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9 11:42:00
導語: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休閑農業是當今國內外休閑產業發展的一個新領域,正在成為人們休閑消費的一個新熱點。如何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和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開辟出一條富有競爭力的農業發展新路,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項新課題。
關鍵詞:休閑農業時機經營模式意義原則
休閑農業,是當今國內外休閑產業發展的一個新領域,正在成為人們休閑消費的一個新熱點。在我國,隨著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體驗經濟的出現,將會有更多的城鄉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渴望體會農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歸自然是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一個普遍趨勢。我國農業在加入WTO后面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這也為農業的發展和城市居民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將兩者結合起來,休閑農業應運而生。
休閑農業的特性
休閑農業又稱觀光休閑農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休閑農業包含了服務業的范圍(如: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活動,導游解說等),因此休閑農業所提供的休閑產品,活動和服務具有服務業商品的特性:具有無形性、不可分性、異質性、易逝性等四種特性。
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有利條件
消費時機成熟
經濟穩步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這是一個新起點。人均GDP達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將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它意味著經濟可以突破障礙向前發展,正如一輛汽車已過了最初的磨合期,可以放心大膽地跑高速。
假日經濟出現自《全國年節及紀念日實施辦法》方案公布,我國公民每年可享有的節假日及雙休日共達114天,約占全年的三分之一時間??勺杂芍涞臅r間普遍多起來了,假日旅游消費的大規模假日經濟出現。面對龐大的假日旅游群體,現有的旅游點主要集中在中東部的名山大川,開發的旅游資源多集中在名勝古跡,抓住時機開發休閑農業可為假日旅游增光添彩。
消費觀念改變休閑農業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特別是隨著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人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城市工業和城市生活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和噪音污染,加劇了城市環境的惡化,給城鎮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對優美環境的渴望,促使人們把目光轉向郊區、轉向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地區。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田野寧靜、清新的空氣和純樸的民風。這便形成了對于農村休閑旅游業的強烈需求。
交通運輸漸趨發達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道路、民航、火車、汽車等交通運輸條件得到大大改善,加上私家車將走入家庭,使人們外出休閑十分便利。
供給時機成熟
農業面臨戰略轉型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農業的作用就是生產食品和工業原料,只著眼于以各種技術和手段實現農業的經濟功能。事實上,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作用遠不止于此。近幾年農業的多功能性在世界范圍內突顯出來。農業多功能是指農業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生產兩大功能,即農業除了具有生產食物和植物纖維等農產品這一主要功能外,同時還具備其他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非商品功能。農業所具有的非商品功能可以分為環境功能、社會功能、糧食安全功能、經濟功能以及文化功能五個方面。其外在表現如形成景觀農業、保障農村就業、維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糧食安全、保持農村活力等。
近幾年來我國農業實現連續豐收,過去農產品短缺的局面已經扭轉,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多數農產品供給已經進入較為充裕的階段,表現為買方市場。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克服“小規模、分散化”家庭經營弊端,已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旋律。實行農業戰略轉型是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和長遠問題,在我國農村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發展休閑農業是實現農業戰略轉型的一個方向,也是體現農業多功能性的一個方面。
生產者的保障近幾年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很多農村也由產糧區改為經濟作物的種植區,人均土地占有量及耕種強度有所下降,加上農業勞動效率提高,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另外,農民在與城里人的交往中了解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學會了他們的經營理念。這使得農民有著中間人的身份。這種特殊身份使他們既有農民勤勞儉樸、吃苦耐勞的特點,懂得農民最會干什么,又了解城里人,懂得城里人需要什么,從而成為在休閑經濟中可以大顯身手的一群人。
有一定的資金積累由于信息、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的優勢,農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他們手里積聚著資金,再加上農業發展已達到了一定水平,受到國家政策與宏觀經濟形勢、微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休閑農業因其生態性、地域性、低成本和高回報的特點成為其投資的對象之一。
