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應用英語翻譯能力培養分析

時間:2022-12-02 11:34:37

導語:高職學生應用英語翻譯能力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應用英語翻譯能力培養分析

摘要:文章著眼于時展對英語翻譯技能之需及翻譯教學現狀,首先,呈現了翻譯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場景。然后由深及表探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即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薄弱,導致其意識不到漢英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也體會不到由于思維方式不同而形成語言結構之不同。最后,通過跨境電商產品關鍵詞、商務廣告語等實例闡釋了漢英互譯實踐時,經有意識地切換思維方式,實現促進學生應用英語翻譯能力提升的目標。

關鍵詞:翻譯教學;高職學生;文化差異;思維方式;句法結構

一、翻譯教學之時代背景

2019年3月,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其中第3點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碑斚码S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推廣實施,跨文化交際與合作愈加密切,我國的跨境電商業務發展如火如荼。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顯著提升,各行各業的縱深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合格翻譯人才。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英語翻譯課程只開設一個學期,36課時,學時不夠。另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往往“浸泡”在“中式英語”里“自娛自樂”。孫敏(2020),劉學磊(2020)認為英語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有:“忽視了語言文化的差異;過度重視文字翻譯訓練;英語翻譯教學體系不完善;缺乏跨文化思維?!奔訌姺g教學的呼聲愈來愈高。

二、現實:翻譯教學之真實場景

(一)中式英語。學生回答完問題,老師為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饒有風趣地說:“Thankyou”。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英語會話,情急之下說:”Nothankyou”。這時突然哄堂大笑,老師也忍俊不禁,該同學滿臉通紅,悄悄地坐了下來。該生說的是中式英語,就是在漢民族思維方式影響下,運用英語語法規則,生成的“英語”,它不能實現交際的目的,甚至引起誤解。該同學應該說“Youarewelcome”,或“It’snothing”。(二)詞類轉換。例句:TheywereregularvisitorstotheChinaIm⁃portandExportFair.學生A:他們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常客。學生B:他們曾經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常客。譯文A,多數學生支持,因為英漢表達形式很接近。譯文B是部分學生思考了譯文A后做了改進的結果,他們注意到原文用了一般過去時。而幾乎沒有同學能將“visitors”譯成“參加”,同時將“regular”譯成“經常”。當學生看到參考譯文(他們曾經常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時,有些驚愕!之所以這樣譯,是由于漢語喜用動詞,語言呈現動態語勢,而英語喜用名詞、介詞、形容詞、副詞等詞類,使英語呈現靜態語勢。(三)主語翻譯。例句:Aropehasbeenstretchedacrossthenar⁃rowlane.學生A:一條繩子被拉直穿過狹窄的小巷。學生B:一條繩子沿著狹窄的小巷穿過。學生A和B都選擇“繩子”作為譯文句子的主語,導致后面的表達難以順利進行,譯文甚是晦澀,譯尤未譯。原因是學生受英語組句方式的影響,擺脫不了原文句式結構的束縛。參考譯文:狹窄的小巷中間橫拉著一條繩子。盡管英漢語言都有外形相似的“主謂”結構,但兩種語言主謂語含義不盡相同:漢語喜“有靈”主語,且主語在許多情況下可以隱去;英語喜“無靈”主語,主語的權威大多數情況下不可動搖。漢語的謂語成開放性,幾乎可以由所有語言單位擔任;英語的謂語必須局限于動詞。(四)邏輯主語。例句:從山頂上看下去,這座城市就像個漂亮的花園。絕大多數學生本能地按照漢民族的思維方式譯成:“Seeingfromthetopofthehill,thecitylookslikeabeautifulgarden.”但是屬于英歐語系的英語有別于屬于漢藏語系的漢語的自身句法結構。英譯時須按照英美民族重邏輯的思維方式撰寫英文?!皊eeing”的邏輯主語應是句子的主語“city”,可是“city”又不會發出“see”的動作,于是學生譯文出現了邏輯錯誤。將“seeing”改成“seen”,邏輯錯誤就可以避免,因為“city”是被“人”看的。上述場景中,學生的譯文往往漏洞百出,原因是什么呢?

