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性質建筑規劃設計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02 04:20:00
導語:福利性質建筑規劃設計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懷化市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含懷化市民政局整體搬遷項目)的規劃、建筑創作設計及實踐,探討福利性質建筑的發展方向,對同類建筑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區位性;庭院空間;傳統空間
Abstract:BydesigningandcarryingouttheplanoftheHuaiHuaCitysocialwelfareinstitutebuilding,thegloriousyard,containingtheHuaiHuaCitycivilserviceintegralmovingproject,discuss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welfarecharacterbuildings,havecertaineffectondrawinglessonstothesamekindarchitecturaldesign.
Keywords:areaplacenature:courtyardspace:traditionspace
2006年3月,筆者代表湖南建設集團建筑規劃設計院參加懷化市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含懷化市民政局整體搬遷項目)的規劃、建筑設計競標,該項目位于懷化市河西開發區,神龍路與沿河路之間,占地總面積約140畝,總建筑面積近50000m2。分二期建設,一期建設范圍為民政局機關辦公區及社會福利院,二期建設范圍為老年公寓;該項目是懷化市2006年的重點建設項目。
1概念立意:“愛心”——“紐帶”
1.1背景分析
2006年全國老齡辦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這是全國老齡辦首次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報告。《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44億人,平均每年增長200萬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1%。
同時,目前世界上生活著5億殘疾人;在我國有5千萬殘疾人。由于遺傳、事故、疾病等難以避免的原因,我國殘疾人口以每年70~80萬的速度增長,就是說,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殘疾人,每40秒鐘左右就增加1名殘疾人。福利院性質建筑的建設正在成為國際和國內的共同課題。
1.2“愛心”——“紐帶”
政府、企業、個人、志愿者四級主體以“愛心”為“紐帶”,緊密聯系團結在一起,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愛,形成真正和諧社會,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愛,共同發展。
1.3愛心廣場及庭園設計
考慮到將來有可能舉辦大型公益活動,整體規劃中,把老年公寓區和福利院區的集中綠化在構圖上進行融合設計,以便極大限度地容納人流。福利院入口廣場同時形成為愛心廣場,主體雕塑“愛心紐帶”位于中間,突出表達福利院的公益慈善性質。
設計師在研究分析的過程中,意見一致,最終確定以“愛心紐帶”為規劃概念起點,以抽象的紐帶形式,打破城市道路對用地的局限,貫穿整個用地,形成強烈的統一感,寓意整個社會以愛心為紐帶,突破原有的局限,緊密聯系致力中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的發展。
2規劃設計
該場地由城市道路分割為三塊地,本次規劃設計作為整體統一考慮,依功能要求分區布置。擬分二期建設,一期建設范圍為民政局機關辦公區及社會福利院,二期建設范圍為老年公寓。根據地形條件,本方案在總體結構上考慮劃分為三級結構模式。
第一級——整個用地范圍,強調全局考慮,整體協調;
第二級——三個地塊內的建筑布局,交通組織,強調承上啟下,向上服從整體,向下考慮細部節點的深入;
第三級——建筑單體間的協調與組織。強調對細部空間雕琢,追求創造宜人的具有親和力的細部空間與居留環境。
2.1整體布局:系統化與組織化
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慈善文化廣泛傳播,企業的社會責任普遍增強以及公民普遍認同并參與福利慈善事業,基本形成慈善事業高尚的社會氛圍并促成福利性質建筑的蓬勃發展。在設計上,整體布局將“愛心符號”作為強化概念,融合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空間,在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等各個方面均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設計以半圍合為主,結合廣場、庭院綠地及辦公樓、宅間空間,使之渾然一體,建筑嚴格按概念性自然棟劃分,有組織地將它進行限定。對整個空間進行引導與總結。
