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潛蠅防治論文

時間:2022-01-28 11:29:00

導語:美洲斑潛蠅防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洲斑潛蠅防治論文

1田間識別

1.1為害特點

美洲斑潛蠅成、幼蟲均可為害。雌成蟲飛翔把植物葉片刺傷,進行取食和產卵,幼蟲潛入葉片和葉柄為害,產生不規則蛇形白色蟲道,葉綠素被破壞,影響光合作用,受害重的葉片脫落,造成花芽、果實被灼傷,嚴重的造成毀苗。

1.2形態特征

美洲斑潛蠅成蟲小,體長1.3~2.3mm,淺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體腹面黃色,雌蟲體比雄蟲大。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mm×0.10~0.15mm。幼蟲蛆狀,初無色,后變為淺橙黃色至橙黃色,長3mm,后氣門突呈圓錐狀突起,頂端三分叉,各具1開口。蛹橢圓形,橙黃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mm×0.50~0.75mm。美洲斑潛蠅形態與番茄斑潛蠅極相似,美洲斑潛蠅成蟲胸背板亮黑色,外頂鬃常著生在黑色區上,內頂鬃著生在黃色區或黑色區上,蛹后氣門三孔。而番茄斑潛蠅成蟲內、外頂鬃均著生在黑色區,蛹后氣門7~12孔。

美洲斑潛蠅與潛葉蠅形態非常相似,危害狀相近,增加了田間識別難度,但細心觀察,二者還是有較明顯區別。美洲斑潛蠅幼蟲體色鮮黃,有別于潛葉蠅幼蟲體色的近乎白色。斑潛蠅體長略短于潛葉蠅。斑潛蠅成蟲體小,整個腹面為鮮黃色,背面為黑色,兩翅間有一小黃點;潛葉蠅成蟲體稍大,為灰黑色。斑潛蠅老熟幼蟲爬出潛葉道在葉片表面化蛹,蛹色為鮮黃色至深黃色;而潛葉蠅的老熟幼蟲在隧道內化蛹,蛹色為淡黃色。美洲斑潛蠅隧道均勻,隧道兩側邊緣有交替排列的黑色條紋糞便,隧道呈黃色或淡黃色;潛葉蠅的糞便在隧道邊緣呈黑點狀排列,隧道為乳白色。

1.3寄主范圍

該蟲在我區寄主范圍廣,在所調查的30種作物中,大白菜、青菜、蘿卜、萵筍、茼蒿、南瓜、冬瓜、絲瓜、黃瓜、豇豆、四季豆、扁豆、刀豆、茄子、番茄、雪里蕻等作物均發現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受害較重的作物有:黃瓜、絲瓜、豇豆、四季豆、茄子,個別大白菜、青菜地塊危害也較重,被害株率達60%~100%,葉被害率達20%~90%,嚴重度3~5級。另外,發現茄科雜草龍葵也是一種寄主。

1.4發生規律

美洲斑潛蠅為中溫型害蟲,在我區美洲斑潛蠅的田間發生與為害盛期在7月底至9月上中旬,10月上旬以后田間不易查見活蟲。其間連續幾次降雨、低溫等因素,幼蟲在葉內死亡率高達70%~85%。

美洲斑潛蠅成蟲以產卵器刺傷葉片,吸食汁液,雌蟲把卵產在部分傷孔表皮下,卵經2~5d孵化,幼蟲期4~7d,老齡幼蟲咬破葉表皮在葉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經7~14d羽化為成蟲,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世代短,繁殖能力強。

2防治方法

2.1控制疫情

健全檢疫制度,對應檢物品嚴格實施檢疫,對南菜北調(瓜果、種子)進行嚴格檢疫。

2.2人工防治

發生較輕的地塊采取人工摘除被害葉片,集中銷毀深埋,除去田間雜草等中間宿主,采取間作、輪作,適當疏植,增加田間通透性。鑒于我區大棚蔬菜占有一定比例,要抓住美洲斑潛蠅由露地(10月)轉向大棚和大棚(4月)轉向露地為害的關鍵時期,采取有效措施,扣棚前深翻土地,隔離培育無蟲苗,杜絕蟲苗(出)棚。

2.3藥劑防治

2.3.1防治適期。應早施藥防治,即在蔬菜苗期有少量葉片被害或蟲情指數達10%就要防治,幼蟲蟲齡掌握在2齡前(蟲道很小時),于上午8~11時露水干后、幼蟲開始到葉面活動或者老熟幼蟲多從蟲道中鉆出時開始用藥,每隔5~7d噴藥1次,連續施藥2~3次可有效控制其發生為害。

2.3.2防治用藥。根據對美洲斑潛蠅多年的防治示范,可選擇用藥種類有:25%斑潛凈乳油1500倍液、98%巴丹原粉1500倍液、1.8%愛福丁乳油3000倍液、5%順式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1.8%阿巴丁乳油2000~2500倍液、1.8%集琦蟲瞞克乳油2500倍液、20%殺滅菊酯1000~1500倍液等。

論文關鍵詞美洲斑潛蠅;識別;防治

論文摘要美洲斑潛蠅自1995年在包河區發現以后,現已擴展到全區危害。一般受害率30%~100%,減產30%~40%,甚至絕收。從危害特點、形態特征、寄主范圍、發生規律等方面闡述該蟲的識別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