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2 03:34:00

導語:經濟倫理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倫理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賦予了道德教育以新的課題——經濟倫理教育。高校作為培養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重要陣地,理應發揮其先鋒作用。筆者認為,新形勢下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應堅持奉獻倫理教育與功利倫理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有意識教育與無意識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并通過搞活“四個課堂”,優化“四個環境”、整合“四種媒體”,實行“四級遞進”來實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主義義利觀經濟倫理

經濟倫理是人們在經濟制度安排、經濟活動中產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以及對社會經濟制度和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其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來規范主體的經濟行為,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運行。正確的經濟倫理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可發揮重要的社會功能。開展經濟倫理教育,充分發揮倫理道德在經濟生活中作為市場、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調節力量的作用,能為我國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及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提供重要的保障。然而,我國目前的道德教育中,經濟倫理教育仍然是相當欠缺,甚至是被忽視的,這直接導致我國道德教育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因此,經濟倫理教育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時代課題。高校作為培養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的重要陣地,在經濟倫理教育中理應發揮先鋒作用,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倫理教育,其意義非常深遠。

1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也是德性經濟?,F代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除了用相應的法律、制度來規范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也對市場主體的倫理道德有基本的要求。經濟倫理可發揮倫理道德在經濟生活中的調節作用,而它的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人們了解、接受市場經濟倫理原則、規范的基礎之上。所以,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有其必要性及緊迫性。高校作為“準”市場經濟主體的培養基地,更應重視并加強經濟倫理教育。在新形勢下開展經濟倫理教育將有助于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

1.1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是培養市場經濟健全主體的內在要求

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性經濟。市場主體參與市場活動的目的,無疑是獲取利益最大化。但市場主體的利益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交換必須遵循等價、自愿的原則。這兩條原則使得經濟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必須考慮滿足交換另一方的需要,把自利性與互利性、趨利性和服務性結合起來。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一方面依賴于經濟制度倫理,另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濟個體倫理,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個體在經濟活動中的自我約束和道德激勵。這說明經濟倫理與經濟道德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學生作為“準”市場經濟活動主體,能否具有“效益”和“道德”統一的健全市場主體意識,能否做到“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對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作用不可小視。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指出:“要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苯Y合實際,筆者認為深入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是培養市場經濟健全主體的內在要求。一方面,可培養學生勤儉、公平、平等、守信等傳統道德品質;另一方面可培養大學生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

1.2高校經濟倫理教育存在某種程度的缺失

在國家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變革時期,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觀念對社會主導價值系統的挑戰和沖擊使大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面對著道德困惑。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倫理講求利益導向、公平競爭、效率優先原則。作為反映人們經濟生活、政治活動規律的經濟倫理在充分肯定人們追求正當利益合理性的基礎上認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凡是基于公平原則、等價交換的獲利行為都有其道德合理性。[2]如市場上的投機行為,只要不違反市場交易原則,也是經濟倫理所肯定的。

而社會領域的道德倫理則要求奉獻精神、利他主義。顯然這在經濟倫理中得不到認同。這說明,同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倫理要求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然而,目前高校并沒有針對這兩種適用領域不同的倫理原則的價值矛盾進行教育,接受的往往只是理想化的一般的社會道德觀念和規范的教育。這導致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道德行為顯現出多元化、實用化和功利化的傾向。

如現今大學生中的誠信意識缺失、責任意識淡薄、泛“功利化”傾向突顯等現象,嚴重影響著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2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近年來,經濟倫理教育是學術界研討的熱門話題,不少學者發表了許多頗有價值的見解,但至今仍未完成其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此同時,如何把理論研究的成果納入道德教育,尤其是作為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實際的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市場道德規范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內容,并通過對高校這一重要陣地進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2.1堅持奉獻倫理教育與功利倫理教育相結合

確認社會主義功利倫理在我國當代社會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性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決定的。[3]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承認社會主義功利倫理道德上的正當性,注重物質財富,肯定正當利益。即肯定以效益為追求目標,以勤儉為活動核心,以自尊為心理基礎,以競爭為實現手段,以互利為社會前提,以法律為行為基準的基本倫理規范。

但應認識到,肯定社會主義功利倫理的個人利益因素,并不等同于肯定極端個人主義的“自我中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明確社會主義功利倫理的地位——經濟生活中道德建設的起點。我國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基本格局是功利倫理和奉獻倫理的結合,兩者相輔相成,構成有機的統一整體。社會主義奉獻倫理是一種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全面實現社會進步為追求目標的倫理規范,占據主導地位。由于經濟倫理反映和調整的是人們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要求,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因此在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中必須和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與目的的集體主義、奉獻利他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奉獻倫理相結合,引導學生超越功利倫理的局限,升華為注重社會、追求共同富裕的倫理精神。

2.2堅持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

經濟倫理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人類存在方式的關系的深入思考和系統審視。它關注的是人類如何不以自身異化為代價發展經濟并在經濟過程中實現人自身的全面發展。[l]這要求在高校經濟倫理教育中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絕不可松懈。發揮“主渠道”德育課堂的教育作用,傳授相關道德理論知識,通過座談會、交流會等方式傳授給學生。但是,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統一的特點,傳授道德知識是其第一步。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在行為中實踐,如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將外化的道德教育內化為其行為本身,真正以合乎市場經濟、社會倫理的道德標準在學習、生活中運用于實踐。因此,高校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應以理論教育為主導,兼顧行為教育。

