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估探析

時間:2022-12-04 09:50:48

導語: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估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估探析

【摘要】監測評估作為一種新的評估方法,為各類教育評估提供數據基礎,其基本內涵是數據驅動的、支持持續改進和多元判斷。醫學院校建立監測評估既是外部質量評估的需要,也是學校加強內部質量監控、提高自我評估的科學性及深入醫學教育研究與改革的必然趨勢,醫學院校建立有效的監測評估體系,實現路徑主要從組織模式、數據采集與分析、機制保障三方面來保證。

【關鍵詞】監測評估;高等醫學院校;教學質量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等教育的發展轉型,大數據技術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學校自我評估、院校評估、專業認證與評估、國際評估、教學基本狀態常態監測為主的“五位一體”中國特色評估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中,其中,以大數據驅動的監測評估在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家層面、省級層面的各類評估及專業認證均將基本狀態數據作為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各高校則將基本狀態數據用于本科教學年度質量報告撰寫,也依據年度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報告進行自我檢查與反思,從而發現影響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問題,以便及時改進。高等醫學院校自我評估作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須適應國家質量評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建立起適合醫學院校發展的、符合醫學教育特殊規律的內部教學質量監測平臺與數據分析系統,充分加強對日常教育教學的監測,從零散、孤立、片面的數據采集與評估模式轉變為系統、關聯、全面的教育教學過程數據采集與分析,一方面加強了日常教學質量監控的全面性、及時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為學校進行辦學質量評估、院校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及學生學業評估等提供翔實、豐富、有效、準確、可定量分析的基礎數據。

2監測評估的基本內涵

監測評估是高等教育評價研究的前沿課題,是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評估發展的必要手段。所謂“監測評估”,是一種數據驅動的、支持持續改進和多元判斷的評估新類型[1],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強調數據的基礎作用,減少依賴專家經驗的傳統做法,以追求持續改進為根本目標,為多元利益方進行價值判斷和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是當代教育評估的有效手段之一。監測評估對高等教育教學相關的諸多狀態信息進行持續收集、動態跟蹤、客觀描述、及時反饋、深入挖掘、系統分析,以便直觀呈現高等教育運行狀態或發展趨勢的過程[2]。監測評估的典型特征有3個:一是常態化,通過實時采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信息來直觀呈現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狀態;二是系統性,整合校內外各部門數據庫,對接相關的人事、教務、學籍等管理系統,甚至校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數據采集平臺,充分發揮所有校內外利益方的積極作用,便于學??焖佟⒈憬莸墨@取所需要的教學相關信息;三是多元性,體現在監測對象多元化和監測主體的多元化,監測評估的對象是學校整個系統,采集的信息包括人、財、物3個資源及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基本信息,涉及校內外各相關單位,監測范圍擴大,采集信息更廣泛。同時,作為監測主體的各利益方均可參與到評估中,并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進行管理與決策、反饋和改進。

3高等醫學院校建立監測評估模式的必要性

國家將教學質量常態監測作為高等教育評估的重要手段之一,醫學院校也須建立校內質量監測數據庫,既滿足國家對高等學校數據采集的需求,又滿足學校自我評估、質量監控及醫學教育研究的需要。3.1外部教育質量評估的明確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到“監測評估”,明確提出要“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監測評估報告”;2011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明確將“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專門提出,并要求“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反映教學狀態的基本數據,建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2014年出臺的《深化教育督導改革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強調評估監測是三位一體教育督導體系之一。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醫學院校應充分重視質量監測評估的重要作用,及時根據醫學教育的特殊規律及學校發展實際建立校內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監測平臺,充分對接國家高等教育數據采集平臺和要求,對數據庫數據及時更新,分析教學基本狀況,準確有效采集相關信息,為我國高等教育提供基礎數據支持。3.2內部教學質量監控的必然走向。傳統的校內教學質量監控主要依據教學管理和部分有限的質量監控手段來進行,如教學督導、教學檢查、評教評學等,數據收集費時、費力,采集的信息多數為抽樣采集和直接觀察為主,獲取的信息不完整、時效性不強,許多數據孤立地存在于校內校外各單位,能夠表現教學過程的數據更是難以全面采集,質量監控閉合循環無法有效形成,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價的有效性。醫學院校大量教學基地是臨床教學的主陣地,對這些基地的教學質量監控學校往往難以有效地進行,尤其是醫學教育同質化的要求必定需要醫學院校加強對教學基地的教學質量監控。以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質量監測平臺可以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對監控的主體來說,不僅校內利益方可通過便捷的信息技術手段參與到質量監控與評價中,而且既是臨床教學主陣地也是用人單位的教學基地也完全可以參與到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中。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以通過平臺系統進行自動分析與處理,既可以滿足校、院、教研室等不同層級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需要,也可滿足校內外不同利益方的數據采集需求與分析。3.3醫學院校自我評估的科學依據。目前醫學院校內部的院校評估、專業評估、課程評估等自我評估多數依靠的是傳統的撰寫報告的形式,報告中所引用的數據來源不同、采集方式不同,信息不準確現象時有發生,對于許多教學問題在客觀定性描述時,往往缺乏定量的數據分析,縱向的對比評估與研究更無法深入。質量監測平臺通過不同類型、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數據采集,既能為院系做學生學業評價、課程評估、專業評估等提供有力的證據,也可以為學校對各專業的辦學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全面的診斷與分析,提供可視化的、個性化的評估分析報告,還可以對校外教學基地、畢業生質量等進行有效的評估。3.4醫學教育研究改革的數據基礎。醫學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創新是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醫學教育研究的功能從研究到提供服務、評價等,發揮著多元作用。研究課題首先是幫助教師發現本門課程,本專業的問題,立題研究,解決問題[4]。但目前醫學院校教育教學研究存在課題關聯性不強、涉及面狹窄、縱向的對比研究相對較少,導致發表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小、有效性不強,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詳實、全面的數據支撐。學校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在進行教育研究時往往需要自行搜集相關的數據或自行設計量表進行采集,收集到的信息量小、不夠全面,而統一系統的數據采集與分享平臺既可以將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橫向狀態清晰的呈現出來,更能有效地保存歷年采集的各類數據,為學校進行縱向比較研究或各種進展發展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從而保證研究與改革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高等醫學院校建立監測評估新模式的實現路徑探討

