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論文3篇
時間:2022-05-04 08:06:19
導語: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管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起來,農產品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工作,以保證農產品不會存在質量問題,維護消費者的健康,對于農漁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本文針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的問題及對策展開研究。中國的農業經濟管理中,農產品質量管理是重要的內容。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工作。面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從農村的發展實際出發,考慮到消費者的利益,采取有效的對策解決這些問題。下面以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的問題
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職能沒有落實到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雖然啟動了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工作,但是,檢測監督管理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問題,沒有真正落實到位,這就導致了農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質量檢測監督管理所發揮的作用不僅是對農產品進行監督控制,還要對農產品的生長環境進行監督控制。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就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如果農產品被污染,就會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意識不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意識不強,體現在農產品的加工和生產中沒有對質量問題予以高度重視,沒有按照有關標準進行。特別是一些種植戶對于農產品質量檢測沒有認識到位,也不存在質量觀念,在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和加工中,就會導致農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另外,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人員的數量少,導致管理工作無法順利展開,而且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的質量也不高,很難達到規定的要求。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體系需要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體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體系,而是需要不斷完善的動態體系。在農產品對進行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管理質量問題的存在。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體系所發揮的作用就是控制作用,使管理工作按照體系完成。同時,由于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工作會隨著農業的發展不斷地變化,管理體系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切實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對于管理體系的完善尚存在一定的難度。
解決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的農業經濟大幅度發展,雖然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工作不斷地強化,但是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于上面所提出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創新構建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標準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近年來的農業發展速度很快,監督管理體系也要做出調整和完善。這就需要相關的管理人員對于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樹立與時俱進的管理意識,能夠保證正常工作的同時,還可以在管理工作中不斷地創新,以確保管理工作到位。另外,將二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體系構建起來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所有的監督管理人員的各項工作做到實時監督,發現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要予以制止。有關管理部門還要對農產品質量管理的相關內容和形式作出調整,以使得農產品種植戶的利益以及農產品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保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技術扶持工作要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技術扶持工作要加強,完善種植培訓工作。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推進,種植戶需要學習的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種植,還包括農產品的加工、生產,以及存儲、運輸等,這些內容都要有所了解,才能認識到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要做好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要做好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就是要強化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培訓工作中,除了專業技術培訓之外,還要進行職業素質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同時做好考核工作,使得管理人員能勝任本職工作。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中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管理不到位,就是由于部分人員對于本職工作的內容沒有明確的界定。在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中,還要發揮宣傳教育的作用,讓其掌握農業生產的內容和安全技術的內容。除了管理人員接受培訓職位外,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也要接受培訓,提高監督管理意識,保證農產品質量。
農產品的質量關乎到人們的健康生命。要保證食品健康,就要不斷地完善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規定展開工作,把好農產品的質量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作者:翟忠祿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豐樂鎮人民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中心
第二篇
1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工作現狀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如染色蔬菜、僵尸肉等事件都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食品安全問題儼然成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基本問題。人們不僅僅追求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健全的檢測及管理體系。當前,全國農產品檢測機構的數量已遠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特別是農產品安全類的檢測機構的數量更是不符合安全監管的需求,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小、能力弱,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在我國各地分布不均勻,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多的問題。目前,我國在各項標準制度上同發達國家檢測標準有很大差距,我國仍沒有建立健全的檢驗檢測體系,所以加大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十分必要。2.2檢測儀器設備老舊。