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政治信息的載體
時間:2022-10-08 02:58:45
導語:論古代政治信息的載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能夠發現政治信息的載體,首先便是政治制度,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譬如官制,春秋時期楚國有觀氏世掌占卜,鐘氏世掌樂官,晉國有籍氏世掌典籍,那時存在世官制,沈文倬曾謂:“爵可世襲,官是否隨之世爵?史書雖無明確記載,而西周鼎彝銘文中,授官時常有‘更乃祖(或考)司某事’,更讀為庚,訓‘續也’。據此而知,宗周存在過世官制度?!笔拦僦贫染统休d著大量的政治信息。公共權力的分配與血緣緊密相連,有何種血緣關系,就會獲得某種權力,它們是對應的。權力的分配也是割裂而封閉的,一旦權力被對應的家族世襲,格局就很難變更,各種權力成為綿延數百年的家族領地,外族不可能輕易滲透進來。從更廣的范圍看,世官制還體現著古代家國同構的特點。所有的制度,包括類似于世官制的官制在內,有其天生的因素去承載政治信息。它具有穩定性、共識性、顯現性,當需要對權力的自私性、隱蔽性、隨意性作出對抗的時候,制度是個很好的選擇,人類社會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在五、六千年前的陜西臨潼姜寨村的母系氏族,他們的遺址由5群大、中、小房屋組成,其分布格局反映出當時的女性權力和地位。其中,小型房屋是最多的,面積一般為10平方米左右,有基本的生活設置,可住2至5人;中型房屋為方形半地穴式,面積為20至40平方米,可供10余人居住;大型房屋面積為50至90平方米,總共有5座,里面沒有生活設施,應該是氏族成員議事或宗教活動的場所。中型房屋在遺址居住區的東、南、西、北都有分布,它們和周圍的小型房屋構成一個個單元,這樣的若干群中、小型房屋,又分布在5座大型房屋周圍。房屋的分布格局體現出氏族成員的親疏遠近,受到特定習俗的制約,在某個中心大型房屋居住的長者,其權力所及范圍估計限于住在該組房屋的氏族成員;小型房屋和中型房屋的成員,估計處于服從的地位。隨著中國政治的縱深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制度對權力的規范作用。春秋時期,無論革新派抑或保守派,都強調以禮治國?!蹲髠鳌份d:“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歸根結底,政治制度能夠成為權力的載體并非偶然的,它在權力的若干性質支配下,以人文的、非自然的形式把是權力運行的軌跡外化出來。當然,不是在所有場合的權力運行都是有跡可循的,很多歷史事件都表明這一點。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外巡途中,宦官趙高隱瞞皇帝病逝的消息,矯詔殺死了太子扶蘇和將軍蒙恬,扶持公子胡亥登基。趙高的所作所為有違常制,而整個的奪嫡過程處處皆有權力參與,此種情況下的政治信息又被承載于哪里呢?通觀胡亥奪嫡,存在權力的發出,如秦始皇命令趙高擬寫詔書,也存在權力的承受,如扶蘇奉旨自殺,由于假詔書的作用而受到影響的,還有秦帝國的皇位、丞相職位,原本應屬于扶蘇的、蒙恬的,所以奪嫡事件中權力的發出者、受用者都是其存在和運行的載體,離開了它們權力便無法被感知。在古代中國,類似的權力存在和運行,是具有普遍性的。舉凡發生的政治事件,王位繼承、祭祀、私法判決、冊封、戰爭、興建土木、任免官員等等,都隱藏著權力的支配。歷史事件之所以能成為政治信息的載體,在于如上分析所展示的那樣,事件的參與因素都與權力存在某種程度的聯系,權力的來源、傳遞、受用,需要借助事件因素的承載才能實現。與政治制度相比,它表現的權力運行屬于實際層面,也就是現實的情況,不像前者只是一種設想的狀態。世官世爵制度之下,各人皆有名分,不得逾越,這是對權力運行作出的理想規范,政治生活卻是另一番情形?!墩撜Z•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無視禮制規定,妄自尊大,孔子非常生氣,卻沒有辦法,三桓勢力太大,魯國君主已經無力控制,這種局面與周初設想的封建制和世官制的初衷相去甚遠了。
不同的歷史事件,所承載的政治信息量存在差異,可以對其作相對的比較。有些事件直接圍繞權力的運行展開,就像胡亥奪嫡之類,幾乎每個參與因素皆與權力緊密關聯,政治信息非常集中地呈現出來。在有些歷史事件里,情況恰恰相反?!段墨I通考》記曰:“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贏以稽市,物踴騰趨,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币挠浨貪h貨幣變更之事,秦、漢、錢、民諸因素與權力直接關聯,或發出命令,或者接受命令,市、物、米、馬等因素則非鑄錢令效力的直接承受者,如果不知道鑄錢令,單就市場的物價變化,很難確定它們是西漢政府更改貨幣政策的結果。因此,該事件所直接承載的政治信息密度小于胡亥奪嫡之類,非直接承載的政治信息占了些許的比重。在古代中國,與政府或王室相關的事件承載的政治信息密度較大。他們本身就是權力的中心所在,所為之事與權力運行直接相關也是自然的。譬如王位繼承、祭祀、私法判決、冊封、戰爭、興建土木、任免官員之事,皆無不與起自政府、王室。可能正因為如此,王室與政府之事往往備受關注。例如,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時局牽動國人之心,及《馬關條約》簽訂,舉國激奮?!渡陥蟆份d:“中日和約十一款,全權大臣電傳至京,舉國嘩然。內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疏爭。而聲勢最盛、言論最激者,則莫如各省公車聯名同上之一疏。是書系粵東康長素先生主稿,洋洋灑灑,萬八千字,皆力言目前戰守之方、他日自強之道。近聞美國公使已將書翻譯至美。前《新聞報》曾按日排登,然未得全豹,不及十分之一,凡遷都、練兵、變通新法諸說,皆缺如焉。”又如,元朝仁宗延祐二年重開科舉,士人獲聞便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參加科舉者頗多,有些士人年事已高,也抱著“重期將相公侯選,肯信倡優卜祝同”的信念,赴京考試。相反,政治信息密度小的歷史事件是不會被關注權力運行的人重視的。