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民族教育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5:19:00

導語:農村民族教育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民族教育發展管理論文

伴隨著中國教育改革開放與發展創新的步伐,民族教育也適時進行開放創新,它從觀念、思想、體制、模式以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在進行創新,使它更好地去適應21世紀時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特別是農村民族教育如何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面向“三農”培育少數民族實用技術人才,也是我們值得考慮和不斷探索實踐的一個新課題。

幾年來,遼寧阜蒙縣哈達戶稍鄉蒙古族初級中學始終堅持面向“三農”抓質量,服務“三農”創效益,不斷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又突出抓好民族教育、職業教育,使三種教育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各有側重,穩中求新;突出特色,整體優化。

國務院總理在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村教育改革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新教育思想,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拓寬教育服務領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滿足農村人口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我校作為一個農村民族中學,幾年來在為上級學校培養選送優秀學生的同時,對于未升入上級學校的占50%左右的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突出職教因素,對于這部分學生進行了職業技術培訓和“9+1”實用技術培訓,使得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真正培養學生求生存、求發展的能力,學會并熟練掌握1~3項適合當地、立足社會的實用技術。

一、從人才培養上看,近幾年來培養420名蒙古族初級實用技術人才,80%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致富項目,有的承包荒山、建造果園,有的開服裝門點搞服裝生意,有的搞蔬菜生產,年收入在8000元~10000元以上。如:我校九五屆畢業生梁海賓同學畢業后,利用自己在校學到的農業生產技術,在父母的支持下,承包120畝耕地進行科學種田,搞生態農業模式試驗研究,即果樹牧草—牧草養殖—糞肥回田—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現已形成規模效益,年創收達8萬元以上。2004年在全鄉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做了經驗介紹。我校九八屆服裝專業畢業生張紅珍同學畢業后,先在市童樂服裝廠打工,后來專業學習兒童服裝設計,現自己在阜新市開辦一家服裝廠(主要是搞童裝),形成了集服裝設計、制作、銷售一體的一家民營企業,年純收入達40萬元?,F在沈陽又開辦一個服裝銷售門市部,擴大經營規模。也有的同學在家承包荒山,也有的扣大棚搞蔬菜果品生產等。這些畢業生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他們是農村改革開放、經濟振興中發展生產的新生力量。

阜新民族教育實施“三語教學改革與信息技術教育”實驗研究以來,農村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蒙古族學生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又學到了英語、日語、漢語加信息技術教育,通過101網校,寬帶網使這些孩子了解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這無疑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展示才能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因為我們深刻認識到今后社會發展所需的勞動者不單純是有畢業證、有體力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與之相適應的農村教育,必須要轉變觀念,在體制機制上創新,要在培養勞動者素質上下功夫,既要為當地培養實用型人才,又要為勞務輸出、面向全國培養多才多技的適用型人才。

根據學校特點,扎實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21世紀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創建學農基地,提高勞動者素質。

學?,F有學農基地54畝,其中有4棟無支架自動卷簾式大棚,面積1080平方米。棚內主要搞葡萄、草莓以及各種蔬菜反季節生產與銷售。30畝生態農業示范區主要有大扁杏、梨、李子,果樹空閑地種紫花苜蓿草,養殖場有杜洛克瘦肉型豬、瑞系長白豬、美利奴羊、澳賽羊。農業新品種試驗基地20畝,主要繁育大豆、花生、谷子、大蔥、黃瓜、種子。大田每年進行試驗的品種有3~5個,試驗過程中測定產量,收入測算,成功的項目在全鄉進行大面積推廣。

學校在完成理論教學的同時,又把學生帶到實驗基地,手把手教給學生生產技術。如:果樹修剪技術、烤煙生產技術、生豬育肥技術、講解各種農作物栽培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技術、施肥技術等等,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真正學到3—5項實用技術,為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勞動者素質。

以往培養當地初級實用人才只提到如何為本鄉培養新型農民,而今天學校培養的初級人才不能是??吭诤唵我饬x上的背、扛、裝、缷干苦大力活,而是在培養目標上要根據社會發展、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要來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使農村教育更好地為“三農”服務。因此,在學生升入初中后經過三年的學習,重點學好蒙語、漢語、外語(三語),同時學電腦、學好農業技術課,充分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使我們的學生既是本鄉經濟的服務的實用人才,又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近幾年,農村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先后建起了電教室、語音室、微機室,開通101網校、上寬帶網,使農村學生的智力因素、文化基礎、社交能力等方面在走出校門之后,社會反映比較好,尤其是近兩年我校畢業外出打工在深圳、沈陽、大連等地的人,年收入都已達到3~5萬元,有的在外面當上前臺經理,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

3、實施全員全程“綠色證書”、“9+1”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

全員全程綠色證書培訓主要是從初中一年開始進行。初一階段學習《農業基礎知識》,初二階段學習《農戶經營與管理》,初三階段學習《蔬菜栽培技術》、《畜禽飼養》、《果樹修剪技術》。在理論教學進行的同時,把學生帶到學農基地實地學習技術,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

農村初中“9+1”培訓,主要是對未升入上級學校的初中畢業生實行“不落地”教育或培訓,使其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新型勞動者。近兩年,在“9+1”培訓過程中,一是教師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講授農村實用技術,二是利用電教室觀看科教片,三是帶領學生到本鄉典型畢業生家中去參觀學習等,四是讓學生在學習結束后寫調查報告,結合家庭、本村實際,探尋致富經、致富門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從走向社會的實效上看,近幾年畢業生80%以上都找到了適應自己發展的項目和社會所需的工作。