目前,我國許多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都出現老舊現象,在實際的檢測中老舊的儀器設備極易發生故障,使檢測效率下降,檢測結果不準確[1]。因此,急需對這些儀器設備進行更新換代才可以滿足現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需要。另外,一些儀器設備的工作效率較低以及專業化程度較低,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的提升。以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檢測為例,一臺傳統的高效液相色譜儀檢測蔬菜中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需要耗時30min左右,而一臺高精密度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能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分析幾十種不同種類的農藥殘留量,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效率[2],因此,新型高精密的儀器設備已經適應了時展的需求,我國的農產品安全檢測機構只有配置高精的儀器設備才能適應我國農產品檢測的發展需求。2.3檢測人員技術能力缺失。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由專業人員依據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進行的一項工作,檢測人員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我國專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人員大多停留在基本理論知識層面,缺乏深入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缺乏專業、正規、有效的技術培訓。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識還有待深化。我國現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各檢驗檢測機構缺乏大量經驗豐富、專業技術精湛的人員來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需求,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能力仍有待提升[3]。
3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發展趨勢
3.1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管理體系。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平穩有效地開展,應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管理體系,實行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機結合的質量安全全程監控制度,堅持“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的基本原則。針對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方面存在的問題,應合理增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數量,擴大已有檢測機構規模,提高檢測機構能力以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社會實際需求。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是提升我國檢驗檢測水平的根本保障,政府應代表國家完善法律規章制度,用法律法規明確檢測機構的法律地位和檢測職能,確定檢測機構的責任和分工,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有法可依,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3.2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1)制訂合理的人才招聘計劃,引入高端技術人員,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能夠高效開展,各項工作得到及時的貫徹落實,保證其能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各項需求[4]。2)制訂切實可行的專業培訓計劃,對檢測人員進行多角度、多內容、多方位的技能培訓,更新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提高技術水平,以滿足當前快速發展的檢測技術需求。3)檢測人員在檢測內容方面應注重與時俱進,提高檢測機構的專業技術能力,如農產品農藥殘留含量檢測、農產品獸藥殘留量檢測、農產品重金屬含量檢測、農產品添加劑含量檢測,保證檢測機構能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各項需求。4)加強與其他檢測機構的溝通交流,學習其好的技術和管理,提高技術人員素質,激發技術人員自我學習的熱情。3.3加大資金投入更新儀器設備。有力的資金保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檢測機構的經費不足,設備的更新和維護得不到有力保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更新得不到有效落實[5]。因此,為了保證檢測工作質量,應大大增加經費投入,改善檢測工作條件,結合檢測工作需求引入大型精密儀器,如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質譜聯用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以及其他小型儀器。只有加大對儀器設備的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其重要價值,才能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4結語
伴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管理體系還不完善,技術還不成熟,人員還很短缺,為保證我國公民的食品質量安全,要注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要研發先進的檢測技術,確立相應的檢測標準來適應新時展的潮流。筆者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現狀與發展進行了研究,對檢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的合理化建議,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顧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6):31-32.
[2]韓鳳.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現狀與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4(5):221.
[3]趙國輝.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現狀和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15(3):41-42.
[4]任紅彥.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現狀及優化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4(15):81.
[5]劉歡,馬兵,宋懌,等.完善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漁業經濟,2010(5):74-78.
作者:馮巖 祝金 單位:哈爾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第三篇
[摘要]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形勢依然嚴峻,隱患依然存在,公眾消費信心依然不高。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深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經濟學分析;治理對策
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鮮活農產品占到了食品的70%,農產品既是人們直接的食物來源,也是深加工食品的初級原料。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到人們每天能否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這是人們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每個人最關切的利害所在。從2003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屢屢出現引起公眾重大恐慌的安全事件,如鎘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及三聚氰胺事件,引發各界人士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視度日益增高,監管制度、法律和措施也一直在調整優化。目前,由農業部公布的檢測數據來看,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上是好的,2009年~2013年蔬菜、水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分別維持在96%,95%,99%和94%以上。但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很嚴峻,重大安全事件趨勢呈現波動狀態,隱患依然存在,公眾的信心依然不高。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其治理,深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認識,提出有效治理的對策。
