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2 11:22:00
導語: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貫徹“三貼近”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上存在偏差,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不濃。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內容上,體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三貼近實效性
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且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素質教育成為教育者爭相實踐的課題和永遠追求的目標,而“三貼近”原則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有效途徑,所以“三貼近”原則是當今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的全面展開,推動了教材、教法改革,但無論教材改革還是教法改革,都著力體現時代特征和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參與、思考和實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所以“三貼近”原則又是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懈的追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梢姟叭N近”原則是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同時這也是“三貼近”原則深刻的理論淵源。
一、高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調查中發現,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可有可無.極少數學生認為完全多余并且不當回事;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極少數學生不知道學習目的是什么,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空洞的說教,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多少關聯.今后工作又不從事理論研究,即使學習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從學生自身特點來看,高職學生的年齡大多數處于成年初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可塑性強,很多學生還不具備正確辨別思潮的能力,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出現政治上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就不足為怪了。
2.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不濃厚
調查發現,極少數的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毫無興趣,三分之一多的學生興趣一般,三分之一多的學生只對自己認為有用的感興趣。在課外,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會認真去讀教科書,三分之二的學生只是在做作業和考試前會去翻一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課外根本不去讀。在平時閱讀與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的書籍方面,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從來不讀,三分之二多的學生偶爾會讀。
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的原因,一是受中學時期的慣性影響,思想政治課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在中學一直被當成是副課,除了高考需要之外,普遍不會像主課一樣受到重視。二是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目的、作用、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加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成效是長期形成的和潛移默化的,并不立竿見影,學生就認為學了沒用。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理論性強并且難懂,內容枯燥乏昧,滯后于時展,可讀性差,脫離學生實際,缺乏針對性,難以指導實踐。四是教師和教學方面,有些教師水平低,自身對一些理論問題尚有疑慮,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學手段落后,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所以,在新的形勢下,要認真總結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
二、在教學內容上體現“三貼近”.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1.“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貼近實際,就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堅持立足于世情、國情和學生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中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讓學生了解世界的發展動態,知曉國家的發展狀況,把握自己的發展環境和存在價值,從而使思想政治教學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貼近生活,就是把思想政治教學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尤其要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學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
貼近學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學深深扎根于學生之中,把握學生脈搏,了解學生愿望,使思想政治教學可親可信,深人人心。
2.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三貼近”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的體現“三貼近”原則,使其不落人俗套、生搬硬套,且來的自然有效,我嘗試了“話題教學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話題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鉆研、吃透教材,并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相當的了解,然后針對一個話題、兩個話題、甚至一節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歷先設計出一個學生所能親身經歷的、貼近學生生活或者與當前國內、國際重大社會問題相聯系的話題,由此話題,引起學生的共鳴、關注,并激發學生列舉出很多類似的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的案例,使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關心的問題著手,進行討論、爭辯、分析、評判,一些正確的觀點慢慢浮出水面。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與本堂課教學有關的觀點抽出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出課堂教學要闡述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及相應的知識。
使學生在討論中體會、在辯論中反思、在概括中提升,達到學習、研究學科知識的目的。這期間,討論法、辯論法、座談法、采訪法都可以利用,都能有效地使學生暢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吸取知識的營養,使他們往往忘了這是在上課,而是和老師、同學在討論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所以這種教學方法,幾乎可以不依賴于教材而進行,只是從生活實際——知識,給學生以親切感。
哲學向來被人們視為是一門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理論學說,同時也被認為是一門遠離社會物質生活的意識形態。這并非對哲學的非議,而是反映哲學自身某種特點的客觀事實。所以,我在教學中,選擇了學生們感興趣、有困惑、想弄清、難理解的社會熱點問題、生活難點問題、重大現實問題和實踐前沿問題,運用有關理論從多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哲學解析。