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陳述編撰初衷:“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彼P注的只是與國家相關的大事,生活細節不能入其視野,那里面沒有多少直接政治信息,不能達到“資治”的目的。作為政治信息載體的制度和事件,人們不會任憑它們消失,總會通過各種途徑予以保存。最普遍的情況是把它們文本化,即以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文本。中國古代有浩若煙海的典籍,記錄了大量的制度和事件。閻步克曾提出:“專制官僚政治在戰國秦漢呱呱墜地,文書和法規的運用成為帝國行政的日常事務,這不是一個突變而是其來有自。在此之前,典章圖籍的使用已有相當的規模,并為此后的飛躍提供了‘百尺竿頭’?!瓚饑詠淼墓倭耪危窃趪栏褚勒粘晌姆ǖ浜统浞诌\用文書檔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钡湔聢D籍是政治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閻氏的考察恰好也說明了政治信息傳遞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形成過程的作用。在清代乾隆年間,曾組織大批學者整理可見的文獻,匯編成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其中,史部收錄的文獻分為15個大類,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含有的政治信息密度最大。例如,宋人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國史、日歷為主,而參之以稗官、野史、家乘、案牘、奏議、百官題名,無不臚采異同,以待后來論定。故文雖繁而不病其冗,論雖歧而不病其雜,在宋人諸野史中,最足以資考證?!庇秩?,唐杜佑《通典》“博取五經、群史及漢、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類相從。凡歷代沿革,悉為記載,詳而不煩,簡而有要,元元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非徒資記問者可比?!薄端膸烊珪返氖凡课墨I遠非只有上面兩種富含政治信息,事實上,幾乎每種文獻都是這樣的。其他類型的文獻,經部、子部、集部包含的政治信息相對少一些,卻也不是沒有。例如,《尚書》收編的典謨詔令也有反映當時的政治情況的,《湯誓》是商湯伐紂之前發表演說,號召眾人全力投入戰斗,這段文字被保存在最古老的傳世文獻《尚書》里,夏商之際新舊權力核心的終極搏斗,商族對其他部族的控制,清楚地呈現出來。又如,《周禮》記周代官制,“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則治都鄙:……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以九職任萬民:……以九賦斂財賄:……以九式均節財用:……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以九兩系邦國之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置其輔。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陳其殷。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設其考,陳其殷,置其輔。凡治,以典待邦鞏之治,以則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以禮待賓儈其疚?!薄吨芏Y》所載的周代官制多般與此段文字類似,描述了各種官職的職掌和治理要領,它們都對政府公權的運行作出了規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作為信息載體,不僅只保存在文獻里。它像活化石一樣,留下昔日政治權力運行的軌跡,至今仍能看到其片斷蹤影。制度有別于歷史事件,不是轉瞬即逝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歷數百年時間而不消亡。封建制度自從西周施行,在整個古代中國便沒有真正廢除過;由宰相領銜的內閣制,自秦朝確立至清末,一直是核心的制度。就像前面所論述的,政治制度超越具體事件的層面,為公共權力的運行提供了穩定的框架,確保其不失范、不零散;某個朝代或政權崩潰了,接下來的朝代或政權選擇了原來的權力框架,于是制度又復活了,這就是它作為政治信息載體的強大生命力。也由于這個特點,政治制度所提供的信息較之歷史事件承載的信息而言,時效跨度大。黃宗羲曾言:“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篋者也。利不欲其遺其下,福必欲其斂于上。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興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比畷r,天下之權由各諸侯或方國共享;封建時代,天下之權由君主一人掌控,又不得不防止下屬濫用所分之權。黃氏所言的權力結構情況,跨越古代中國的數千年,都是有效的,因為制度架構在那里,政治人物的變化對權力的總體運行機制沒有多大影響。歷史事件所反映的政治信息,往往是很短暫的。漢高祖劉邦戰勝項羽之后,承認自己取得天下,蕭何居功至偉,不過取得天下之后,情形就有變化了。漢高祖十二年秋,親自帶兵攻打叛將黥布,經常派使者問蕭何朝廷之事。蕭何仍舊素日一樣,拊循勉力百姓,支援前線的高祖。有門客勸說蕭何:“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上心乃安?!笔捄温爮拈T客的建議,借錢購置田產,漢高祖方才心悅。這兩件事表明,漢高祖和蕭何之間同樣存在權力的矛盾,是西漢初年很重要的政治信息;不過,隨著劉、蕭二人的去世,該則信息的效力也就消弱了很多,根本無法與君主專制、相閣首輔制確定的政治框架所承載的信息相比。
本文作者:邊濤工作單位:湖北省黃石市電視臺
- 上一篇:淺談城邦政治制度的弊端
- 下一篇:坐標曲線圖在初中生物的運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