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堂實踐活動思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20 09:09:13
導語:小學英語課堂實踐活動思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維品質的培養已成為小學英語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其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各種活動方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如發散性詞匯教學、合作性句型教學、感受式歌謠教學、共情式故事教學和開放式寫作教學等各種不同課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在不同課型中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思維品質;課堂實踐
英語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語用工具,還是一種思維模式。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習語言要借助思維,思維的發展會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語言、使用語言[1]。英語學科素養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強調英語課程要從語法和詞匯的低效教學中解放出來,把課程的核心任務聚焦在指導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用恰當得體的語言表達觀點,使語言學習和知識增長、思辨和表達能力發展融為一體[2]。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也應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英語學科中的思維品質
“任何一門學科的能力都要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獲得發展,離開思維活動,無所謂學科能力而言”。思維品質是人的思維個性特征,是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只有具備了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在語言運用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創新[3]。思維品質體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發展,其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從跨文化的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并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深度學習[2]。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發展與英語學習緊密相關。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認知水平由低到高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層級,為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與內容外化提供了依據。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句子結構掌握的比較簡單,怎樣在有效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分類,我們不能只關注到學生的低階發展,而應更加關注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設置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活動。
二、課堂活動助力學生思維發展
1.發散性詞匯教學
在以往教學活動中,詞匯教學往往是機械性操練,我們只有將詞匯教學以多種趣味化的方式呈現,才能使課堂教學既有趣又高效。小學英語教材話題豐富,而且話題之間相關聯,在詞匯復習拓展活動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給予他們自主發揮的空間。小學生年齡小,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在詞匯新授過程中有效地利用視頻、音頻、交互式白板等多媒體工具。在學習任務前,設置有效的情境,如不完整的圖畫、有關詞匯的聲音或通過短片來導入新的詞匯等。激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詞匯儲備,培養學生探究事物的思維能力。在詞匯復習階段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思維導圖是一種培養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它簡單卻極其有效,能夠將學生現有的知識點建構成有效的知識鏈接。在詞匯拓展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激起學生質疑,引發學生思考。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也是學生提取知識進行重組的過程,這有利于幫助學生建構自我學習體系,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維創造性。
2.合作性句型教學
小學生年齡小,學習動機淺近、單一,注意力時間短。句型教學一定要摒棄掉重復性的機械訓練,設置在合理有趣的情境中,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設計多彩的教學活動,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運用句型,同時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句型的教授一定要放在合情合理的情境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模式進行。其中小組合作模式是有效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率的一種方式,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分組、推舉組長、分工完成任務,小組各成員匯報任務,小組之間互評,最后教師總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小組各成員可以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發言,這種全員參與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理解語言并且恰當地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習,主動參與,積極動腦,培養學生有效遷移和利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中一個人的想法往往很單一,但經過小組交流之后,所呈現出的表達就會更完整全面一些,在小組活動中,成員的協作能力越強,進步就越快,大家都得到了鍛煉與成長。小組任務結束后的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多元化評價能夠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在小組活動評價中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只有開放式的課堂才能迸發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在評價中點亮學習的方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活動是由“展學+評學”聯動的過程構成的,通過展學和評學來完成,變單邊的展為雙邊的“展和評”。從廣度上給予學生更多機會參與對話和交流,激活課堂;從深度上看,通過臺上的展學引發和調動學生參與,形成臺上臺下思維的共振、情感共鳴,使課堂走向最優化。
3.感受式歌謠教學
歌謠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中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根據單元主題內容,歌謠設置要圍繞本單元主題展開。在歌謠學習中,感受歌謠所表達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們通過聽音頻、看視頻、填詞、模唱再到自己演唱的過程,充分感受音樂與語言結合的美育效果。在英語歌謠中,節奏與韻律是根據英語的句式設計的,怎樣才能美妙地唱誦歌謠,這需要教師在細節處講解與示范,什么地方弱讀,什么地方連讀,什么地方停頓等,這些細節處理得好,歌謠的唱誦才能美妙動聽。在歌謠唱誦的基礎上,創編歌謠就是培養學生思維創新性的有效途徑,創新性思維是思維能力中層次較高的一種能力。小學英語歌謠簡單、節奏感強,孩子們在原歌謠基礎上的編唱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編唱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在編唱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給予學生幫助,為他們搭設語言表達的框架,讓學生有創造的動力,編唱的歌謠可以表達學生自己的想法與認知,大家相互唱誦,在一起分享歌謠,同時還可以分享學生之間的創作,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4.共情式故事教學
故事教學是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故事幫助學生建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在各種版本的英語教材中,有許多英文小故事,這些故事圖文并茂、趣味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基于這些特點,英語故事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其中,怎樣使學生理解“共情式”故事,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共情特色的任務鏈,引導學生隨著問題思考,步步深入,揭示文本的主題意義和價值[4]。學生也可將所學知識帶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脫離思維定式,不斷地拓寬他們的英語思路,啟發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故事。通過故事教學,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語境,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成為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讓文本與學生有思維碰撞的交流。在閱讀之后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去梳理故事脈絡,通過讀后議、讀后寫、讀后演、讀后畫等活動,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批判性地分析問題,促進語言能力的協同發展。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懂得“留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促進他們思維發展的深刻性。在故事教學后,我們不應該局限于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和表達故事中產生的問題,學生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形成多角度、批判性思維看待問題。故事教學應該是多元化的,是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英語故事教學應該以思想為基礎,推動思維,體察韻味,分析問題,感悟情思,捕捉故事背后的形象、情感、寓意,繼而感受生活。
5.開放式寫作教學
寫作是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體現。小學英語寫作由于學生詞匯量有限,句式比較單一,往往停留在仿寫摹寫層面,缺少個性化及真實化的寫作。寫作教學也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寫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積累。在小學高段學生寫作課上,要充分表達學生的思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有層次、有效果的教學活動。寫作前教師應該立足于主題,讓學生充分討論與主題有關的單詞、詞組等,這一過程就是寫作素材積累的過程,當學生有了充分的素材去準備寫作時,教師可以借助范文引導學生找到對自己寫作有幫助的內容,可以是某個語言結構,也可以是某個表達方式等。接著,教師可以通過范文引導學生總結范文的框架,學生在尋找故事發展、時間推移、前因后果等過程中搭建好自己寫作的框架。在寫作前,教師還要強調寫作的邏輯性及重點要突出。在寫作初步完成時,教師可以根據寫作的正確性、邏輯性、連貫性和生動性等方面給一些修改建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將自己的寫作素材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邏輯結構,在表達上既生動又有趣,切勿流水賬。在學生完成寫作后還可以進行評價。新課標的評價理念主張評價形式和內容的多樣化、評價目標的多維化。教師可以開展學生之間互評,使學生多交流、多反饋,相互之間借鑒學習;教師也可以單獨點評,對于某一篇或某一段寫作內容的評價,一定要尊重個體的發展,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發展學生的思維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才可能是開放的、思維發展的課堂,只有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學生才能夠發散思維,讓他們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魅力,激發他們思考問題的欲望。課堂教學中活動的設置應該是有梯度的、有層次的、有探究性的,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教師應該在不同的課型中,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日常課堂活動中踐行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程曉棠.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3):1-7.
[2]陳則航,王薔,錢小芳.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及其發展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1):91-97.
[3]梅得明,王薔.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程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20-25.
[4]張琦,鐘靈滋.基于學科素養的小學英語文本解讀策略[J].英語學習,2019(5)65-68.
作者:李潔 單位:蘭州實驗小學
- 上一篇:英語課堂文化特點與方法
- 下一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