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時間:2022-04-04 10:21:28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摘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納入語文教學的范圍,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從而發展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教師要將審美教育變成教學中的一種常規的元素,通過誦讀、品味、感悟等多重手段和方法,培養、發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促使學生發現和鑒賞語文學習中的美學元素,并積極吸收接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審美能力;誦讀訓練;文章語言;文章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睂徝滥芰κ钦Z文一項重要的教育功能,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審美能力分為三個方面:感知美的能力、鑒賞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是“美”的綜合載體,既有語言美、情感美這些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美的元素,又有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調動想象力的意境美這樣的高層次美的元素。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將文中美的元素傳達給學生,并讓學生感受到美,并積極體驗美、享受美、創造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值得教師深入探究的課題。

一、加強誦讀訓練,體會文章的外在美

讀,是語文的一項基本技能。朗讀又是學生直接感知文字、把握節奏、體會音韻、領悟情感的最佳方式。初中教材收錄了大量古今中外優美的文章、詩詞歌賦,其中不乏適宜誦讀的篇章。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教師范讀、聽名家朗讀、學生自主朗讀、指名誦讀、朗誦比賽等)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感知體會文章的美。在誦讀訓練中,教師除了讓學生聽名家誦讀、模仿朗讀外,還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把握適當的語速,了解各種標點之間的停頓時間,以及句子內部停頓的原則,根據句意確定重讀詞語,根據人物的心情和性格讀出句子的語氣,根據作者的情感確定句子的語調等等。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驗文章具有的獨特美感。如,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質樸而優美、親切自然、朗朗上口的特點。文章一開頭遍用了兩個句式相同的句子——“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還把“像我”一詞倒裝強調,使文章韻味十足又簡潔有力,富有音韻美。文中還把濟南比作“嬰兒”,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把雪后的矮松比作“看護婦”,把雪與草相間比作山的花衣,把“紅屋頂,黃草山”比作“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使文章充滿了美感。這種美感也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方能體會。文章結尾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既照應題目,又富于變化,把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反復地有情感地朗讀,能幫助學生體會到文字語言獨特的魅力,能體會到漢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

二、品味文章語言,引導學生感受情感美

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傾向明顯,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只要引導學生用心品味,一定能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品味文章的語言,領悟作者通過遣詞造句所透露出的情感,從而感受文章的美。比如,《春》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薄芭瓮狈磸瓦\用,表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急切心情,“來了”“近了”表現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結尾的排比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總第295期JICHUJIAOYULUNTAN一線探新基礎教育論壇(中旬刊)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比齻€比喻句組成一組排比句,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寫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點,也表現出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情感美的方式有多種,歌頌贊美是文學美,批評鞭撻是文學的另一種美,飄逸灑脫是一種美,曠達樂觀是另一種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去感受文章中各種各樣的美學元素。比如,在學習《與朱元思書》時,教師結合作者的經歷和創作背景,引導學生去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是五折窺谷忘反”兩句表達的情感,感受一個在宦海沉浮中感到厭倦的人對官場斗爭的厭惡,擯棄功名利祿,對大自然無比的向往與熱愛。作者的情感表達如此的含蓄溫婉,如此富有文學意味,讓人回味無窮。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感受文章中作者對親情的贊美、愛情的歌頌、愛國之情的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報國無門的悲憤、知己難逢的落寞……這種種情感的體驗和品味都會豐富學生的情感,拓展學生的內心世界,增加學生的審美情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感悟文章意境,帶領學生體驗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特點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動欣賞者(讀者或觀眾)的藝術,總是在反映對象“境”的同時,相應表現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語文課本中許多優美的詩文意境優美,富有情感,能引起讀者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桃花源記》中關于桃花林的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泵枥L一幅既閑靜美好又富有神秘色彩的自然風光,給讀者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文中有關武陵風光的描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泵枥L了一個質樸自然、單純美好、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美好世界。這種明凈的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富有感染力,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又給人留下悠長的回味。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去品味那些富有意境的文章,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語言講解描繪,聽名家誦讀,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進入詩文的意境中去,領會文章不同的意境美。比如,學習溫庭筠的《望江南》,讓學生想象主人公百無聊賴的生活場景和望眼欲穿的眼神,領會深閨的幽思;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用多媒體展示文章描繪的美景,領悟美景對人情操的陶冶;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用一組圖片展示月夜圖景,領悟人文或宇宙的思考;學習席慕蓉的《鄉愁》,通過多媒體播放月夜圖畫和嗚嗚咽咽的笛聲,圖文結合,啟發學生對詩歌意境的領悟,理解作者對故鄉的思念。意境的感悟和想象,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美的感受,更好地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

四、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審美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句話道出了閱讀的個性體驗。同樣的一篇文章、一段話,不同人閱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教師是學生閱讀學習的引導者,絕不是學生觀點的給予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有的學生認為掌柜和周圍人如教師分析的一樣冷漠自私。有的學生卻認為孔乙己本人懶惰、迂腐、窮酸,本身就不值得尊重,而掌柜又肯賒給他酒,小伙計也沒有嘲諷他,對他還算可以。學生認為他們都不是壞人,不該對他們進行批判。在學習《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課時,重點是賞析文中的“笑”。按照教科書上的理解,主要是通過笑展示不同人的不同性格。但是,有的學生卻從笑聲中“聽”到了殘酷:劉姥姥在瀟湘館摔倒后,各位小姐、奶奶、太太在笑,連小丫頭都拍著手笑。一個身份低賤的長者,成為了眾位嘲笑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尊老風尚何在?在后文中,眾人拿劉姥姥取笑,更加激起學生的憤怒,認為是踐踏別人的人格尊嚴。面對學生這些不成熟的或者是具有現代意識的觀點,教師不必一味否定或指正,更不能強求學生必須達到教參的高度,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給予適度的點撥,給學生留下成長的空間。相信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對文章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審美高度也會隨之提升。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應讓美學教育伴隨始終,將美育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和手段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以優化美學教育。當然,審美教育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對此,教師應該保持信心和耐心,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促進中學語文教學同審美教育的融合。

作者:楊文博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機電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