三、原因:由深及表之探討分析

(一)漢英文化根源差異——隱性原因。1.地理位置。中國地處東亞,它的東南面是浩瀚大海,西南面的鄰國歷史上就比較貧困,西面是戈壁荒灘和青藏高原,北面是廣袤的沙漠及人工建造的長城。在這塊四方相對安固的土地上,北方的黃河、南方的長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民族。人們靠“天”吃飯,天氣狀況與民生息息相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就會得到大自然的恩賜,人們樸素地認為人、社會和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所以“天人合一(合二為一/主客體融合)”等思想深深扎根于先民們的心靈,直覺思維深入人心。英美民族的祖先靠“海“吃飯,海洋環境的氣候陰晴不定,變化無常,人們生活也動蕩不安,民族遷移頻繁,他們只有征服大海,征服自然,才能獲得生活之需,于是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所以“天人相分(一分為二/主客體相分)”等思想由來已久,分析思維在其歷史長河中得到長足發展。2.思想信仰與價值觀。歷史上的中國,內戰外患連綿不斷,加之旱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社會上普遍產生一種求天下太平、安寧的期望和追求。中國傳統儒佛道文化應時而生,儒家文化著力于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钡兰椅幕卦谥笇藗內绾螀f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蔽鳚h末年傳入中國的佛教文化意在怎樣處理人與自己的關系:“無所住而生其心?!边@三種思想信仰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產生了不同的重要價值。隨著時間的演繹,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其價值判斷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人文性的,重在論說“如何做人”。英美民族文化在思想信仰和價值觀方面來源主要有三:希臘文化,重視科學研究,主張個人自由;羅馬文化,追求民主和法制;希伯萊文化(基督教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活著是為了贖罪,死了才能獲得上帝的赦免而進入天堂,不是下地獄。對科學、自由、民主、法制的追求及為了贖罪而進行的奮爭,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成就了他們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所以英美文化是科學性的,重在論說“如何做事”。(二)漢英思維方式差異——顯性原因。各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思維方式就深深植根于文化這塊沃土上,不同類型的文化塑造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1.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中國傳統文化重直覺思維,在思想上將對象的各個部分聯合為整體,將它的各種屬性、功能等結合起來,強調“由多歸一”的思想,其特點是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英美文化重分析思維,是指在思想上將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或者將它的各種屬性、功能等區分開來,強調“由一到多”的思想,其特點是注重定量分析,這也是自然科學與技術的基礎。2.已知未知走向與未知已知走向。中國是內陸性國家,歷史上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形成先民們內向、好靜、守舊、求穩定、求和諧的思想,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注重面對過去看問題,慣于從已知中找到新問題的答案,善綜合和歸納,即從已知中推出未知的思維方式。英美民族發端于海洋文化,面對四周是海的自然環境,他們急需探索海的對面是什么,形成先民們外向、好動、開放、求變化、求競爭的思想,注重立足未來看問題,先假設后求證,善分析和演繹,即從未知中推出已知的思維方式。(三)漢英語言結構差異——直接原因。不同的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中,就表現為各自語言結構之不同。漢英語言結構不同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意合句式與形合句式。漢語是一種“人治“性語言,語法規則彈性大,只要語義能貫通,語句間就可以用逗號連接,如竹節式延續下去,屬于典型的意合語言。英語是一種“法治”性語言,語法規則多而嚴格,動詞有“時、體、態”的變化,有限定動詞和非限定動詞之分,名詞有單復數之變,形容詞和副詞有比較等級之別,還有各種各樣的代詞、介詞、連詞等,英語句型也豐富多變,詞句之間靠各種詞法和句法手段連接,屬于典型的形合語言,其語義與語法形式密不可分。2.主題突出與主語突出。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其結構是“主題+評論”,主題可能是詞、詞組、分句,也可以是并列或復合結構,這種結構的句子在漢語中占比近50%。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其基本結構是主語+謂語,因此,除了祈使句及會話之外,幾乎任何英語句子都必須有主語,而且對于主語的選擇上,由于英美民族重客體思維,即什么事發生在什么人身上,所以英語更喜歡“無靈”主語,這一點正好與重主體思維的漢民族相反,即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漢英更喜歡“有靈”主語。3.動態語勢與靜態語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其人文性上,在思維方式上注重人的價值,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強調以人為本,而人往往是動作的發出者。所以,漢語中動詞十分豐富,應用廣泛而自由,使整個漢語語勢呈現動態。英語組句以主謂結構為主干,通過語法手段,將其他各句子成分掛靠在主干上。就簡單句來分析,其句子結構是:“名詞+動詞+(名詞)”,修飾名詞,用形容詞,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用副詞,還可以用“介詞+名詞”構成的介詞短語幫助擴展句子信息,于是英語句子以主謂結構為中心,多用名詞、形容詞、副詞及非謂語動詞(短語)等,使整個英語語勢呈現靜態化。