農業旅游資源豐富我國的農業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地形復雜,氣候四季分明,農作物多種多樣,特別是生物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種子植物就有3萬多種,還有近2000種脊椎動物,栽培作物也有約600種。這些區域特色,可以轉化為旅游資源,可以針對各地不同的景觀和農業生產形式,設計出形式和內容多樣的農業觀光園。加上我國農業歷史悠久,蘊育了豐富的水鄉、平原、草原、高原、高山文化內涵、民俗風情,為開發旅游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及類型
休閑農業是通過優美的農業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過程和農業勞作,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參觀、參與、購物和游玩。
目前流行的休閑農業模式
傳統型包括農產品直接利用型和農作過程利用型兩類。由于很多農業和農作的生產過程不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農產品生產和農作過程(特別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可吸引相當的城市人??捎赊r民進行那些傳統和現代的農作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由游客親自采摘果實或在農民指導下直接參與一些簡單的農作過程勞動。
農村文化利用型可利用的是兩種形態。一是地域文化,二是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文化;歷史文化,即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融進旅游休閑農業,讓游客在田園風光里既得到物質享受,又獲得文化享受,可以成為旅游休閑農業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這是將現代高科技手段和農業結合發展的休閑農業??萍夹托蓍e農業的類型和內涵都相當豐富,隨著高新技術滲入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將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農業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美國建立了多處觀光的基因農場,用基因方法生產的馬鈴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時普及了基因科學知識,國內外游客紛紛慕名而至。
奇異型這是利用各地獨特的農產品而建立起來的休閑農業,用以滿足人們尋求離奇的心理。以色列北部有一個地處沙漠的村莊,人們利用那里獨有的沙果(一種極耐旱的水果)發展休閑農業,游客可以在那里品賞沙果、做沙療(一種把身子埋在熱沙里治風濕病的方法),一個幾百人的村子一年要接待20多萬國內外游客,其旅游收入遠遠在農業之上。
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
根據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下列經營類型:
觀光農園包括成熟的果園、花圃、菜園、茶園等經營范圍,提供給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購買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科技農園以農業生產為主,向游客展現農業科學技術、把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休閑農業經營,如農技博物館、基因農場、生物工程、溫室栽培、水耕栽培、陽光農園、藥膳農園等。
生態教育以自然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野生動物保育講座、戶外環境教育、戶外渡假住宿、戶外野餐活動等。
鄉野畜牧以圈養或畜牧方式飼養牛、羊、馬、雞、鵝等家畜,規劃放牧、擠牛乳、剪羊毛、捉小豬、抓土雞、坐牛車、騎馬等活動。
森林旅游包括利用森林中多變的地形、遼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奇特的山谷、怪石、瀑流等變為休閑游憩活動的經營,如森林浴、森林浴步道、森林小木屋、體能訓練場、自然生態教室、森林保育、賞鳥等活動。
農莊民宿在農村地區規劃具有農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鄉土特色的餐飲,讓游客體驗農民的生活形態,并享用新鮮農特產品的經營,如一般農莊、自然修養村、漁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如農村民俗文化館、鄉村博物館、農產品生產作坊、民俗古跡、地方人文歷史、鄉村居民建筑、體驗農家生活等。
漁業風情把漁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觀光及海洋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水域資源發展休閑漁業等活動,如溪邊垂釣、岸釣、船釣、體驗漁村生活、讓游客直接參與捕撈作業、通過海底世界、海洋水族館體驗海洋等活動。
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投入不多,就業成本低,因此,開發旅游農業資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發展旅游休閑農業,需要一整套配套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有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行業等,這就需要大量的服務員、廚師、售貨員、保安人員、后勤人員、維修人員等。因此能帶動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乘數效應估算,一般認為,旅游業每創造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就將產生另外三個關聯就業機會。從而能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休閑農業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通過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傳播、帶動及與都市游客的交流、學習,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造就一代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我國農業目前仍然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第三產業比例太小,農業經濟效益低下。休閑農業打破了一、二、三產業的界限,不僅直接對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供產銷、旅工農、科工貿產業化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生產和消費、流通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交叉產業,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通過對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為旅游者提供了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系列服務,可獲得高額經濟收入。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傳統農業是一種弱質產業,其比較利益相對偏低。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旅游觀光農業為這種轉變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它不僅能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和農業的經濟效益。
