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課堂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5 09:34:00

導語:中職語文課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語文課堂研究論文

課堂語言藝術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詮釋母語的魅力,激發學習動機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語言本身就是學生學國語言的示范,是學生模仿教師正確表情達意的標尺,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媒介。教師規范、優美的教學語言是漢語魅力最直觀的體現,它所展示出的文本的深層次的生命活力,是母語魅力的最好詮釋,由此激發出的學習熱情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佳動機。

解讀課文內涵,弘揚人文精神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課文解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論、創獲文本的積極過程。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文化本身。語文教師飽含激情的教學語言,既是對文本內涵的真情闡發,又是對學生情感態度的深情呼喚,充滿鮮活的人文精神,表達出濃郁的人文關懷,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藝術化的教學語言是中職教師科學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現。課堂教學中教師優美流暢、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的教學語言,能夠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積極思維,踴躍發言,在輕松愉快的參與中體現主體意識,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語言的特點及運用

緊扣漢語的科學性,準確地表情達意首先,語文課堂教學應使用國家憲法規定的“全國通用普通話”。運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的必備條件。如果用五花八門的方言土語朗讀課文,必然造成交流的困難,無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其次,語文課堂上的語言表達應該準確無誤。只有清晰、準確、合乎邏輯的語言才最有科學性。教師講課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語句不通、詞不達意、含混不清、邏輯混亂。有的教師喜歡在教學中加入過多的語氣詞,以為這樣會更有親和力,還有些人養成了“口頭禪”的習慣。這些做法都會影響互動,影響教學效果。語文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應該干凈利落、簡潔精煉、清楚明白、準確規范。

抓住漢語的生動性,調動學習興趣妙趣橫生、生動形象的語言,是牢牢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法寶。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學語言的生動性。一篇優美的散文,一首動人的詩歌,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但是,一篇枯燥的古文,在有些教師的課堂上,又可能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見,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教學語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備武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應該具備通俗、幽默的特點。魯迅先生曾用“賈府里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這樣通俗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向學生闡明了“美學的階級性”。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機敏、風趣。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可以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寓批評于幽默中,學生易于接受。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具有這種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藝,在清楚、準確地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通過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散發著無窮藝術魅力的連珠妙語,強烈地吸引、感染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

利用漢語的啟發性,啟迪學生聯想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巧妙的設計課堂教學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他們進行積極思維,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組織語言,因勢利導,引導探究。還應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意識地采取一些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比如本人在講授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時,曾運用這樣的過渡語:作者為何幾次強調劉和珍的形象是“始終微笑著”的呢?接著,在學生熱烈的討論結束后,給予總結:第一,悼念烈士;第二,反襯敵人的兇殘;第三,駁斥無恥的流言。在學習郭沫若的《白鷺》時,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內涵,本人抓住了“精巧”、“太不尋常了”、“忘卻”等關鍵詞語進行啟迪:作者為什么說它“精巧”,這里包含了作者對白鷺怎樣的情感呢?說白鷺太不尋常了又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呢?如此一步一步啟迪學生,學生的思路漸漸開闊,緊緊圍繞教師的設問積極思維、想象,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文章真正的內涵,也使他們從中受到了美的教育。

借助漢語的音韻節奏,增強語言美感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韻美因素,能夠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中職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做到語速適當、語音優美、語調抑揚頓挫、語勢有張有弛。甜潤柔和、音量適中和諧、節奏鮮明輕快的語音會使學生感到舒服悅耳、精神飽滿,其興奮中心也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人在教授《再別康橋》第一節時,輕緩地說:“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我們仿佛看到詩人不愿打破康橋的寧靜,依依惜別,飄逸而灑脫?!边@種講述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受詩人情感的感染。結尾時,又用深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說道:“徐志摩因為《再別康橋》獲得了很大聲譽。然而滿腹才華的徐志摩,一個燦爛的年輕生命,最終只像流星一樣劃過了詩的天空,化作了西天的云彩。1931年,徐志摩乘飛機在山東遇難,年僅35歲。他就這么悄悄地來了,又這么悄悄地走了,雖然他沒有帶走一片云彩,但他將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把思念留給了康橋也留給了我們?!蔽矣眠@種富有詩意的語言,將自己對一代詩人的惋惜與不舍表達出來,學生在這種聲情并茂的情感氛圍中,把握了詩的精髓。這樣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領悟漢語的情感性,激發學生共鳴“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產物和表現。課堂教學語言要能展示感情,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作品中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教室里有聲的語言,以情動人,或喜或怒、或愛或恨、或悲或樂,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學生如聆聽美妙的音樂,思維的翅膀為之張翕,進而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感知教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同時,起到促進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如《懷魯迅》一文開篇寫道:“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上忽而聽到魯迅逝世的消息”。教學中,我首先強調“晴天的霹靂”是為了表現作者在聽到消息時內心的震驚與悲憤,是全文的感情基調。教學時,緊緊把握住這點,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表現作者異常悲憤的心情,以及對國民黨當局的強烈不滿。同時,把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一起來,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一起品味、感受。這樣,作品中的形象、意念才能更清晰地呈現于學生的大腦之中。

借助態勢語增強課堂感染力在中職語文課堂中,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動作手勢等體態語言作為輔助手段,展現生機勃勃、富于強烈感染力的課堂教學。如筆者講到《記念劉和珍君》中反動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行徑:“中國軍人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時,用帶有諷刺意味的表情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用詞的諷刺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新殞W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關系密切。作為課堂教學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只有用科學、生動、富有韻律、富有啟發性和激情的語言教書育人,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有如坐春風的感受,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摘要:課堂教學語言是一項教學的基本功,也是教學的主要手段。語言表現形式的好壞,直接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語言的魅力,活躍課堂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課堂語言;教學手段;語言魅力;活力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