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供應鏈質量管理完善策略
時間:2022-04-17 05:01:44
導語:國外供應鏈質量管理完善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已有實證研究表明,質量管理的有效運用對供應鏈整體績效及單一企業績效具有顯著影響(Robinson和Malhotra,2005;Flynn,2005)。因此,如何在供應鏈情境下實施質量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與提升績效的關鍵。本文基于文獻的系統梳理,從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供應商質量管理、供應鏈設計與優化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指出未來值得關注的幾個方向,以期有利于國內學者了解和掌握國外供應鏈質量管理相關領域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二、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內涵
供應鏈質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理念、思想及方法在供應鏈情境下的拓展與延伸?;谖墨I回顧不難發現,SCQM的整合研究并不多見,對其概念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綜合已有研究(Robinson和Malhotra,2005;Foster,2008;Kuei等,2008),SCQM是指通過供應鏈渠道成員之間的協調與整合,以實現顧客滿意并提升供應鏈整體績效,以及單一企業績效的過程?;诹鞒痰囊暯牵琒CQM主要包括供應商質量管理、企業內部質量管理,以及顧客質量管理3個層面。它不僅關注過程技術與方法,而且強調渠道價值的創造(為中間及最終顧客創造價值),這從其發展演化過程,以及不同階段關注點的變化亦可看出,見圖1?;趯τ诠溬|量管理內涵的不同認識,眾多學者開始對SCQM的研究主題及構成維度進行探討。例如,Robinson和Malhotra(2005)基于文獻分析提出,交流與合作活動、過程整合與管理、管理與領導、戰略以及最佳實踐是其4個研究主題;之后,諸多學者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拓展與完善,見表1、圖2。Kuei等(2008&2011)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個維度,即供應鏈能力(產品質量、交付可靠性、供應商-購買商信任、運作效率、交付價值與客戶創新)、關鍵成功因素(顧客關注、信息系統質量、供應商關系、外部關注的過程整合、供應鏈質量領導)、戰略組成(質量管理文化、技術管理、供應商參與、供應鏈結構設計、戰略規劃),以及供應鏈質量實踐、活動、計劃(供應商-購買商質量會議、質量數據與報告、供應鏈質量辦公室、供應鏈優化、政策部署)??傊?,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的界定與維度的劃分為后續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1。
三、供應商質量管理
目前,供應商質量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一)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Curkovic和Handfield(1996)較早分析了ISO9000和波多里奇獎標準在供應商質量評價中的應用,通過對北美314個企業調查數據的對比驗證,認為波多里奇獎標準提供了一個實施供應商質量評價較為全面的框架,ISO9000標準難以測量質量管理的一些關鍵領域,如戰略規劃、員工參與、質量結果和顧客滿意?;诖?,后續研究逐步提出了供應商選擇與評價的相關標準與參考指標。比如,Chin等(2006)開發了基于web的供應商管理與評價系統,提出管理供應商質量的評價準則(戰略聯盟、供應商發展、供應商監控)和關鍵因素(購買商-供應商合作關系、技術和信息分享;外包戰略、潛在供應商評價、供應商激勵;供應商績效測量、供應商績效提升)。Lo和Yeung(2006)提出供應商質量管理的3個維度、10個關鍵因素,即:供應商選擇(質量文化、質量系統)、供應商發展(直接參與、信譽、采購實踐、購買商-供應商互動)與供應商整合(戰略方向、購買商-供應商關系、運作、聯盟)。(二)供應商行為對質量與績效的影響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必須提高供應的可靠性和質量,由此導致外包及與關鍵供應商戰略聯盟的形成。Kannan和Tan(2004)發現供應鏈聯盟者和未聯盟者在對待供應商和質量管理的態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對企業績效的關鍵維度具有直接和顯著的影響。Lai等(2005)認為,穩定的關系與供應商質量承諾正向關聯,當供應商對購買企業的供應確定性感知較強時,這種聯系較強,資產專有性和交易頻率對此沒有影響。Prahinski和Fan(2007)則從供應商角度探究了交流質量的作用及其對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評價內容和頻率會影響交流質量和供應商承諾,供應商承諾對交流質量和供應商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中介作用。總體來看,目前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相對比較零散,供應商行為對質量與績效的關系路徑與影響機理尚不清晰。
四、供應鏈設計與優化
