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發展趨勢論文

時間:2022-10-13 09:46:00

導語:高校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發展趨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發展趨勢論文

摘要:目前,各高校職稱評審政策進行了調整。本文從高校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走向給高校帶來的震蕩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剖析,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校;職稱;改革:導向

目前,各高校掀起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股熱潮,而這股熱潮以高校職稱評審政策為龍頭,對職稱評審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

縱觀高校近期出臺的有關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通知,發現有以下幾點共同走向:進一步強化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進一步強化科研獲獎,在評審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者優先考慮;進一步強化學歷要求,除體育、藝術等少數專業外,某一年齡以下的教師,晉升副高級職務和正高級職務,須具有博士學位。

近年來,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各種職稱評審政策紛沓而來,高校新的職稱評審政策調整本不足為奇,但細讀之余,還是不禁疑問重重。

一、高校職稱評審政策調整的導向問題

導向之一:教師的評審條件很少提教學質量,只談科研任務和論文?!翱蒲袎旱菇虒W”是各高校的通病。高校教師職稱晉升標準大談科研任務,而對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學,卻只字不提,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風氣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覺。眾所周知,高等教育有三大職責:育人、科研和社會服務。這三大職責中,培育人才位居首位。況且,我們都知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古訓,這“傳道、授業、解惑”哪一項能離開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什么以教學為天職的教師,在其職稱評審的政策中,卻忽略教學的重要性?強調“要進一步強化科研獲獎”,卻不見得有“進一步強化教學獲獎”的蹤影。事實上,教學獲獎是教師本職工作優劣的一個評判標準。在教師評審打分中,各種層次的教學獎可以根據其級別折合為分數,為教師職稱評定增加砝碼,對于教學特別突出的教師,可以實行破格晉升。但現實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就好比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指引廣大教師把工作重心傾向科研,對于教學任務只須敷衍和應付?,F在,高校普遍存在著忽視教學的思潮,有一部分教師是一本教材用幾年甚至十幾年,知識已是爛熟于心,教學是老生常談,寫教案、備課、批改作業全省了?!白稣n題,搞科研”則成了重中之重。某些高校對于工科教師科研任務規定得很重,科研任務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鉤,使部分科研能力不強的教師疲于奔命。甚至因為要完成科研任務而擠占了教學上應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教學質量開始下滑。特別是年輕教師,教學經驗少,科研能力尚弱,如果在他們剛剛步入講臺的時候就要擔心科研任務,往往教學就要受到影響和牽連,最終導致教學不過關。

在這里應該強調的一點是:不是否定高校教師搞科研,而是高校應該搞科研,但對教師則應實行校內分工,因人而異。大部分人以教學為主,少數人以科研為主,也可教學、科研輪流進行。

我國有人將高校教師分為教學型、科研型、雙優型、雙差型四類。這種分發不一定正確,但至少可以說明教學與科研能力能否完整地統一于同一個體身上,問題是比較復雜的。所以,評職稱時,如只有統一標準而不能照顧差別,勢必嚴重挫傷一部分教師特別是教學型教師的積極性。

此外,某些教師的科研成果差些,還與他們所教學科有關,或者說是學科特點影響了他們的科研成就。一般而言,應用學科較基礎學科、社會學科較自然學科出成果相對容易些。解決辦法是:評職稱時,對從事基礎學科教學的教師,科研成果不宜作過高的要求或限制太嚴,不一定要求有創見。如編寫出有特色的教材,有關教學法的文章均可作為評職稱依據。

另外,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往往重科研數量而不重質量,表現為只注重論文的篇數和發表級別的高低,而缺乏質量觀念、精品意識。實際上,發表文章級別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課題意義的大小、成果質量的高低。何況課題的獲得、論文的發表離不開各種復雜的背景、關系。還應將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教學藝術水平列入學術水平范疇。

因為學科專業水平并不等同于學術水平,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送交評審的科研成果中,應有教學法、教學改革方面的論文要求。

導向之二:整個職稱評審政策調整主要針對教學人員一般說來,高校內的教職工除專任教師、教輔人員、科研人員外,還有各級行政人員和后勤人員,其中教師人數占總教職工人數的比例一般不足50%。但整個職稱政策調整主要針對教學人員,至于校內其他教職工的評審標準則基本不變。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學校對教師系列的職工是高標準和嚴要求,而對其他在職人員則是低標準和松要求,而且整個調整過程中,最高學歷要求和外語水平只適用于教師。其他人員則不適用最新學歷規定。由此可見,對于教師和其他人員的職稱晉升實行的是明顯的雙重標準。高校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必然要求更高、標準更嚴。如果只因教師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就必須站在時代的最前沿,那么作為高校內其他培育學生的崗位,作為高校服務師生的其他行政、后勤人員不也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專業水準嗎?現在,追求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已不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的知識傳授,他們更期盼能在校園內接受到全方位的教育與服務。如果只對講臺上的教師進行要求,而對其他教職工聽之任之,這違反了公平和統一的原則。設想一所高校由三流的行政和管理人員來管理一流的教師,怎能保證一流的教學和科研,又怎能培育出一流的學生?為了提升學校的實力,我們不僅要求教師要站在學術和教學的最前沿,而且我們也期盼行政管理人員能站在專業管理水平的至高點上,同時也希望后勤人員能提供最專業、最優質的后勤保障。仔細思量,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全國高校普通存在著這種一談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針對教師的默契。

