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職稱評審制度社會化論文
時間:2022-10-13 01:34:00
導語:當代職稱評審制度社會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職稱已經多達大類,多個專業。近年來,職稱在全國各行各業炙手可熱。隨著我國加入丁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國的職稱評審制度正在朝著評定社會化、評聘分開、競聘上崗、推行執業資格制度等與國際接軌方向邁進。
一、現行職稱評審制度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職稱評審方式是年確定的。從確立之初至今起到了撥亂反正、促進學術繁榮、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吸引人才、盤活人力資源等積極作用。但職稱評審制度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近年來對于職稱評審制度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由于受學歷、地域、所有制、行業、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職稱評審制度及標準也不一樣。以目前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專業技術人員的初、中級職稱資格由企業的評審機構來確定,符合有關文件規定的基本上都能通過,職數基本上不受限制,需要達到的條件也不算苛刻,此階段雖有競爭,但不激烈。真正的競爭在副高或相當于副高以上職稱的評定上。后者和前者的區別在于,企業的高級職稱職數主要根據企業的人員規模,按一定的比例來確定聘數,由聘的數量決定評的數量。由于受每年人員變化的影響,每年的聘數大都不一樣,但總量基本上是個定數。隨著時間的推移,聘職數正在趨于飽和。另外,高級職稱和初、中級職稱在待遇等方面的差別很大,所以這一階段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職稱評審制度作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它使職稱評審制度及過程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成為一項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日常工作。然而也帶來了一些弊病,據筆者觀察,近年來這些弊病主要表現:
1.在職稱的非學術化傾向。其中包括:(1)州評審范圍過寬、過濫,使得職稱原有的學術化指向逐漸淡化;(2)遠離了它的學術背景,成了個人分享社會資源的一種依據,成為一種年資或閱歷的自然積累;(3)職稱的評定逐步演變成了對一個人的綜合評價或行政性評價。
2.評聘不分,以評代聘。評上了就等于聘上了,從此就端上了鐵飯碗,其結果是不公平的人才競爭環境,人才素質的下降,職稱的貶值等等。
3.對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實行申報指標和條件的雙向控制。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事制度限制,評聘不能徹底分開,所以升職稱既控制職數又控制條件或水平,不能實行條件或水平的單向控制。
4.崗位設置或崗位聘用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嚴重脫鉤,崗位設置不科學及比例失調。人事部門一紙同意聘任的文件一經下發,有職稱的人員便和一般的員工區別大了區別僅僅是相應工資、福利待遇。持專業技術資格聘書干崗位工作,崗位人才積壓,崗位又缺人。哪些崗位需要哪些專業職稱,需要哪一級的職稱,這些人員應該占多大比例,很多單位不得而知。甚至有些單位根本沒有制定各類、各級專業技術崗位的職責、權限及聘任條件。
5.重條件輕能力的傾向嚴重。比如,外語、計算機、論文、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行業或企業成為所有人員申報職稱的先決條件。尤其是申報副高級以上的職稱更是如此。評審條件缺乏實事求是、分類指導、按崗區別對待的靈活性。由此帶來的是替人寫論文、逼論文、抄論文、替考混證、混文憑、買文憑、造假文憑、竊他人成果等不正之風。
評審的服務范圍過窄。受身份、地域、所有制、學歷、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許多人長期或終生拿不到職稱,只能望“職”興嘆。
現行的職稱評定方式,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由于其與工資、福利待遇掛鉤而且評與聘基本不分離,從而使職稱的評定演變成了一種利益之爭。
二、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加入丁和市場經濟的確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對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更是迫在眉睫。職稱改革作為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的一個有效措施巫待深化。為此,筆者從推動職稱改革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1.職稱評定應逐步向社會化過渡。作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好處在于評定的標準是“獨立”的,而且與原單位無關,摒棄了評審的條塊分割以及職稱與待遇直接掛鉤等因素。獨立相同的標準,給同一領域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同臺競技”的平臺,也給人才市場提供了一個統一而且權威的參照系。
2.評聘分開。評聘分開是當前職稱改革中一項必須而且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者的分開,疏遠了職稱與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從而減少了學術以外的干擾,有利于保證評審的公正性。對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逐步實行放開申報,改申報指標和條件的雙向控制為條件或水平的單向控制。在聘任上打破鐵飯碗,引入競爭機制,按需設崗,按崗聘任,全員競爭上崗,實行動態化管理。逐步推行人事制度,實現人事關系管理與人員使用相分離。
3.推行執業資格制度。按照統籌規劃、科學論證、急需先建、逐步推開的原則,政府或行業主管部門應抓緊制定執業資格制度及相關法規文件。公務員之家
推行執業資格制度有利于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同時也淡化了職稱的概念。今后我國應逐步擴大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專業范圍,盡快形成比較完整的執業資格體系。
4.建立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多層次的、規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拓寬人才評價內涵。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開展執業資格的國際多邊或雙邊互認工作,規范外國資質考試在中國的辦法。
5.合理定崗及確定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進一步堅持因事設崗、精簡高效、結構合理、群體優化的原則,正確擬定崗位設置方案和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同時建議各單位在科學設崗的基礎上,詳細制定本單位各類、各級專業技術崗位的職責、權限和聘任條件,做到職責分明、權限明確、聘任條件合理,真正使崗位專業技術人員發揮應有的作用。
- 上一篇:減少護士職稱晉升壓力的策略論文
- 下一篇:園藝與農村經濟結構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