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文化源地發展措施論文
時間:2022-10-13 09:28:00
導語:老工業基地文化源地發展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務和文化系統的發源之處。在分析遼寧地區工業文化源地近百年來的演變歷程的基礎上,指出其特征是以追求創新為靈魂、以人為本為中心、以工業建設為核心、以剛柔相濟為執行指南;提出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發展策略,并對“十一五”期閽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建設提出方向性建議。內涵豐富、特征鮮明、定位科學的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發展策略,將成為遼寧地區改造的強大動力,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積累寶貴的經驗。
我國遼寧地區發展歷史悠久,特產資源豐富,是重工業的生產基地。其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工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在產業布局上出現了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等工業城市,其中沈陽是制造之都,鞍山是鋼都,撫順是煤都,等等。在實施遼寧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工業是區域經濟傳承歷史、彰顯未來的基礎。
遼寧工業區在近年的改造振興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文化源地所產生的先進工業文化就是區域發展的“火車頭”。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折射了時展的潮流趨向,揭示了遼寧工業基地的經濟、政治進展狀態,反映了遼寧地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充分認識和運用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本質特征,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高密度地域的改革開放事業,有利于促進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遼寧城區發展,有利于提高產業職工隊伍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有利于推進工業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對研究遼寧工業基地的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推廣意義。
一、遼寧地區工業文化源地的內涵及特征
1.1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內涵
文化一詞來源于古拉丁文,本義是指“耕作”、“教習”、“開化”的意思。我國古代《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化,是指通過倫理道德來指導人的行動,實現社會的和諧。國外的文化一詞也包括了知識、信仰、道德、法律、文藝和風俗,等等。按照這個觀念,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身邊的各種事物都帶有文化的符號,衣食住行也無不具有文化的色彩。
“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從物質、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及思想意識觀念等層次和形態綜合地反映了人類的進步狀態。隨著文化與政治和經濟相互交融的深入,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同志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又滲透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中,體現其內在要求。遼寧區域工業文化源地的建設極大豐富了工業文化的內涵,對倡導、建設和促進先進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事務和文化系統的發源之處被稱為文化源地。遼寧工業基地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其興衰都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遼寧工業文化正是因為其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典型意義,被歸納為經濟活動類型的文化源地范疇??梢哉f,“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內涵是遼寧人民以國家發展、區域振興為目標,在長期的工業生產活動中形成并認可的價值觀念、思維范式、團體意識、區域精神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及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的總和。
1.2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演化歷程
遼寧工業文化起源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歷經舳年左右,在其演化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明顯的工業基因。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是El偽殖民地時期。這個時期世界重化工業出現萌芽,工業革命迅速取代農耕生產。規模最大的時候是在1931年“九·一八”之前,當時沈陽市的鐵西區國有資工業企業近百戶;1937一1945年是“戰時經濟統治”時期,期間民族工業被Et漸壓縮,舉步維艱,呈蕭條狀態,這個階段的文化特征表現為民族工業與外來資本之間不屈不撓的抗爭。正是在這種抗爭中,遼寧得以培養鍛煉了民族工業,造就了產業工人隊伍。二是解放后的“一五”、“二五”新中國工業輝煌時期。這個時期遼寧地區為國家迅速工業化做出了特殊貢獻,創造了新中國工業歷史上500個第一,并為全國各地輸送了大批工業技術人才,援建了許多現在仍為國民經濟做著重要貢獻的大型企業。三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以及僵化的計劃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市場需要,企業社會包袱沉重,冗員充斥。金融債務隨著撥改貸的體制變化越來越重。大規模職工下崗和企業不景氣使人們的心中充滿著迷茫和抑郁。
四是遼寧振興新時期。進入21世紀,我國把振興遼寧擺在突出位置,實施遼寧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遼寧地區各城市通過全民動員,總結發掘潛力,借助國家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戰略,啟動政策扶持、企業改造、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策略,工業經濟全面復蘇,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精神風貌健康向上。