高效的供應鏈設計是供應鏈管理成功應用的前提,而產品、服務及過程質量對供應鏈的長期成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如何在保證以致提升質量的前提下,進行供應鏈的設計與優化,已經成為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最近十年來,這一分支的發展更加迅速。例如,Lee和Whang(2005)將TQM應用于供應鏈管理和運營設計,從而以低成本實現較高的供應鏈安全;Rong等(2006)通過模擬食品質量退化,提出將混合整數線性規劃模型應用于食品供應鏈生產和分配計劃的制定;Batson和McGough(2007)借鑒質量工程學思想,構建供應鏈質量模型用于質量預測與質量改進;Vorst等(2009)基于食品質量、可持續性和物流不確定性的考慮,提出食品供應鏈重新設計的仿真模型;Das和Sengupta(2010)提出基于質量約束的供應鏈設計模型;Franca等(2010)基于質量風險和利潤最大化雙重考慮,引入了多目標隨機供應鏈模型,對供應鏈質量、利潤和顧客滿意進行綜合評價和優化;Hung(2011)結合作業成本法和經濟激勵方案,運用0-1目標規劃模型提出全球供應鏈質量管理最優激勵體系;Xie等(2011)運用博弈論思想,分析競爭性供應鏈結構設計和質量改進策略的選擇機制;Dai等(2012)基于產品質量和保修范圍的雙重約束,提出運用單周期模型在集中、分散兩種情境下對供應鏈進行優化;Wang和Li(2012)提出將動態產品質量(食品貨架期)定價模型應用于易腐食品供應鏈的設計,以減少食品損壞和最大化零售商利潤??傮w來看,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供應鏈初始設計,以及后期優化與改進兩個階段,側重于質量管理理念與相關模型的應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方向研究出現兩個重要特征: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質量管理理念與數學、經濟學、運籌學模型的融合,以拓展研究思路與研究視角;其次,引入時間維度,開始關注供應鏈全生命周期內的設計與優化問題。
五、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針對現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來的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還有很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
(一)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概念框架。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與外延的清晰界定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的基礎。現有研究對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內涵及其維度構成尚未達成共識。諸多學者大多都是根據各自需要,借鑒甚至是照搬傳統質量管理要素,然而在供應鏈情境下的適用性值得商榷,因此,未來的研究迫切需要構建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概念框架。
(二)供應商質量管理的影響路徑?,F有研究過于關注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供應商質量管理與績效的關系路徑尚不夠清晰。因此,未來的研究應嘗試構建供應商質量管理影響供應鏈,以及企業績效的整合路徑框架。同時,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情境因素的作用,如環境、組織文化、企業特征,以及國別差異等等,以深入剖析供應商質量管理對績效的影響機理。
(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與拓展。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個案研究三種。其中,供應鏈質量管理內涵、研究主題及其維度的界定,以定性研究為主;供應鏈設計與優化主要側重于定量模型的應用;個案研究則較多關注汽車制造、紡織服裝、醫藥、旅游、農產品,以及食品等領域。盡管如此,現有調查與實證研究尚存在諸多需要改進與完善之處。首先,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基于數據可獲取和研究方便的考慮,大多采用方便抽樣,加之樣本規模、地域范圍較小、單被試、低回收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回收數據的代表性及有效性值得懷疑,未來的研究應該注意盡量避免或者盡可能控制這些問題。其次,現有文獻大多以橫截面數據分析為主,然而為了驗證研究構念及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有必要進行縱向數據研究,更嚴謹的話可以考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實驗設計。最后,已有案例研究以單案例分析居多,主要目的是搜集第一手數據與資料,以界定相關構念并厘清相互關系,為理論模型的構建與實證研究的開展奠定基礎。比如,Vanichchinchai和Igel(2011)通過對泰國汽車產業第一層級大型供應商實施定性案例研究,深入了解供應鏈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假設并進行實證檢驗。Soltani等(2011)基于兩個立足亞洲、具有世界范圍供應商和分銷中心的大型運動品牌和休閑體育服裝、鞋類制造商的定性研究,對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實踐的動態性及其對最終顧客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指出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實踐必須從傳統的公司驅動、關注產品的形態,轉向一個更具有協作型的企業關系模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高水平的合作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未來可以嘗試多重案例交叉對比研究,以提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作者:郁玉兵1熊偉1曹言紅2工作單位:1.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安慶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學報PDCA的質量管理實施
- 下一篇:春季農業送科技下鄉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