高等醫學院校建立監測評估新模式無論是外部教育評價的要求還是內部質量保障的需要都是必然趨勢,其實現路徑主要通過監測評估的組織模式、數據采集與分析及各種保障機制才能有效實現。4.1組織模式。高校旨在促進自身改進提升的自我驅動型監測評估活動逐漸進入大學辦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和多層面[3]。高等醫學院校監測評估的統一組織機構仍然是各學校建立的評估中心或數據中心,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校內各職能部門、院系,甚至校外教學基地的數據管理系統,連通信息孤島,形成互通互聯、開放共享的采集平臺。作為校內利益方的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和作為校外利益方的畢業生、用人單位等均是評價主體,對教育教學全過程甚至畢業后教育均進行實時監測,廣泛收集數據,定時或不定時根據不同利益方或不同工作需要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斷和預警等,幫助醫學院校及時準確地把握教育教學基本狀態,不斷持續改進,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4.2數據采集與分析。高等醫學院校依據監測評估的具體目標,制定出相應的實施方案,學校評估中心或數據中心根據需要分類確定采集內容,制訂指標體系,建立統一的數據元和數據集,有關的核心數據主要采用”誰主管,誰負責“的采集辦法,尤其是涉及學生、教師、課程、教學基地等有關教育教學質量的基本信息要做到及時更新。我校在2016年建設了“教學質量中心”數據采集與分析平臺,涉及到學生、教師、課程等基本信息均由相關管理部門統一采集,數據匯總后由教學質量評估中心統一進行分析與處理,最后根據處理結果撰寫數據分析報告,及時向相關部門和學校反饋,為教學質量監控、評估、預警等提供有力的依據,但是目前通過教師和學生進行實時動態采集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信息,如學生學習效果,進入臨床見習、實習階段的教學質量信息等學校還未能實現全面有效地采集,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處理及可視化等技術和手段還需不斷改進。4.3機制保障。監測評估作為一種新的評估模式,要想有效落實,必須有一系列的具體實施機制做保障。數據采集是監測評估的基礎,醫學院校要建立校內數據采集相關制度,協調好校外教學基地、用人單位等,保證數據來源的全面性、可靠性。建立數據開放共享與風險防范機制,分層分類設置權限與管理,既能避免信息孤島現象的存在,減少資源重復投入,工作重復進行,也可以加大各評估主體對信息的使用率,同時建立信息共享帶來的安全與風險防范機制非常必要。結合信息公開要求,定時進行各種專項數據分析報告的公開,以滿足所有利益方的多樣化需要。評估預警機制的建立是保障學校及時處理問題,不斷反思,持續改進的重要保證,要盡快建立數據預警模型,針對關鍵狀態要素選定一組變量,建立預警標準,發現超出警戒范圍的情況應及時反饋[1],以便學校及時進行處理與改進。高等教育質量是永恒的話題,是醫學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作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評估與監測的相互促進與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和約束效應[5]。監測評估作為教育評估領域的新生事物,將是各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估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國家醫學教育標準的出臺,醫學院校必須依據國家標準制訂和完善相應的校內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將各類標準作為學校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分級分類進行監測評估,真正形成促進高等醫學院校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的良性閉合式動態監測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馬靜嫻.高等學校專業質量監測評估:思路、方法和實踐——構建廣東省高校本科專業評估模式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9(1):22-27.

[2]肖紅纓,喬偉峰,王戰軍.高等教育監測評估的哲學審視[J].中國高教研究,2015(2):38-41,45.

[3]王戰軍.高等教育監測評估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0.

[4]孫寶志.實用醫學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19.

[5]楊秀芹,左佩瑩,李婷.美國高等教育監測評估:特征及導向[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1):81-86.

作者:劉麗芳 騫憲忠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教務處教學質量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