1.3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種特色文化。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在演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特征。
(1)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靈魂是追求創新的發展觀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形成首先在于創新。創造性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和遼寧省委、省政府關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方針政策,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用市場經濟力量擺脫計劃經濟束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改造、改組進程,加快實現政府與企業體制再造、機制創新的根本性變革,為存量資源向資本轉化、各種要素聚集整合創造平臺。用老工業區與開發區的比較優勢對接產業轉移,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體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開創性、前瞻性和系統性。
(2)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核心是以工業為主的價值觀
任何一種文化總是要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對象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這種最高目標和基本信念成為統一成員行為的共同價值觀,就會構成強烈的聚集和整合Ho。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價值取向以工業為核心,以工業做大做強為首要目標,人民群眾心目中崇尚工業先進技術、熱愛勞動模范。這種以工業為核心的價值觀制約和支配著區域發展的宗旨、信念、行為規范和追求目的。
(3)遼寧工業文化源地韻中心是以人為本的精神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由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及歷史人文背景的不同,城市的內在精神特點也越來越明顯。在遼寧地區的沈陽、大連、鞍山等大中城市,甚至一些縣級市和城區都確立“城市精神”?!俺鞘芯瘛笔浅鞘械淖罡咎卣鳌⒊鞘械臍v史文化、城市的形態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綜合素質、文明程度、價值取向、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大連的城市精神是“創造、創業、刨世”,沈陽市的鐵西新區以“傳承、創新、務實、圖強”為新區精神,這些精神文化激勵全民參與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的偉大實踐,重視人的價值,最大限度地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養人和造就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搞好遼寧改造、回報工人階級、幸福廣大農民”為宗旨,按照居民收入及消費增長率、社會保障率、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率和GDP增長率的“五率”標準,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按照代表民意、造福民生、追求民本要求,努力提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能力和水平,在遼寧改造中實現和諧,在和諧中推進遼寧改造。
(4)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執行指南是剛柔相濟的管理觀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一方面注重創立和堅持科學管理制度,實現經濟生活規則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會生活法制化。
按照決策、執行、監督三責分開、相互協調的原貝lJ,加強人大、政協、紀委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監督。通過構建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堅持所有資金全部進入會計核算中心,所有采購全部實行招投標,所有重大事項全部有人大、政協、紀檢的全過程監督。另一方面通過柔性的文化引導,加大基層政權與和諧社區建設,建立起組織內部合作、友愛、奮進的文化心理環境,以及協調和諧的人群氛圍,自動地調節組織成員的心態和行動,并通過對這種文化氛圍的心理認同,使之逐漸地內化為成員的主體文化,使組織的共同目標轉化為成員的自覺行動,使群體產生最大的協同合力。事實證明,這種軟性管理所產生的協同力比組織的剛性管理制度有著更為強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二、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發展策略分析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發展建設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具體體現,以工業源地的輻射功能帶動地域工業產業進步既要注重加強管理對策實施,又要合理規劃。十一五“遼寧地區的文化源地建設方向,主要策略如下:
2.1確立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合理定住
(1)工業風格、現代氣派的地域定位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特色非常鮮明,即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強調工業立區,規劃內容以把工業做大做強為首要目標,倡導人民群眾在心目中崇尚工業先進技術、熱愛勞動模范;在工業特色的基礎上要引領時代風范,向國際先進工業區域學習,不斷積累具有北方特點的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經驗,使遼寧工業區成為與德國萊茵一魯爾區、日本北九州工業區、法國洛林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齊名的工業文化區域,成為全國的工業模范區。
(2)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品格定位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先進性不僅在于其對源遠流長的優秀民族傳統的吸納與集成,更在于它具有開放性、創造性。
