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生態平衡建議
時間:2022-08-11 04:33:17
導語:證券市場生態平衡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證券市場的生態失衡表現
1.投資者結構失衡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主要由國有股、法人股組成,因其不流動,所以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個人和一些投資機構。從開戶數量上看,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主要以中小個人投資者為主,個人投資者數量遠遠大于機構投資者數量。從資金量上,2008年底公募基金、QFII、保險、社保、券商、信托、私募基金,這七大機構持有的流通市值為5753.78億元,占當時流通市值的24.34%。而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市值超過市值的50%,紐約股票交易所交易量的80%和NASDAQ股票交易所交易量的60%來自機構投資者。日本機構投資者1997年持有股票市值已達到67.4%。與其相比,我國機構投資者所占比重偏低??梢钥闯?,我國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數量還不足投資者總數的10%,數量遠遠小于個人投資者的數量,距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2.市場中的主體結構失衡證券市場中的主體包括投資主體和上市公司主體兩方面:
(l)從投資主體結構來看,相比于國外市場而言,國內證券市場還未成熟,投資主體仍然以散戶投資者為主體,大約占90%以上,另外不到10%是機構投資者。而在西方國家的證券市場中,機構投資者所占比重基本上在70%以上,即使機構持股比例最低的美國也超過了50%。這些數據說明,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結構還處于“散兵游勇”的局面,直接的后果就是散戶投資者盲目投資跟風、追漲殺跌,造成股價的大起大落和市場的不穩定。盡管通過出臺證券投資基金、保險基金和三類企業人市等一系列鼓勵機構投資者發展的政策,這種局面有所改善,但事實上這些機構投資者并沒有起到穩定股市的作用,原因就在于這些機構大戶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銀行信貸和拆借資金,其投資理念更傾向于短期投機,以致造成一些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缺乏人問津,股價紛紛下挫,反而加劇了整個證券市場的動蕩不定。
(2)上市公司的主體結構主要包括區域分布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這一結構的良性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證券市場的效率,而這三個方面目前都呈現出不均衡的現象。首先,區域分布結構不均衡。在經濟增長上,中國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增長不均衡格局。這種情況對上市公司的區域分布又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僅有的兩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分布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樣一方面造成了國內上市公司分布結構的嚴重失衡。其次,產業結構分布不均衡。表現在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和第三產業(金融、保險、教育等)的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較少,第二產業(鋼鐵、石油等)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較大。盡管近年來管理層加快了上市公司產業結構的調整,但總體而言,目前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仍然遠遠不能適應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的需要。
3.交易品種失衡在證券市場上我國企業債券規模很小,品種缺乏創新,并且大多都是國企和國家重點項目債券,從發行到上市的間隔期長,流通性差。此外,由于購買企業債的大部分投資者只能到期兌付后才能收回投資,并要承擔持有期間的所有風險,所以企業債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同時由于債券本身具有越靠近到期日價格波動越小的特點,企業債上市交易時間的大幅度縮短扼殺了市場的投機機會,所及降低了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最后由于我國規定企業債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利率的40%,這樣就大大抑制了投資者和發行者的積極性,導致國債與企業債的發行規模差距非常大。
4.我國證券市場層次結構失衡我國的證券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退市機制難以建立,主板市場上市公司退市難。由于我國目前僅有滬深兩個無差異性的主板市場,缺少二板市場與場外交易市場,缺乏不同層次市場間的遞進遞退機制。致使所有上市公司不分質地均在同一市場進行交易,現有主板市場上市公司退市機制遲遲不能推出。在這種機制下,上市公司實行“終身制”,缺乏進取的動力和競爭壓力,業績普遍欠佳,“殼”企業比比皆是,導致投機風盛行,眾多ST和PT股票脫離公司實際情況的大幅炒作,不利于投資者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嚴重影響到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二,影響到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二板市場發展還很不健全。所以,在目前情況下,我國證券市場上市門檻是很高的,在企業的上市標準上有明確和嚴格的要求,如在股本規模、經營年限、贏利水平、股東人數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在我國,一般高科技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企業經營規模偏小,營運時間較短,市場前景不穩定,銀行不敢為其貸款,而主板市場因為進入門檻過高也將它們拒之門外。使得現有滬深兩市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少,傳統行業偏多。高新技術企業由于其特有的成長性質,在資金的需求上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資金嚴重缺乏,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5.我國證券市場的工具結構失衡由于國家股、法人股占據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于是就出現了國有股不進入市場流通,國有股一股獨大等我國特有的現象,使國有股份比重非常大,占到總股本的50%以上,這種股權結構的直接弊端:一是導致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流通股股東的權益不同程度地受到非流通股股東的侵害;二是由于股票市場上存在約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這就使得整個股票市場的信息出現了失真。如股價就是失真的,它是一個不真實的價格,是一個只代表著三分之一資產的價格;三是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失衡還引起上市公司股權控制結構失衡。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控制結構中,占65%的國家股、法人股主體代表不到位,僅有約35%的流通股分散于眾多股東手中,對于股權分散的社會公眾股東而言,“搭便車”的現象就在所難免,由于監控成本由個人支付,而收益卻由全體股東分享,因此股東缺乏激勵機制,不愿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督。盡管在上市公司經營不善時股東可以“用腳投票”進行事后監督,但是也難以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產生巨大壓力;四是雖然A股、B股、H股能在市場上流通,但三種股票卻因流通市場的不同而彼此處于分割狀態。
二、提升中國證券市場金融生態平衡的策略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發展,上述失衡制約中國證券市場規范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與政策來調整和完善證券市場的金融生態平衡。
1.規范股票市場的發展(1)改變在市場投資主體結構上只重視培育證券投資基金的做法。積極推動保險公司和社?;鹑嫒胧校粌H能從根本上解決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增加市場的資金供給,而且還可以增加機構投資者數量,提高機構投資者的實力,使其真正起到穩定股市的作用。(2)積極發展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市場風險,加強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凝聚力。在這方面,可考慮引人股指期貨和股票期權。股指期貨是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金融創新產品,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也是證券機構和投資者不可缺少的避險工具,在金融競爭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它能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保持整個市場的相對穩定。股票期權是對上市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實行的一種認股權制度,它是增強上市公司凝聚力,激勵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責任意識的一種有效手段。
2.完善證券市場的監管體系中國證券監管體制應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重視行業自律,發揮市場參與者的自律作用,完善整個監管體系。證券交易所作為證券自律組織,應當充分發揮其一線監管的功能。證券業協會應加強對作為成員的證券公司的自律監管;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以及交易所的會員單位進行實時自律監管;證券公司對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再融資實行承擔內部核查的職責;證券服務機構對所服務的機構和項目承擔核查的職責;形成全國統一、多層次、證券主體積極參與的證券監管體系。
3.建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不僅是一個證券市場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按照企業證券上市交易門檻的高低、風險性的大小及證券流動性的強弱,中國證券市場可形成四個層次的發展框架,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現代場外交易市場和分散的柜臺市場。證券市場的各個不同層次對應不同企業,各有一個不同的篩選機制,使企業有可能遞進上市或遞退下市,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結構體系。
- 上一篇:國內證券市場理智投機
- 下一篇:職教與經濟發展的結合
精品范文
10證券投資實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