有利于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招來八方賓朋不僅為本地區帶來大量服務收入,而且會帶來經濟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收?,F代農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F代化的高科技農業不斷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使生產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現代農業中,技術變革已成為生產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由技術變革所產生的新的生產要素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閑觀光農業廣泛地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的興起展示了生態革命的一個方面,其產品除一般的有形產品外,還包括無形產品即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休閑農業中的生態農業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設現代農業的方向。它既彌補了傳統農業生產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以及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農業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和農業環境惡化等弊病,有利于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休閑農業是新近發展的農業經營形態,是結合農村資源、農業活動與休閑旅游的服務性產業,為使該產業的經營有別于一般觀光旅游業,以及一般商品的消費,同時為兼顧農業、農民與農村的持續整體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應把握下列幾個基本原則:
以農業經營為根本
休閑農業雖然具有第三產業的服務性質,但仍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而成的民眾體驗農業,是一種以提升旅游品質,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新型農業。由此可知,它基本上并沒有離開農業產銷活動的范疇,這使得農業資源的妥善應用成為休閑農業經營的基本生存條件,所以休閑農業仍應以農業經營為主題,將農業生產作為根本。
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
休閑農業的發展應充分利用當地景觀與生態資源,但不應與環境保護相沖突,也不應以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休閑農場內的人類活動應該得到有效控制,將對環境沖擊與破壞減少到最低,始終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出發點,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維護得以動態平衡,也使得自然資源與生態體系均衡發展。
以增加農民收益為目標
休閑農業的經營應考慮游客的需求,最大可能的滿足消費者,但其最終目的乃應以農民利益為目標,以提高農民收益為宗旨。
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
休閑農業是帶有服務性質的產業,是提供大家休閑游樂的一種商品,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滿足,是市場導向經營的最佳銷售策略,休閑農業的經營應以滿足消費者為導向。
不斷進行經營形式及內容創新
隨著休閑農業的不斷發展,其經營形式上應立足于本土化經營,根據自身所在環境的條件,建立出自已獨特的風格,在經營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求新求變,避免處處仿效他人而造成千篇一律的單調的形式。
建立永續經營的理念
休閑農業的經營者應該在如何能保持游客的新鮮感上下功夫,以便能夠長期吸引游客,實現永續發展。
總之,在我國發展休閑農業潛力巨大,只要積極開發,前景將十分廣闊。如何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和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開辟出一條富有競爭力的農業發展新路子,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項新課題。
參考文獻:
1.陳文錦.從農業的游憩化與產業化探討臺灣休閑農園之發展.臺灣農業探索,2004(3)
2.王潔平.對發展旅游休閑農業的思考.旅游研究,1996(5)
3.張平遠.緩解城市壓力的新途徑─全球發展城郊觀光農業的模式.觀察與思考,2001(2)
4.陶開宇.郊區休閑經濟大有作為.經濟沙龍,2003(7)
5.王仁強.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理論與實踐—兼談泰山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問題.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1999(4)
6.黃愛萍,鄭少泉,陳雅英.臺灣發展休閑農業對大陸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啟示.福建農業科技,2000(6)
7.王龍峰,樊喜軍.休閑農業,促進經濟發展.扶貧在線,2003(7)
8.張曉濤.非貿易關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新問題.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8)
9.陶陶,羅其友.農業的多功能性與農業功能分區.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4(1)
- 上一篇:我國農機化發展進程探究論文
- 下一篇:訂單農業發展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