這實際上是一種“官本位”的思想。難怪有人感嘆:除了學生,教師是高校內真正的弱勢群體。

導向之三:教師職稱評審中的唯學歷論教師評審中的唯學歷論是近年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向。以某一高校為例,新評審條件規定“除少數專業外,1962年12月3lEt以后出生的教師晉升正高級職稱,196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師晉升副高級職稱,必須具有博士學位”。這就意味著現年小于44歲的副教授和現年小于38歲的講師為了一紙博士學位而必須重進課堂,寒窗苦讀,否則其職稱就只能終身停滯不前??上攵?,在職稱和學歷的雙重擠壓之下,許多已過不惑之年而學歷仍只是本科的教師們將會面臨著極大的精神壓力。眾所周知,前幾年,本科學歷的教授的俯拾皆是,而如今留校執教的助教原則上只考慮博士生。這也難怪現在人們重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設想如果此職稱評審的調整從重點大學推廣到全國,往Et的大學校園里該會增加幾多白發碩士和銀發博士。

伴隨著教師職稱評審中學歷要求的水漲船高,高校在職教師掀起了一股盲目的讀書進修熱。一部分理工科專業教師為了盡早拿到更高的文憑,不惜放棄自身的專業另換一門文科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究其原因,并非對新專業感興趣,而是理工科專業的博士學位不僅難考難讀,而且學習年限又長于一般的文科專業。

在職稱評審的學歷高壓之下,他們只好改弦易轍,選擇一門專業性不強的軟學科以保文憑速成。這樣無形中又助長了文憑的泡沫,擴展了唯學歷論的怪圈。

雖然職稱評審政策的調整正在探討之中,但實際上,唯學歷論的不良風氣已開始在高校外越刮越猛,甚至有些地區已進入學歷高消費的時代,一紙高文憑成了就業市場上的一塊敲門金磚。

二、高校職稱評審政策將給高校帶來新的動蕩

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進入了其發展的最好時期,高校教師們終于可以學有用武之地,發揮才智、報效祖國,但此時過于嚴苛的教師職稱評審條件無疑會給高校帶來新的動蕩。

重科研輕教學的職稱評審傾向猶如一把雙刃劍,雖能保證教師科研任務的完成,但卻以犧牲教學質量作為慘痛代價。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線。如果高校片命追求科研量,使教學退居次要位置,無疑是本末倒置。雖說科研活動也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這是以兼顧科研與教學為首要前提。在不沖擊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科研水平的提高確實能為教學提供最新的教學內容、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避免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但若是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則易滑入降低教學質量的流弊。每位教師的工作精力是有限的,工作時間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延長,如果教師為了職稱的順利晉升而偏重科研,無疑就會放松對教學質量的嚴格要求,減少對教學的投入。

另外,重科研輕教學的職稱評審傾向致使一部分教師不注重教學,而是不擇手段地去“弄”科研。有些教師東拼西湊抄出自己所謂的科研論文;有些教師不惜花高價請高人為自己寫文章;更為可笑的是,有些教師投機取巧,同一篇文章可以被不同人使用評同樣的職稱。公務員之家

重學歷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會給教師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本來教師屬繁重的腦力勞動者,如果校方非但不能提供舒解本身的工作壓力的有效渠道,反而在業已不堪重負的教師身上新增職稱評審的負擔,這無疑會給高校教師疲于奔命、心力交瘁。近年來有關中青年知識分子“過勞死”的報道多了起來,而這實際上是知識分子心理壓力過大的一個側影。從壓力大小與績效水平高低之間的關系來看,過高的心理壓力反而不利于個人績效的發揮。若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績效水平,壓力只能保持在中等狀態,否則就會抑制教師的潛力發揮,嚴重時導致教師終日焦慮,效率低下。

過高的職稱評審標準,可能又一次引發教師隊伍的不穩定。當教師無法正面接受過高心理壓力時,就會采取逃避壓力——跳槽的辦法,即引起高校教師人才的外流。盡管近幾年高校教師待遇有所提高,但教師大多不滿足于低層次的物質享受,而是更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如果高?!拔蒲泻蛯W歷是瞻”的偏好使教師無法感受到教書育人的工作樂趣和成就感,那么很多教師就會選擇到社會上去重新就業和重新定位,而實際上這是稀缺的高級教育人才的一種流失。據統計,高校中優秀人才大多流向外企和商界,除了經濟上的考慮外,這主要是因為外企“輕學歷,重能力”的靈活的用人制度能給他們提供實現自身價值的廣闊空間。在人才流動日益普遍的今天,高校教師的外流,尤其應引起有關人事部門的高度警覺。

“大學也,謂有大師者也”。一所高校必須有著名的學者或大師,才能吸引莘莘學子。為了大學的將來,高校應該更加關注教師,應該創造更寬松、更人性化的治學環境,激勵他們勇攀科學高峰。

參考文獻:

[1]、袁祖望。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現象透視及糾偏。汕頭大學學報

[2]、錢里群。中國大學的問題與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3]、韓驊。關于高等學校教學有科研關系的思考。教育研究

[4]、徐輝。一種內涵深刻的古典大學觀。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