對外開放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保持其先進性的主要手段。在跨文化的交融與對話中,盡可能吸收國內各地和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做法來豐富和充實自身,把德國、日本、法國、美國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經驗教訓借鑒于我國遼寧文化源地的建設中;在對江浙、閩南、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引入區域文化的融合機制。加強遼寧區域的對外開放也是遼寧文化源地建設的有效途徑,”五點一線“是遼寧對外開放的新戰略。”五點一線“中的”五點“包括沿渤海一側的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營口沿海產業基地、錦州灣沿海經濟區,以及沿黃海一側的遼寧丹東產業園區、大連莊河花園口工業區;”一線“是指西起葫蘆島市綏中縣、東至丹東東港市,連接”五點“全長l443公里的濱海公路。遼寧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省份,依托渤海、黃海的臨海區位優勢,構筑對外開放新格局。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不僅會為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開辟出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開啟更加科學的發展思路,而且必將進一步帶動全省經濟發展躍上更快、更強、更趨和諧的新高度。
(3)面向基層、回報民眾的功能定位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先進文化是來自于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文化,”回報工人階級、幸福廣大農民“的理念充分反映民眾的愿望與需求。沈陽市鐵西新區在”十五“期間投入數億元創辦《鐵西新區報》,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建設活動,如建設文化廣場、舉辦歌詠大賽、組織社區文化建設等,進一步延伸和發揚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內容,積極創建工業文化園,把工業居民區改造為旅游景點,為大眾文化活動豐富了內容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2構建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公民道德素養體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的需求是社會歸屬感和精神需求。在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發展進程中,在開發工業文化底蘊及其實際操作中,按照國家《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廣泛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知遼寧、話發展、謀振興“的思想教育活動,讓群眾廣泛關注、凝聚更多人參與遼寧改造,構建政府一社區一家庭、政府一工廠一居民的全方位的公民道德體系,并進一步完善信息溝通機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2.3建立增強區域底蘊的教育文化網絡
加強文化底蘊建設是加強先進文化的基礎。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在建設教育文化網絡上更應獨樹一幟,它應是人力資源的候選庫和創新基地,使義務教育、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形成規模。遼寧地區在文化教育資源上具有獨特優勢,具有較完善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體系及較強的科研實力,在充分利用遼寧大學、東北大學、沈陽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蒲辛α康耐瑫r還應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為遼寧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后備人力資源,以培養產業技工為主的”藍領“職業教育更應是遼寧教育文化網絡系統的特色。
2.4增強保護工業遺存的工業歷史基地建設
遼寧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能夠代表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工業建筑,這些工業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整個中國而言也有重要的樣板示范作用。因此建立以工業為主題的文化公園、歷史基地、展覽館等場所,保護工業遺存,弘揚工業文化,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的重要策略。
沈陽鐵西工業文化長廊的建立就是保存工業痕跡的有效嘗試。該工業文化長廊集中了鼓風機廠、電纜廠、玻璃廠、變壓器廠、卷煙廠、自行車廠、木材廠等一批有價值的工業建筑,包括工業文化展示和工業制造體驗部分,動靜相間立體地展現工業文明的魅力。工業文化展示將現有工業廠房進行改建,內設遼寧歷史展覽、遼寧工業名錄、遼寧工業建筑展覽;制造體驗部分設計的初衷是將遼寧的歷史放到博物館里去,陵之具有讓人們直接體驗的功能。以工業文化長廊為代表建設的遼寧文化源地,既是工業產業帶,同時也是旅游黃金帶。
三、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發展方向解析
“十一五”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的關鍵時期??傮w目標要努力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道德規范與現代文明交相融合、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齊頭并進、經濟與社會共同進步。通過思想教育、典型引導、環境熏陶、實踐鍛煉和法規約束等多種途徑,解決影響遼寧地區形象、社會反映強烈、群眾最關注的問題。
3.1工業精神建設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發展目標
正如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米勒所說:“一個組織很像一個有機體,它的機能和構造更像它的身體,而堅持一套固定信念,追求崇高的目標而非短期的利益,是它的靈魂?!迸耲遼寧工業文化源地作為有機體也是有精神的。遼寧地區各個城市的精神雖然已創立,但還需要使之繼續深人人心,以提高市民素質為第一要務,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科技觀、文明觀、義利觀、效益觀,通過精心培養而逐漸形成為全體成員認同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和主導意識,使遼寧地區居民對遼寧振興的意義、特點、途徑理解和認同,對遼寧地區的發展、命運和未來抱有共同的理想與希望,讓遼寧振興成為凝聚區域民眾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力量。