一部分學生回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全鄉八個村每村配備一名科技副村長,都是我校初職教畢業生。如:我校九二屆畢業生包建鎖畢業后承包村果園,年收入達3萬元,他把在學校學到的果樹管理技術真正用在實處,還幫助周圍百姓搞果樹生產。在他的帶領下,他所在屯的百姓近幾年積極栽植大扁杏、大棗、蘋果梨,并帶動了這個村的百姓發展果樹生產的積極性。我校九四屆畢業生包福全畢業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承包荒山300畝,栽植了大扁杏、李子、速生楊等樹種,在樹空種植牧草搞養殖,現荒山價值20萬元。我校對近兩年的畢業生跟蹤調查表明,50%的未升入上級學校的初中畢業生都有了自己的致富項目,這些學生走向社會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有的成為養殖大戶、產糧大戶、蔬菜生產大戶,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農村經紀人隊伍,勢必會形成燎原之勢,把本地區經濟拉動起來,帶動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

面對農村教育改革實際,從辦學實踐中我們將認識到這樣一個實際問題,農村學校不光是為少數升學的學生服務,更重要的一方面還要把精力側重點放在未升入上級學校回鄉務農的初中畢業生身上,培養當地實用技術人才。

為此,我校作為一個農村蒙古族初級中學,幾年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上,不斷拓寬思路,更新觀念,主動適應,加速發展,走出了一條比較適合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辦學新路。主抓的幾項工作是:

1、抓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在全鄉教師中優中選優,擔任初職教專業課教師。如我校蔬菜專業教師尹其和老師是市級骨干教師,從教近三十年,鉆研農業科技理論,在自家30畝地搞庭院經濟試驗,他在種植、養殖、果樹生產等方面是全鄉唯一的一位農業技術員,百姓稱他為尹專家。他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掌握實用技術。每周都找些時間深入村屯為農戶學生解答一些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校成立的科技服務小分隊經常深入農戶的田間地頭。與此同時,我校每年為當地農戶推廣優良的大田種子,深受廣大農戶的歡迎。

二是抓專業課教師的繼續教育。舍得投入,讓專業課教師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讓教師向科研型、創造型方向發展。“九五”期間、“十五”期間每個專業教師都集中進行了在崗離崗培訓。與此同時,組織全體教師參加阜新市初職教專業課教師基本功大賽和骨干教師、綠色證書教師培訓。專業教師整體素質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是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關鍵。

三是牢固樹立教師終身學習的生存理念。教師要始終站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必須要有知識儲備,提升本專業業務水平和能力,特別是農村專業課教師要更多的了解市場,了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了解農村經濟發展,以便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的能力。

2、根據市場需求導向,及時捕捉市場開設專業。專業設置要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如:98年鄉里搞果樹、烤煙生產,我校就及時開設果樹、烤煙課,從教材、教師到基地都進行計劃落實。我校98屆畢業生魯中寶同學家植煙10畝,獲純利1.2萬元。他把在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用于指導自家的烤煙生產,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3、創建學農基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校真正做到讓學生在校學到一技之長,必須要走出課堂到學農基地實習。在老師指導下動手學,這樣才能學到技術。我校專業課教師指導學生實習一直做到教師示范,學生動手跟著學,最后教會學生為目的。

因此,在學習方法上做到了課堂講理論、基地搞實驗、家庭搞應用、社會搞推廣。

僅以1996年我校推廣的鐵谷“8683”谷子為例,九五年我校從阜新市科委引進鐵谷“8683”谷子,在校實驗基地進行3畝地的試驗,畝產達到740斤,籽草比為1:1.5,產量是老品種的1倍多,按當時的市場價谷子是每市斤0.60元,畝收入是440元,谷草100元,合計540元除去投資140元,獲純利近400元,畝收入提高近200元。全鄉種的谷子都是學校推廣的谷子,全鄉農戶有3200戶,每戶種1畝,全鄉農戶收入就可增加64萬元。這個品種的推廣過程就是首先從學校的課堂開始的,學生親眼看到學?;氐墓茸娱L勢、產量,回家后及時向父母做宣傳,與此同時,我們要求學生每生必保一畝家庭學農基地,與學校同步搞實驗,同在一塊地,垅挨垅,我們學生的試驗田其產量收入就比農戶的高出近一倍。因此,每一個品種在當地農戶中推廣是有說服力的,其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幾年來,累計向全鄉推廣高產、優質大田良種項目32個,在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上做出一定的貢獻,也可以說,學校的示范基地在當地真正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三、從取得的經濟收入上看,根據我們的調查,畢業生外出打工平均年收入均在萬元以上。由于他們在校學會了蒙古語、學會了日語、英語,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操作的原理,因此,無論走到哪里都深受歡迎,特別是到內蒙古、大連等地打工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因為這是三語兼通、會用電腦的初級人才。

為使學生外出打工練就一身本領,學會并熟練掌握一技之長,近兩年學校電教室加大投入,從全國各地郵寄各種農業生產技術光盤、錄像帶。在“9+1”培訓期間給學生觀看,專業老師具體講解,涉及的范圍主要有果樹、牧草、畜禽、食用菌、汽車維修與保養、花卉、園林、環保綠色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在外出打工前真正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為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農村民族中學引入職教因素,實施初三分流,“9+1”職業技術培訓,以及綠色證書培訓,舉辦科技培訓班等都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舉措,是農村教育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農村初中辦學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產業特點,確定專業設置,辦學層次以及相應的教學內容等,努力辦好適應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