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方言與民族文化試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03:02:00
導語:東北方言與民族文化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種,其簡潔、生動、形象、昂揚,富于節奏感,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歷史的熔鑄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獨特的多元性文化現象。東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東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們了解東北方言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1.東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
東北是一個漢、滿、蒙、回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朝鮮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多民族間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東北地區獨具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無數反映少數民族風俗文化的詞語,使東北方言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如,東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變質)、“喇忽”(遇事疏忽)為滿語;松花(白色)江為女真語;吉林為滿語,是“吉林烏拉”(“吉林”意為“沿”,“烏拉”意為江)的簡稱,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倫(邊防哨卡)湖為錫伯語等等。
2.東北方言中的外來語吸收現象
東北方言中不僅融入了眾多的滿族等少數民族詞匯,還融入了俄語等外國語。如,稱下小上大的水桶為“畏大羅”、稱面包為“列巴”(俄語)等。
3.東北方言中的正字誤讀現象
語言的發展是由中原地區向全國擴散的,尤其滿族入主中原后關內漢族沖破封禁出關到東北地區謀生,俗稱“闖關東”,還有清朝時大批流放人員來到東北,都給東北注入了中原語言和文化。但由于發展的不同步和傳輸手段落后造成的差異,有很多正字在傳播中被誤讀,并約定俗成為方言。如,東北人常說的“母們”(我們)、“那嘎噠”(那個地方)、農村稱呼老夫婦為“老姑姆倆”(老公母倆)、“干哈”(干啥)、“稀罕”(喜歡)都是誤讀而形成的。
4.東北方言中的一字多義現象
一字多義也是東北方言的一種形成方式。如“賊”,在普通話里是小偷,在東北方言里則有“非?!焙汀疤貏e”的意思?!盃僮印痹跂|北方言里是貶義詞,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語言環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犢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閑扯、不干正經事兒的意思。
5.東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現象
有一些東北方言很難找到它的出處和來歷,外地人很難理解,但是東北人熟悉、認同、運用它。比如,“埋汰”(臟)、“整個浪兒”(全部)等。
東北方言與其它方言一樣,其形成不是單一、孤立的,所以我們有必要順著東北方言這條藤,挖掘蘊含著的豐富的東北文化現象。
二、東北方言蘊含的多元民族文化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特色會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觀,自然會產生與之相隨的民族文化。下面,我們從東北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幾方面了解一下東北方言中蘊含的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東北的飲食文化也帶有多元民族文化性。東北有很多特色食品,廣為人知的像滿族的“薩其瑪”、“豌豆黃”,朝鮮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時吃得最普遍的還是各種“餑餑”。在東北的一些農村,春天吃“豆面餑餑”又稱“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葉餑餑”(或作“波羅葉”),秋冬時,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較多,冷天放在外面凍上,隨吃隨餾。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蘇子葉餑餑”,又叫“蘇耗子”。做這些“粘餑餑”本是滿族的風俗,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饑餓,便于外出從事射獵活動食用,另外,粘餑餑還是他們祭祀用的食品?,F在,在東北這些餑餑家家都會做,很多人都愛吃。
由于清代山東人“闖關東”的較多,魯菜在東北有較大的市場,再加上緊鄰俄羅斯,與南北朝鮮交往頻繁,亦受日本食風影響?!傲_宋大菜”、“南韓燒烤”和“東洋料理”也傳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饌也帶點“洋味”。大醬應是山東人“闖關東”時帶到關外的,就像山西人家家儲備一缸陳醋一樣,東北的農家多數有自制的大醬。農家中的大醬是有專人負責的,在晴天陰天雨天會有不同的保管方法。
2.穿——服飾文化
“靰鞡”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鞋。“靰鞡”,也稱“烏拉”,也有說是“兀刺”的音譯?!柏4獭笔桥嫠牟柯渲?“烏拉”,是來自女真族的語言。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烏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東北有句由此產生的歇后語,“靰鞡頭子邁門檻——先進者兒”?!罢邇骸迸c“褶兒”諧音,以靰鞡鞋頭的面褶多故。除了有“草”、“皮”、“棉”外,還有“魚皮”。整個東北地區都有這種“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體現出簡潔實用的美感。
由于傳統狩獵生活的影響,東北少數民族穿的服飾多數是用獸皮加工制作的,如薩滿袍、赫哲人的魚皮鞋和衣等,因此,他們加工獸皮的技藝高超。
3.住——建筑文化
東北有“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俗語,說的就是滿族的傳統居室特點。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語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時居住。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現作為漁獵時的臨時住房。
“馬架子”曾經是鄂溫克、赫哲、錫伯等民族舊時的一種傳統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北現在還有一種稱為“馬架子”的簡陋住房,多為看護瓜菜時的臨時住處,也叫“窩棚”。
4.行——用具文化
“悠車(兒)”是懸在空中可以悠蕩的搖籃,是滿、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傳統的育兒用具,在東北漢族農村地區也比較流行。搖籃的四壁都涂彩繪畫,有的在悠車的繩上系著鈴鐺和玩具。這就是東北俗諺所說的三大怪之一“養個孩子吊起來”。
“爬犁”(雪橇)是東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稱為“金不換”,它不僅是獵人狩獵的助手,又是運輸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養狗之俗,清朝的一些書籍將赫哲族地區稱為“使犬部”或“狗國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際都在這里設置“狗站”。狗橇一般載重約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的狗最多可達十幾條,少則兩條以上,“狗橇”是當時冬季傳遞信息、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F在東北的一些地方雖然還可以看到狗爬犁,不過大多已經成為旅游景點中的一個特色項目了。
三、東北方言的發展和影響
東北方言本身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語言根基,也是一種情結,是一種社會需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這些年來,東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國,說明東北方言有很強的感染力。小品演員趙本山就是在媒體傳播東北方言的領軍人物。1990年趙本山小品登上央視春晚,緊接著黃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擊隊》與觀眾見面,東北方言通過春晚成為各方言中最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小品《賣拐》獲得2001年“我最喜歡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小品類一等獎。接著,東北方言劇《劉老根》在央視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東北方言劇的萬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國一片“咋整”聲……
這些作品體現著濃厚的東北文化底蘊,通過方言表現人物形象,給人以全新的感覺:東北人感到熟悉親切,北方人感到新鮮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聽得懂。在文藝百花園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為民族語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融合、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壯大了我國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聲勢和影響,弘揚了地域特色,促進了文化交流,并進一步激發了民營節目制作機構的電視劇創作熱情,極大地推進了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發展。
為此,展望東北農村題材小品劇和電視劇的健康發展之路,必須持之以恒地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與時俱進,緊扣時代的脈搏,更密切地關注現實,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這一原則下,繼承優秀傳統地域文化,恰當融入東北特有的詼諧、風趣、幽默元素,這樣才能多出精品,進而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回報。
著名學者錢玄同曾說:“方言的本身,是一種獨立的語言;方言文學的本身,是一種獨立的文學,它們自己發達,它們永遠存在?!蔽覀兤碓笘|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獨有的魅力創出精品,繼續為豐富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添磚加瓦,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讓民族語言、文化之魂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馬思周、姜光輝.《東北方言詞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王堯.《中華文化通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韓耀旗、林乾.《清代滿族風情》[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金啟孮.《滿族的歷史與生活》[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摘要:東北方言和東北文化在中華語言文化的花園中別具特色,它豐富了中華民族語言與文化寶庫,在現代社會中又以其獨具的魅力,影響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所以研究、挖掘東北方言的形成原因,了解東北方言的地域和文化的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東北方言;多元性;民族文化
- 上一篇:漢字性質試析論文
- 下一篇: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