2.2建筑布局:區位性、標志性、統一性
通過對地段的詳細分析,充分考慮現狀與先天條件,結合功能要求進行合理布置:南面地塊安排一棟辦公樓和附屬四棟住宅,構成民政局辦公區;北面東部地塊包括兒童福利院、老年福利院、光榮院和三院辦公樓,以入口愛心主題廣場、中心景觀廣場及多個庭院進行圍合劃分,構成安靜、祥和、便于管理、相對開放又半封閉的福利院區;北面西部地塊以老年公寓為主,構成具有政府引導的開發性質老年社區。
福利院區的設計在總平面布局上,重點表達與辦公區、老年社區的銜接與協調,包括主要軸線的處理和愛心紐帶的引用。在布局上根據各單體建筑特點,兒童福利院的位置應該在老年福利院和老年公寓之間,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修養情緒,更好地達到療養效果,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每個角落。福利院部分單體建筑全部采用封閉外廊,有利于中央空調的安裝使用;外廊每隔一段設置節點空間——交談區,方便交流。庭院的組合也是本次設計的重點,通過紐帶式的布局自然形成庭院序列空間,滿足療養條件的日照前提下,布置庭園景觀,達到步移景異效果。
三個地塊通過道路劃分相對獨立,又通過景觀軸線及抽象的“愛心符號”互相聯系;建筑造型各有特點,又通過外墻材料、色彩以及屋頂形式強調空間統一性。
2.3綠化及環境設計:系統性和層次感
設計綜合各種因素,采用景觀節點→景觀組團→景觀片→景觀區的方式將各中心綠地,建筑間綠地以及城市預留綠地進行系統化考慮,使之成為一個既具有明顯層次又相互聯系緊密的系統綠化環境,各種幾何形綠化與其自然游園式宅間綠化相互映襯,顯得豐富多彩,通過步行、游憩、入口廣場系統的分隔與串聯,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景”則串聯各種空間,“擋”則創造幽靜的情趣空間。綠化布置以集中、開放型綠地為主,帶狀、組團狀結合,以最貼近建筑的方式布置,提高綠地的觀賞與使用效果,輔以雕塑、花壇、臺階、庭院燈具、彩色鋪地、淺水游魚、健身步道、游戲設施、康體器械,形成四季有花,豐富而生動的室外活動,結合局部架空底層的建筑以及連廊,又提供了足夠的雨天活動場所,使得環境成為生活藝術化的最好體現。
2.4道路交通:科學安全和閑逸,符合時代特征的交通手段和理念
努力營造流暢、方便的道路交通系統和充足的停車用地特色,同時保證人的步行活動不受、少受干擾,使人車最大限度的分流,同時滿足消防必須。基地用地與周邊除接入點外,有綠化帶隔離,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使之與城市干道不存在太多人車交匯,安全度大大加強。
2.4.1動態交通:結合用地特點,三塊基地內分別設有兩個出入口。民政局辦公區前有大的停車廣場,后有環道,便捷安全并創造豐富的景觀環境。
福利院區主入口小型愛心廣場,對外可供出租車臨時停靠,對內緩沖車流,并適當起到舒緩人流的作用。區內道路滿足救護車直通各棟建筑入口。
老年社區通過入口廣場分流和環行車道的設置,既滿足人車分流,又滿足救護車直通各棟建筑入口。
2.4.2靜態交通:相對于動態交通而言,靜態交通可分為室外及地下兩部分,室外利用車行道路邊緣地帶布置適量停車位,方便各區建筑使用,而另一方面利用辦公區較大面積的人防工程,采用平戰結合方式停放小汽車,而一些不甚好用的邊角余地則可以考慮非機動車或摩托車停放。
2.5空間塑造——宜人的尺度與傳統空間理論的發展
傳統院落及圍合作為改變單純的行列式布局的一種模式,卻不可避免的帶來封閉,而適當地圍合符合尺度的院落則成為一種營造多變空間的有效手段。我們利用愛心符號強化的各種庭院空間是一種半圍合半封閉的空間,既有開放性又具有私密性,這種形態本身就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把平屋頂的兒童福利院放在主入口,在空間形態上活躍了入口氛圍,并與老年區的坡屋頂構成變化的空間。
2.6適應動態的時代變化與入住者需求
時代變化與入住者需求作為動態的兩個層面,對設計分別提出要求,設計一方面應通過建設標準的差異形成多樣化的供方市場,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應通過靈活多樣,功能合理的戶型設計,盡可能滿足空間的適應性,滿足入住者不同要求而具有靈活多樣的可能。
3建筑單體設計理念
建筑單體立面設計中,以現代簡潔歐式為形式,力求多樣化及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在建筑的外部設計時充分利用材料的肌理,光影效果及建筑的形體組合來塑造建筑物的個性。外墻處理采用涂料飾面,陽臺欄桿采用鑄鐵欄桿。色彩素雅以溫和色調為主,以獨特的氣質和修養與周圍建筑形式及色彩形式對比,既柔和又富有陽剛的時代氣息。力求探索創造出一種懷古而不復古、通俗而不庸俗的新形建筑型式。
- 上一篇:酒店園林景觀設計論文
- 下一篇:體驗式商業空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