高中生要能夠理解和鑒賞詩歌。在高中新教材第三冊中學生將集中學習詩歌這一古老的文體。這些促使我初步擬定了課題。為了了解課題的可行性,我先在學生中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學生對詩歌十分感興趣,學習起來熱情高,課上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很多學生在課下主動閱讀詩歌。我想,通過研究我國詩歌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深厚文化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進行詩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為課上內容的延伸和發展。這樣《以“秋”為題材的中國詩歌研究》的題目就誕生了。

4、巧妙引導

明確什么時候說什么時候不說。學生們初涉研究領域,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他們一遇到問題便會習慣性地向老師詢問。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直接幫助他們,那么就失去了學生獨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師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導。

例如,我的學生曾經對《以“秋”為題材的中國詩歌研究》的兩個研究角度“悲秋”和“頌秋”不敢肯定,查找了很多資料也沒有十分明確的答案。在他們不敢決定時我提供了這樣的詩句引發學生思考,就是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痹娊o人的不僅是秋天的生氣,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既道出中國詩人的悲秋情結自古有之,又提示我們注意另一類獨辟蹊徑的頌秋詩。這更印證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沒有錯。學生們自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研究的目的。

5、評價激勵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讓我驚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將老師作為最重要的參照者,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首肯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對每一個參與的學生給予恰當的評價,多承認、激勵,以保護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6、教給方法

它的內容包括使學生明確研究的精神及實質;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例如問卷調查、訪談等;讓學生掌握開題報告、結題報告的一般寫法,教會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的方法。

教師角色的轉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要時刻記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信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