四、實例:應用文本譯例之闡釋

(一)跨境電商產品關鍵詞翻譯。例如:某跨境電商平臺將產品關鍵詞“螺螄粉”翻譯成“snailpowder”,將“藕粉”譯成“lotusrootstarch”。螺螄是中國特有物種,是人們喜愛的菜肴,而“snail”在英美人心中是指“蝸?!保瑵h英民族都沒有食用蝸牛的習慣。所以,用“snail”譯“螺螄”,就屬于文化差異意識薄弱而造成的張冠李戴現象。螺螄粉中的“粉“,是指用米粉做成的“粉條,粉絲”,和英文中的“noodle”基本對應,而“powder”之意為“粉(末)”。因此,考慮到螺螄粉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特有食品名,而英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名稱,為了避免歧義和誤解,權且將“螺螄粉”的主要特性譯出,即“ricenoodle”就行。同樣是“粉”字,但“藕粉”是指以蓮藕為主要食材做成的粉末狀食品,這里的“粉”可用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詞語:“powder”“pudding”“paste”和“gelatin”等翻譯,但不能用“starch”,因“starch”會讓英美消費者想到淀粉,而在英美文化中,淀粉會導致肥胖,不宜多吃,所以“lotusrootstarch”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二)商務廣告語翻譯。例如:誕生于20世紀末的虎豹集團,信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發展理念,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任憑濁浪排空,驚濤拍岸,獨有勝似閑庭信步的自信,處變不驚,運籌帷幄。盡握無限商機于掌間,漸顯王者之氣于天地。其英譯為:Foundedinthelate20thcentury,theHubaoGrouphasitsphilos⁃ophyofseizingbusinessopportunitiesandachievingitsbrillianceintheever-changingandcompetitivemarket.首先,從意合的角度來分析原文,共10個小短句,句與句之間用逗號和句號相連,以逗號為主,句子之間沒有連接詞,靠的是隱形連貫表明其相互關系,形散神聚,而語義貫通。從形合的角度來分析英語譯文,整句話是一個主謂單句(theHubaoGrouphasitsphilosophy),用過去分詞短語(Found⁃edinthelate20thcentury)做時間狀語,表明動作已經發生,同時由于“founded”的邏輯主語是“HubaoGroup”,只能用“found”的過去分詞形式,可見英美民族分析思維(邏輯思維)在其語言中的體現。用兩個連詞“and”分別連接兩個動名詞短語(seizingbusinessopportunities,achievingitsbrilliance)和兩個形容詞(ever-changing,competitive),說明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并通過介詞“of”將這兩個短語與“philosophy”相連,做“philosophy”的后置定語,通過介詞“in”表明了“opportunities”和“brilliance”存在的方位。譯文的語義與語法密不可分,語言的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匯紐帶直接顯示出來,以形統意。其次,原文的描述用詞講究,給中文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有人說,漢語是詩一樣的語言,注重語言的韻律、排比、對仗等形式齊整,重視聲韻的和諧和辭藻的華麗,善于渲染,重寫意。原文企業簡介中“孜孜以求,永不言退,處變不驚,運籌帷幄”,都是四字詞組,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音、形、義充分結合,構成排比式詞匯,十分重視詞語的偶式對應。而將市場經濟的“機遇和風險“比作“大潮大浪”,引用文學典故“濁浪排空、驚濤拍岸、勝似閑庭信步”,思維慣于“唯權、唯上”,如“漸顯王者之氣于天地”等,這正好迎合了中國人喜修飾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給人以豐富的聯想,漢民族重人文的思維習慣躍然紙上,就是為了渲染氣氛,塑造形象,創造意境,使其接受文本信息。相對而言,英文企業簡介用詞樸素,措辭簡潔,重寫實。翻譯漢語這種文本時,要注意區分實質性信息和襯托性信息,在忠于原文的功能的前體下,將一些無關宏旨的信息,要減詞降調處理,使其符合英美民族的閱讀習慣和審美取向,使讀者易于接受,這樣才能抓住核心,事半功倍,實現有效交際。再次,原文使用大量的動詞:“誕生、信守、排、拍、處變不驚、運籌帷幄、盡握、漸顯”等,因為漢語組句主要靠動詞詞組和短句,從而形成漢語揮灑自如的動態語勢。譯文中除了謂語動詞“has”之外,其他句子成分都由名詞、代詞、介詞、連詞、非謂語動詞等充當,盡顯英語之靜態語勢。

五、結束語

不同類型的文化塑造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同的語言結構,要在不改變思維方式的情況下改變語言結構幾乎是不可能的。翻譯過程中,理解階段要用原語民族思維方式“消化吸收”原文,表達階段要用目的語民族思維方式“重構生成”譯文,從而有效培養高職學生應用英語翻譯能力,培養其成為雙語言、雙思維、雙文化人才,成為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8.

[2]劉學磊.應用為本,學而習之——高校英語翻譯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20(5):86-88.

[3]孫敏.高校英語教學中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研究[J].現代交際,2020(10):186-187.

[4]楊根培.從食品說明書翻譯看文化因素在商務英語中的傳播[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6(3):413-416.

[5]顏天罡,馮全功.跨境電商網絡平臺中的語言服務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7(11):96-101,110.

[6]張習之.論在商務翻譯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52-154.

作者:馬立 單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