3.2樹立共同價值觀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的指導方針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價值觀是評判事物和指導行為的基本信念和選擇方針。價值觀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順應遼寧振興的大趨勢。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激勵人樂觀向上。以鮮明的感召力和強烈的凝聚力,有效地協調、組合、規范、影響和調整新區各單位的各種實踐活動;以共同價值觀衡量評判現實事物和社會生活的好壞優劣,形成共同輿論氛圍;提高驅動性可以使共同價值觀持久地促使組織去追求某種價值目標,用這種強烈的欲望所形成的內在驅動力構成推動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
3.3完善公眾形象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建設的執行策略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形象,是指社會公眾對遼寧區域各種活動成果的總體印象和總體評價,反映的是社會公眾對遼寧地區的承認程度,體現遼寧區域的聲譽和知名度。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形象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服務形象
對于企業來說,社會公眾主要是通過產品和服務來了解企業的,而且是在使用產品和享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形成對企業的感性化和形象化的認識。因此,樹立在市場上品質優良、造型美觀、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企業,是“遼寧制造”能夠贏得良好社會形象的關鍵。
(2)環境形象
這主要指區域的工作場所、辦公環境、社區環境等,它反映了整個區域的管理水平、經濟實力和精神風貌。加強社區和村鎮環境綜合治理,創建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整頓市民乘車和公共交通秩序,創建方便、快捷的出行環境;推進綠色社區建設,創建整潔、衛生的生活環境。讓普通市民享受高品位的生活,實現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協調發展。
(3)成員形象
這是指區域的成員在職業道德、文化修養、精神風貌、舉止言談、裝束儀表和服務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地區形象的人格化體現。要通過整潔美觀的儀容、優雅良好的氣質、熱情服務的態度,再加上統一鮮明的制式服裝,反映個人的不俗風貌和組織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在社會公眾之中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
(4)領導者形象
地區領導者的形象是指體現在領導人的領導行為、待人接物、決策規劃、指導監督、人際交往乃至言談舉止之中的文化素質、敬業精神、戰略眼光、指揮能力的綜合體現。富有領導能力、公正可靠、氣度恢弘、勇于創新、正直成熟、忠誠勤奮的領導者不僅能以無形的示范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成員,而且也利于爭取社會公眾對組織的信賴和支持,并利于不斷擴大和鞏固組織的知名度。
(5)社會形象
這是指地區對公眾負責和對社會貢獻的表現。一方面要實事求是地加大宣傳,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積極發展社會公益事業,例如加大對教育科研文體事業投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明共建活動,積極救助社會弱勢群體等。
積極動員各種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使各方面力量進入角色,發揮作用,共同參與遼寧工業文化源地建設。
3.4增強輻射力是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發展方向
遼寧地區之所以成為工業文化源地,主要基于它的輻射性及對周邊地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遼寧振興是將老工業區的產業基礎、傳統文化與新型工業區的開放優勢、土地空間優勢相結合。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獲得“l+1>2”的放大效應。在“十一五”規劃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重要一篇,遼寧地區工業基地的發展將形成繼珠三角、長三角后又一個重點經濟增長區。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的內部輻射功能應包括區域內的先進城市和城市聯盟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率先成為新型產業基地的榜樣作用,影響并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外部輻射功能即遼寧地區工業文化向國內其他地域和國外工業區域的輻射,遼寧振興取得的經驗也將對我國西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大開發,中部地區在承東啟西和發揮產業發展優勢中的崛起,東部地區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率先發展起到借鑒作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公務員之家
遼寧工業文化源地繼承了遼寧老工業區的發展精髓,發展了新興工業區的產業模式,遼寧工業文化將成為遼寧區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工業文明的標志,對我國其他區域發揮本地特色、彰顯文化風尚極具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課題組。遼寧文化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社會科學輯刊,2002(4):82—85.
[2]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杜,2003:358.
[3]趙榕。淺談發展遼寧文化產業的前景及措施[J].商場現代化,2006(4):267.
[4]周鴻鐸。區域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108.
[5]中圍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EB/OL].[2005一lO一18].hap:
[6]婁成武。行政管理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88.
- 上一篇:10月學生預備黨員思想匯報
- 下一篇:縣教育系統創先爭優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