例1,在講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時,我給學出提出了這樣一個話題:正確的意識,堅強的意志的作用。學生就此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舉出了很多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我適時的引導學生:他們為什么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同學們從各個角度加以分析,通過議論、分析得出:這是正確的意識、堅強的意志、頑強拼搏的結果。同時,同學們還舉出了一些相反的例子:輕視人生、亂砍亂伐、大肆污染、開采,以及一些阻礙社會發展的歷史人物的事例。并且指出:這是錯誤的意識在起作用。最后,我引導學生得出:這就是意識的反作用,它表現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例2,在講到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時,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話題:促使學習成績提高的因素。面對這個話題,學生思考、議論,踴躍發言,為了有序進行,我把學生分成兩組,各有一人主持并負責記錄,然后兩位主持人分別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的觀點。同學們的觀點大概有: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虛心向老師、同學請教,意志力的增強,學習目標的明確,老師的鼓勵、監督,同學之間的競爭,班風好、學風正,家長的希望,考試的壓力,社會的壓力等。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能否把這些因素進行分類?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把這些因素分為:自己、同學、老師、班級、家長、社會六個方面,并進一步指出自己的作為是主要的因素?!捌渌囊蛩厥强捎锌蔁o的嗎?”學生思考后肯定的回答:不是,他們也是非常必要的。接著,學生又從企業的興衰,國家的發展等角度來說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歸納出內因、外因兩個哲學概念,并進一步概括: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就是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一節課,學生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度過了。
例3,在講到人的價值時,我選用了這樣一則材料。湖南株洲一語文老師在“入學教育課”的教案中,在談到學習目的問題時,這樣寫道:“讀書干什么?考大學干什么?總之你為了什么?也許你會說,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為了社會主義建設。而我要明確地告訴你——讀書考大學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讀書增強了自己的本領,提高了自己的資本,將來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掙下大把的錢,從而有一個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實,生一個聰明的兒子。所以我強調讀書是為了自己。”圍繞這一材料,我要求學生,就學習目的展開了討論。一些學生認為,多元價值共存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些價值觀無所謂是與非,優與劣,有的學生則把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看成是至高無上的,認為只要能促進自我實現的就是最好的。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呢?我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進行深入淺出的哲學解析。
當今社會的價值沖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在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我國進行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這種改革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此形成多種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這些主體從自身立場出發審視客觀對象時.必然形成多樣化和大量矛盾沖突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也必然映射到青年學生身上。比如,對“為誰讀書”,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有人是“為掙大錢,娶美女,生聰明的兒子”……等等。第二,因為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入,外來的各種形態的價值觀不斷滲入中國社會。這些價值觀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尋找自己在中國社會中的立足點。西方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個人奮斗的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同它們的資金技術一起涌人中國,因此,多元價值沖突不可避免。
既然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具有必然性,那么,我們就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和處理這種沖突。第一,為多元價值提供合理的存在空間,尊重各價值主體的選擇和追求。我們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轉型時期,社會個體的層次、需求等千差萬別,難免會出現合理的與不合理的、高層次的與低層次的不同價值觀共存的局面。社會應該為這些不同的價值觀提供合理的存在空間,使其在沖突、碰撞中得到升華。前例所提到的讀書“為掙大錢,娶美女,生一個聰明的兒子”的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只不過層次較低。在當前條件下,要完全消除這種價值觀還不大可能,針對轉型期價值觀處于不斷碰撞、整合中的特點,我們只能通過輿論和政策引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而不應通過強制手段把某種價值觀或價值標準強加給個體;個體也不應唯我獨尊,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于他人和社會整體之上。第二,發揮意識形態的調控功能,堅持基本價值的一元導向。在唯物史觀看來,意識形態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對社會存在起著能動的反作用。雖然多元價值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維護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仍然需要有一個基本價值的導向。實際上,即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表層的多元價值狀況也掩蓋不了其深層的一元基本價值。比如,在西方社會的多種價值觀念中,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已在長期的文化價值中積淀,成了他們最基本的東西而為人們從內心深處所普遍接受,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及公平競爭、效率效益、等價交換等市場經濟價值觀念都是毫不含糊地要堅持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價值內容。
3.貫徹“三貼近”原則的重要意義
通過“話題教學法”,體現“三貼近”的教學原則,有利于改變一言堂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把課堂45分鐘真正讓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主、自覺意識,使他們在思想的相互激蕩中成熟。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更加關注自己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社會生活問題,從而走進現實,把學校與社會直接聯系起來,增加其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自然順暢地實現研究知識,提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相統一的三維教學目標。
有利于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三貼近”的指向是學生,堅持“三貼近”就是堅持為學生服務,就是在深入實際、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反映實際、反映生活,在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服務學生、教育學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中的一些對社會問題理解不正確、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糾正,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總之,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改變“空洞說教”的做法,備課選材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教學內容上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這樣才能被學生認可,才能被學生所接受,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崔秋鎖直面生活一現實問題的哲學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上一篇:工商局三基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運管所行風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