通過開展創業實踐、家教等行為活動,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以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從實踐中升華體現理論的價值。

2.3堅持有意識教育與無意識教育相結合

一個人的思想覺悟不是白發產生的,而是必須有一個從外面系統灌輸進去的過程。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深人人心,很大程度上要靠有意識教育,靠堅定不移地進行灌輸,即第一課堂“主渠道”教學。但是,一個人的道德情操、道德信念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既依賴于有意識教育,又離不開無意識教育。無意識教育即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自覺地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味,使他們在滿足美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同時,潛移默化

地受到教育。[4]它把教育的意識、目的滲透到與之相關的活動或環境中,可增強倫理教育的滲透性和感染力。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如何規范自我在市場經濟中的行為及明確市場經濟的道德性與非道德性,與市場經濟及社會倫理有著密切的聯系。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應堅持有意識的“主渠道”教育與無意識的氛圍影響相結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3新形勢下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校學生的經濟倫理教育應結合高校實際,在教書育人中重點引導學生對經濟生活的目的、市場經濟的道德性和非道德性、效率的道德論證、分配正義、交易倫理、消費倫理、生態倫理等問題作些深入全面的探討與學習,以啟迪大學生對經濟倫理的覺悟。

筆者認為,應以“以人為本,合力育人”為教育指導原則,探索具有時代特點,符合新時期學生的教育方法,通過搞活“四個課堂”、優化“四個環境”、整合“四種媒體”、實行“四級推進”,努力構建“大教育”格局,不斷提高學生對經濟倫理的認識及效果。

3.1延伸教育時空,搞活“四個課堂”即主課堂、第二課堂、家庭課堂、社會課堂

經濟倫理同整個社會發生著經濟學和社會倫理角度的聯系。開展高校經濟倫理教育,應將課堂帶到社會、家庭、校園文化活動中去。主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理論和先進思想灌輸中始終發揮著主陣地作用。課堂教育應以開放、互動的教育模式,進行經濟制度倫理與經濟個體倫理的教育,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提升對經濟倫理的認識。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業活動、知識競賽、演講賽等活動,豐富學生業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覺悟。構建“學校一家庭一社區”三位一體的模式,將經濟倫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區,寓教育于生活,增強教育的滲透力與感染力。通過假期社會實踐、參觀先進企業、人文景觀等“社會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3.2營造教育氛圍。優化“四個環境”即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環境

在當前社會處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社會輿論和高校都贊成大學生適當地參與一些不影響學業為前提的經濟活動,如家教、推銷、勤工助學等。既鍛煉他們的能力,也對他們健全的人格形成極有益處。然而,目前高校當中出現了一些大學生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去參加非法傳銷組織等行為,甚至貪圖享樂、難耐清貧等思想在某些大學生中頗有市場等消極現象。這說明,優化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顯得尤為重要,營造嚴謹求實、勤奮求知、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的經濟行為,營造誠實守信、公平正義的經濟環境。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的道德性、法律性,營造民主、法治、和諧的政治環境。建立健全的文化活動機制,使活動經?;?、制度化?;顒臃绞缴?,開展主體文化、節目文化、廣場文化、共建文化、課余與假目休閑文化等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并使之延伸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

3.3豐富教育手段,整合“四種媒體”即報紙、廣告、電視、網絡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也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報紙、廣告、電視、網絡是當前主要的信息載體。其提供的信息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發展方向具有牽引作用。大眾傳媒直接面向大學生,傳播信息直接迅速,在大學生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是學校理論建設、文化建設、思想建設、道德建設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渠道。大眾傳媒提供的信息具有形象性、隱藏性、權威性等特點。重視大眾傳媒作用,把其提供的信息變為輿論導向,會對學生的言行起到“軟約束”作用。發揮大眾傳媒在教育中的牽引作用,是讓學生及時了解黨的現行政策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面貌。應及時組織學生收聽、收看《經濟道德》、《道德與觀察》、《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欄目,引導學生對市場經濟主體的正確認識與評價。

3.4適應成長規律,實行“四級遞進”

根據青年學生在校四年學習成長不同時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搞好分級遞進教育。第一年主要抓好樹立正確義利觀的奠基教育。義利觀問題,歸根結底是道德倫理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它是經濟倫理的核心。由于義利關系貫穿在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一些具體的經濟倫理問題,因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基本經濟倫理問題。因此必須首先抓好樹立正確義利觀的奠基教育。

反對“唯利無義”的思想觀念。第二年主要抓好立身做人的導向教育。是否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做人的準則直接影響到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效果。通過思想品德教育、艱苦奮斗、遵紀守法、心理健康等系列教育,引導學生懂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走好人生之路。

第三年主要抓好職業道德的定位教育。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經濟倫理教育的重要一步。第四年主要抓好奉獻社會的愛心教育。市場經濟倫理講求利益導向、效率優先,而社會道德倫理要求奉獻精神、利他主義。在新形勢下,在肯定個人物質利益的同時,更應強調奉獻,通過開展“愛祖國、愛人民、愛專業、愛崗位”的“四愛”教育,激發學生的奉獻精神。

經濟倫理教育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新形勢下,高校大力開展經濟倫理教育是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鄭美琴.論市場經濟的經濟倫理[J].經濟評論,2001(6).

[2]王淑芹.論市場經濟與道德對立經濟統一的條件性[J].道德與文明,2000(3).

[3]陳澤環,方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7.

[4]楊能山.論無意識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運用[J].湖南社會科學,2oo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