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效拓展方案初探

時間:2022-05-05 10:35:00

導語: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效拓展方案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效拓展方案初探

摘要:依托文本,合理而有效的拓展、延伸,這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二期課改非常重視語文課的容量,重視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語文教學已由過去封閉單一的課本學習轉向開放多元的能力習得。這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對現行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必須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先把課文學好,同時有機地與課外聯系、結合,才能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習得語文能力。那么,怎樣的拓展才更有效呢?

關鍵詞:領會文本內涵,把握動態課堂,關注學生發展

一、領會文本內涵,選定拓展形式。

課前,教師要充分閱讀文本,把握文本主旨,領會文本,選擇不同的形式、對文本進行拓展和延伸。拓展的形式很多,可以對文本的內容、語言文字或寫法等進行拓展。例如:《火燒云》中,雖然文中是把火燒云寫成了一匹馬、一條大狗、一頭大獅子,但文本的主旨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火燒云形狀和顏色上的千變萬化,這里完全有拓展的空間。針對教材這一特色,我選定對文本內容進行拓展。課前,我布置學生查找火燒云的信息,課上把查找的資料進行交流,使學生不但看到了火燒云的千姿百態令人驚嘆,更了解到火燒云的形成是因為清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或者傍晚快落山的時候,照得天邊的云彩像火燒一樣通紅,它還可以叫做朝霞和晚霞。學生不但可以通過查找的圖片與資料,獲取知識,還運用他們無窮的想象,拓展說話相當順利。又如:《母親的謊言》一文,當母親手捧兒子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時,聽著兒子那番肺腑之言,悲喜交集。我通過一個拓展性的說話練習:母親悲的是;喜的是。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通過說話練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母親在教育孩子時的用心良苦。

抓住文章空白點進行拓展,可以豐富文章內涵,遷移讀寫能力。例如:《窮人》一文學生感受到,在那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看到鄰居西蒙悲慘地病死在又潮濕又陰冷的屋里的稻草鋪的床上,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心生憐憫,在經過緊張、擔憂的復雜心理活動之后,還是堅定地把孩子帶回家,這無疑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她的丈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依然決定把孤兒抱來,而桑娜此時拉開了帳子……我緊密結合課后的說話練習,“展開想象,說說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了什么,他會說些什么?!钡牵捎谡n文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我想學生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局限。為了讓學生更有發揮想象的余地,有話可說。于是課前,我讓學生查找沙俄時代窮人生活的窮困和命運的悲慘。在了解了時代背景之后,學生更能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完成拓展。在此,教師首先要深刻領悟文本內涵。只有這樣,才可能選取適當的課外資源而不致發生偏差。

二、把握動態課堂,選好拓展時機。

有了好的拓展內容,還要選好拓展時機,否則只會浪費時間,高耗低效。教師在拓展課外資源時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靈活安排、取舍,而不能強行完成預先設計的教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根據課堂實際調整拓展延伸。當課內的文本缺少最基本的完成時間,而又不愿舍棄預設的資源拓展,其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費力不討好。例如:在教學《中彩那天》一文時,我備課時預設了拓展的另一篇有關道德的文章《一根項鏈》,可是由于學生沒有這樣的切身體會,朗讀比較平白,而這又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只好舍棄了準備好的拓展,改為課外閱讀內容。因此,當課外資源和教學內容在時間的使用上出現矛盾時,教師一定要果敢地做出取舍,確保用足用好課內資源。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課內沒學好,課外拓展自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2、拓展的時間應靈活機動??梢允钦n前拓展,可以是隨文拓展,也可以是課尾拓展。課前拓展能為文本的理解作鋪墊。例如:在學習《魯迅與時間》一文時,我一上課就利用多媒體簡單介紹了魯迅的生平及卓越的成就,學生聽了對他產生了敬仰之情,之后再揭題。盡管只是短短的幾分鐘,但是一點點的拓展使學生不但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學習的興趣也被激發出來了。相對課前拓展和課尾拓展,隨文拓展的隨機性更強,但應用好了取得的效果更顯著。如:在學習《荷蘭的花》時,文章第3節列舉了三種郁金香,它們分別是“斯巴達克”、“夜皇后”、“中國女性”,雖然文中的語句非常優美:像烈焰般熾熱鮮紅的,叫“斯巴達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鑲有淺紅花邊的白花,被譽為“中國女性”……但是學生根本沒有直觀的認識,也沒覺得有多美,情感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學習顯得很被動。于是,利用多媒體顯示這些郁金香的圖以及文字介紹??赐昝襟w,再讓學生說說喜歡文中哪種郁金香,為什么?從這些字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先學哪一句,后學哪一句,完全由學生來主導,這樣的一種學習,是完全不可預測。這比按部就班的跟隨老師的思路走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又出示了一組郁金香的圖片,然后,請學生嘗試著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試著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給這些花兒取取名,學生頓時情緒高漲,我也非常高興。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又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總之,選好、選準課外資源拓展的時機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能動態地把握課堂,根據課堂即時的狀況調整教學進程、教學內容,相機拓展。

