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與法治發展探究
時間:2022-11-01 10:25:04
導語:民主政治與法治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者通過梳理、分析我國民主政治建設與法治發展的進程,對我國民主政治與法治的關系、我國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和見解。
關鍵詞:民主政治;法治發展;社會主義
民主政治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早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自己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列寧曾明確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保?]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奮斗目標。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要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謀求經濟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實行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系統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就是民主政治。民主作為政治范疇,首先是一種國家制度,同時也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包括國體和政體,國體體現國家的性質,政體體現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中國國情,提出和論證了中國所要實行和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社會主義中國搭建了基本的政治制度框架[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出了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科學論斷,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的新道路。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基礎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推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發展的實踐進程。黨的十六大以后,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法治國家,這些思想觀點的落實,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主政治與法治建設,把人民當家做主作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把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建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礎上,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發展的新境界。
一、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我國民主政治的探索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對發展新型的民主政治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法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權利。1956年黨的八大及時提出了進一步擴大民主,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任務。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保?]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4]的觀點。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在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過程中,主要有兩個問題局限著的探索,產生了失誤。一個就是他始終沒有明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他的探索始終貫穿著革命思維和斗爭思維[5]。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的產生,使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經歷嚴重挫折,留下深刻教訓。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總體來說,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在探索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樣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方面是成功的,已經被實踐證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顯著特征,為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專政。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做主,這一時期,實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的民主實現形式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我國的國家性質相適應,直接體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它能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在全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國家各種制度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內容。我國的多黨合作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派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團結合作。各派是與共同致力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在野黨。多黨合作制度的實質是團結合作,而不是多黨競爭。政治協商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一種民主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所謂民族區域自治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事務的權利。(二)改革開放后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及啟示。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在積極穩妥的政治體制改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民主政治,人民民主內容不斷擴大、形式不斷豐富、實踐不斷深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但得到進一步健全,而且隨著民主政治的豐富和發展,黨又創建了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黨的十七大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提升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與前面的三大政治制度一起作為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實現形式[6]。鄧小平用改革和發展的思維,積極探索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相對滯后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道路,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深刻而精辟地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強調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成功地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結合,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促進了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保持了國家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和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7月19日下午,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這表明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以來,已經召開了37次會議,每次會議都會審議通過一些改革意見或改革方案,這些意見或方案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各方面都做了頂層設計,對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為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不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制度層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而且,在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方面讓人民感受到了更廣泛、更豐富、更實在的民主政治權利,提高了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主人翁體驗感。
二、我國法治發展的進程
(一)我國法治發展的歷程。新中國成立之后面臨兩大任務:一是鞏固人民政權,二是廢除國民黨政權的法律制度并建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7]。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制,黨帶領人民進行了不懈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條例,比如《婚姻法》、《選舉法》、《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等,尤其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憲法及組織法,為我國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了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新任務。黨領導人民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從1957起,“左”的錯誤思想滋長,黨的八大確定的正確路線沒有得到落實,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我國法制建設逐步陷入停滯狀態,并在“”中遭到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反復強調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要靠法治,他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保?]開始下大氣力全面扭轉法治意識淡薄的社會現象。黨的十五大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高度,第一次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我國民主政治和法治發展的里程碑[9]。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凸顯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當家做主這一基本方略。黨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任務。2014年是我國法治建設史上非常有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第一次用全會的形式研究法治建設;這一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這一年,提出了“四個全面”的重要戰略思想,全面依法治國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更上一層樓。(二)我國法治發展的成就。新中國成立68年以來,我國法治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三位一體”的法治建設“中國模式”。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一起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法治發展模式,充分體現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國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直接理論依據,是引領和指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權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國家法治軟實力、硬實力和巧實力的重要學理支撐[10]。(三)我國法治發展的特點縱觀新中國建立以來法治發展的歷程,可以把我國法治發展的特點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是階級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這一特性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所決定的。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法治應當體現黨的主張,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同時,法治也應當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維護人民的共同利益,并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黨的領導與人民的利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第二,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是科學性和先進性的統一。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二是善于繼承我國傳統法治思想精華和借鑒外國法治的成功經驗;三是堅持法治體制機制適應時展而不斷改革與創新,確保法治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茖W性和先進性的有機統一,構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第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茖W的法治理論是建設法治中國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將普遍性的法治原理與中國具體的法治實踐緊密結合的成果,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理論基礎、科學內涵和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頂層設計與廣大人民的廣泛參與高度結合在一起,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要淵源。
三、我國民主政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和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在性質、作用和目標上是一致的,二者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本質上又相互區別相互制約。正確認識民主政治與法治的關系,有助于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法治。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溫澤彬在《論民主與法治的關系》一文中說:缺乏民主的法治,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11]民主政治為法治奠定基礎,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就能從法制上保證民主政治得以鞏固和發展,從而使憲法和法律得到實施,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人權得到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2]。因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和深化。建設法治中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障。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睖貪杀蛘J為:“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并借助民主來完善法治。”[13]因此,要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須建立適合人民政權性質的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使之具有制度上、法律上的權威,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得到進一步深化。
四、我國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1.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了一個比較健全的體系,這些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相信對民營企事業單位職工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的人權會有更加完善的、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相適應的民主政治制度。2.民主政治的規范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是一個過程,這些政治制度還需要人在實踐中實施,為了保證政治制度運行時不走樣、不變味,就要有相應的標準,也就是讓民主政治制度在動態運行時有秩序,這就是民主政治的規范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對民主政治的內容做出了規定,而民主政治的規范化則是這些規定有序運行的重要條件。3.民主政治的程序化。程序是指為進行某項活動或過程所規定的順序、方式和步驟,民主政治的實現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實現民主政治,才能防止主觀任性和非理性。民主政治的實體的正義,與程序的正義密切相關。黨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讓權力按照程序運行,因此,民主政治的程序化其實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途徑。4.民主政治的擴大化。黨的十八大把“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之一,表明了我們黨堅定不移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信心和決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民主政治的內容和形式都將得到不斷豐富,我們可以而且一定能夠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二)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趨勢。1.黨的執政地位將更加具有法律保障。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14]。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作了明文規定的。的重要講話闡明了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指明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趨勢,就是法治中國的建設將使黨的執政地位更加具有法律保障。2.人民主體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眻猿秩嗣裰黧w地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15]。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憲法規定的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將得到強有力的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充分體現出來。3.法治思維將得到普遍尊崇。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16]。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不斷推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治基本要求必將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主義法治目標必將得到實現[17],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維將得到普遍尊崇,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將進一步得到全社會的普遍崇尚,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局面將在全國形成。
作者:鐘凌云 單位: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晉察冀邊區民主政治探索
- 下一篇:航標事業思想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