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經濟與和諧社會構建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10:48:00
導語:非公有制經濟與和諧社會構建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非公有制經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制定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和諧經濟政策。
[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和諧社會;重要力量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同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要的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的層面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同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經過20多年的政策調整和憲法修訂,黨和政府對待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定位和態度,越來越清晰、明確,這就是:鼓勵、支持和引導它們的存在和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本質上就是以民為本的經濟。利用民資、民智和民力是非公有制經濟賴以生存和實現的前提條件,發展成果民有、民享是它不斷壯大的主要動力之源??梢?非公有制經濟從很大程度上又可看作“五民經濟”?,F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但依然處于民以食為天的發展階段,何況貧富差別乃至社會兩極分化的現狀仍在繼續惡化,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更快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來改善民生,不但應成為今后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提高執政能力的當務之急。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各有優勢,它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們之間的協調與發展完全可以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統一起來。那種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與社會分配不公聯系起來,甚至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看做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因素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二、非公有制經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一)解決就業人口,維護社會穩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社會穩定,而社會穩定的關鍵是解決國民就業問題。非公有制經濟在孕育、產生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為緩解轉型時期的就業壓力,改善社會就業結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66個城市的調查,國企的下崗人員當中有65%在非公有制企業實現了再就業,實際上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安置就業的主渠道;當前,凡是開放的經濟領域都有非公有制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我國相當多的家庭中都有在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或者創業的人員,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已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與百姓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創造大量財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已占我國GDP的1/2還要強,特別是在一些一般性競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有的已經超過了70%,民間投資已經超過了50%,上交的稅收已經占全部稅收的43%。1995年以來,非公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上繳稅收的增長速度一直快于社會總稅收的增長速度,稅收增長率連續8年在40%以上,不但高于國有經濟,也高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率。而如果考慮其他方面的稅收(如所得稅、印花稅等),那么全部非國有稅收收入就已經占到國家稅收68.5%。
(三)優化社會結構,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基礎。
不斷完善社會結構是社會持久和諧的有力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政策上允許農民工進城從事建筑、商業及其他服務業,并允許城市中的某些國有企業從農民中招收部分臨時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業和個體戶從農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這一政策使農村人口獲得了一個較為自由的活動空間。非公企業大量吸收農民進入城市,逐步優化社會結構,非公企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方向。
同時非公企業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回報社會。1994年由10位非公有制企業家發出“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的倡議,在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的支持和領導下,成立了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10年多來,已有16000多名非公有制企業家踴躍參與,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1800多個,到位資金813億元;同時捐贈資金96億元,興辦公益事業10000多項,興辦光彩學校1000余所;培訓人員271萬人,安排就業311萬人,幫助農村538萬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目前,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還在聯合國取得了經社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別咨商地位和貿易發展大會特別觀察員身份,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放開進入領域,拓展活動空間。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偫硭龅摹蛾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說明》談到,要認真貫徹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此外,《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消除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實現公平競爭;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政府監督管理和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健全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更充分的現實條件,使非公有制經濟利國利民的經濟本性和內存潛力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加強理論研究,制定和諧經濟政策。
“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們黨社會建設的新理念,代表著執政黨對社會發展態勢的適時把握,而研究探討“和諧經濟政策”的問題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當前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認真研究非公有制經濟在建立和諧社會中的影響和作用,認真研究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如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相互融合、和諧發展,認真研究非公有制經濟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角色和作用,認真研究非公有制經濟在新型工業化中的作用。當前,我國正處在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重點解決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平等競爭條件的前提下,更需要全面考慮各類企業的協調發展問題,特別要考慮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和諧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帶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
(三)注重社會關系協調,培養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協調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注重社會公平,體現社會關愛。這些年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中的差異,使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拉大,不同階層社會群體的正當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是先富起來的非公經濟人士這一社會階層與社會貧困群體之間的差距更顯突出,致使社會上一部分人對新的社會階層產生不正常心理,甚至出現一些“仇富”的惡性案件。因此,協調社會各階層、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在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正關系的同時,要教育和引導非公經濟人士更多地注重社會公平,以正義之心善待弱勢、困難群體,秉承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致富思源,回報社會。在回報社會方面,要到貧困地區投資辦廠,開發資源,吸納就業,帶動脫貧;在公益事業方面,要積極捐助社會公益事業,扶殘濟困,樂善好施;在自然災害面前,要自覺捐款捐物,體現出危難之時顯身手;在企業內部,要關愛員工,在注重員工全面發展的同時,尤其要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不斷增加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保障員工的一切合法權益,構建企業內部的和諧關系。
同時,非公有制經濟能否與社會和諧發展,非公經濟人士是關鍵。“愛國、敬業、誠信、守法、貢獻”是黨和政府對非公經濟人士的總體要求。這些方面做好了,就可以稱為優秀企業家,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非公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也就體現在這里,非公企業與社會和諧的基礎就有了前提保障。
- 上一篇:保險公司建國60周年優秀征文
- 下一篇:民營經濟發展與政府管理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