三、關注學生發展,利用拓展突破。

現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很容易偏向教師教學生答的你問我答的單一模式,這種簡單、機械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學生厭倦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應及時抓文章的突破口,利用拓展,以舊帶新,復習歸類,揭示規律,突破單一教學。

如:《狼和鹿》一文,文章很簡單,不用老師教,學生自己讀文章,也能從文中獲得信息: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但是這堂語文課很容易變成一堂自然常識課。如何抓住文本,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語言的積累運用,閱讀理解、分析及習作能力呢?我教學這一課文時,在學生已知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一點后,讓學生進行自學課文。學生抓住了森林和鹿群的前后變化,自發談到了這種變化的巨大、后果的嚴重,以及這樣的變化所帶給他們的震撼。抓住兩次對比加強學生對對比的寫作手法的一種認識。緊接著,趁熱打鐵,展示經過改編的《蛇與莊稼》拓展一文,也是在稻子收成前后匪夷所思的巨大變化中,讓學生感受大量捕殺蛇—破壞生態平衡所帶給人類的是一種什么后果。這兩篇課文,形式相似,但內容語言不同,再次加深這種寫作手法對學生的沖擊性。這是一種在讀中積累的寫作方法,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于是,我乘勝追擊,出示一組動畫:苜蓿地因為田鼠的到來,不但遭到破壞,還影響了蜜蜂采蜜,苜蓿收成不好。人類很聰明,在苜蓿地旁養貓,貓吃掉了一部分田鼠,間接保護了苜蓿??赐陝赢?,讓學生根據前面兩篇課文的寫法,試著寫寫《貓和苜蓿》,學生對比手法運用意想不到的自如。由此,學生不會緊緊局限于“狼和鹿”,還知道該用什么語言去表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又如《月光曲》一文,理解“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的描寫曲子的語句。教到此處時,我利用動態的多媒體,展現了月亮、海面的變化,相應的樂曲音調也隨之起伏,學生不但有了直觀的感受,還會隨著聽覺上的沖擊,想象那副壯闊的場面。在后來的讓學生談談對這段音樂的感受時,學生感觸并不會局限于文本,而是深刻且各不相同。這時候,老師不用再去解釋句義,學生也能非常深刻地理解那種音樂藝術所帶給人的震撼,以及美妙的語言能把這種無形的藝術之美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樣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貝多芬樂曲的魅力,熏陶了情操,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天賦,更能體會的是文章的主旨,即貝多芬的心愿: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短短樂曲和恰當動畫的加入,遠比反復的解釋有效。

教學中,教師只要有意地關注學生,關注文本,找準文本拓展點,就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為“吸收式學習”,需做到:引學生“悟”、教學生“法”、導學生“理解”、重學生“運用”、求學生“發展”。它需要我們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出更為有效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