1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經濟學成因
1.1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不對稱性。阿克洛夫用二手車市場揭示了市場交易信息不對稱會使得市場不斷萎縮,“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導致“檸檬市場”的形成。為簡化分析其原理,假設在市場中某一商品的優質品價格是p1,劣質品的價格是p2,優質品和劣質品的數量相同,由于信息不對稱性,賣者比買者更了解該商品的品質,買者不能夠在購買前直接判斷該商品的品質,但卻能夠知道市場中該商品的平均品質,則買者在購買該商品時,將會按市場中該商品的平均價格支付即(p1+p2)/2。如此將導致市場中優質商品賣家減少,商品平均質量將趨于下降,買者只愿意支付更低價格,市場規模將不斷縮小。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獲取難易程度,尼爾遜(Nelson1970)將農產品區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任品三種類型,搜尋品是在消費前即可知道其屬性,經驗品是購買消費體驗后才能知道其屬性,而信任品是即便購買消費完后,依然無法知道其屬性。例如蘋果,其色澤和外形是搜尋品特征,口感則是經驗品特征,而其是否含農藥、重金屬則是信任品特征。農產品質量安全通常是由重金屬、非法添加物、農藥殘留、抗生素殘留等原因所造成,這些因素很難由人通過感官來判別,往往需要專業知識、專業機器檢測才可以檢測出來,因此,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具有信任品特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品特征導致農產品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其質量安全存在著突出的信息不對稱性,農業產業鏈上游環節通常相對下游環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優勢方,下游環節是信息劣勢方,而農業產業鏈終端的消費者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最劣勢方。相對劣質不安全農產品,在目前現實的條件下生產加工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成本會更高或付出更多一些,具有信息優勢的上游環節為了降低成本,攫取更多的利潤,將有提供不安全劣質農產品的機會主義行為,導致農產品從生產到終端消費環節都存在著較強的“檸檬市場”特征。1.2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經濟行為主體活動產生的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不相同。正外部性是其行為對社會產生有益的作用,但是這部分貢獻并沒有被算在它的收益里邊;負外部性是指其行為造成對社會的損失,但是這部分成本由社會承擔而沒有算入它的成本中,兩者都會使市場無效率。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不對稱性,在農產品供給者之間,優質廠商會給偽劣廠商帶來正的外部性,而劣質廠商會給優質廠商帶來負的外部性。劣質廠商在提供偽劣農產品時,一些消費者吃過后可能會產生病痛,由此將會使得消費者不僅對該劣質廠商不信任,同時會降低消費者對該類農產品的安全預期,導致消費者減少對該類農產品的消費量或降低支付價格,從而損害優質廠商的利益,劣質廠商對優質廠商產生負外部性;優質廠商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時,會增大消費者安全預期,增加消費信心,使得消費者增加對該類農產品的消費量或提高支付價格,由于農產品的信任品特點,從而會使得一些劣質廠商也得利。由于農產品是人們日常飲食的主要來源,涉及人們的健康問題,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負外部性所造成的影響常常十分巨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被查處或曝光后,常常會引發消費者恐慌,有時會對一個農產品行業或地區造成很大的打擊。這些年不斷曝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使得我國消費者消費信心遭到很大的破壞,對相關農業行業也造成巨大的破壞,致使目前農產品市場上負外部性特征較為顯著。1.3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品屬性。市場機制通常只能夠對私人物品起作用,私人物品具備兩個特點,一是競爭性:如果某人已消費了某商品,則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費該商品了;二是排他性:只有對商品支付價格的人才能消費該商品。不同時具備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即被稱為公共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的提高,對于所有消費者都有益處,多一個消費者享受高水平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不會減少其他人的受益,即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具備競爭性特點;同時,一個消費者即便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支付任何費用,他也能從整體質量安全環境的改善中享受這種益處,即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具備排他性的特點。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種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給通常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安排和提供,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對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干預。
2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治理對策
由以上分析可得,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經濟學原因是由于其具有信息不對稱性、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屬性的特征,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供給存在著市場失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對策,降低農產品交易中質量安全的信息不對稱性,減少其外部性。2.1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在推進深化農產品產地和產品認證(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品一標認證)及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基礎上,結合不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情況,逐步實現對全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給只有具備權威部門認證和經過檢測質量安全的農產品發放合格證,并準予產地準出和入市經營,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外部性,降低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識別和獲取成本,降低農產品市場的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性。2.2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是以產地認定、主體管理、產品認證、質量檢驗、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等相關制度的實施,以農產品分類編碼、電子識別技術和信息采集和共享等技術的應用,構建從農產品產地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通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降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信息不對稱性,增加農業產業鏈的透明性。消費者可通過相關安全追溯平臺了解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2.3建立權威信息平臺。建立集中權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為消費者提供足夠的信息,便捷消費者的選擇,降低消費者獲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息成本。通過公布不合格農產品的信息,對劣質農產品廠商或相關農產品生產屬地產生較強的威懾作用。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建設,推薦名優農產品企業、農產品生產產地的信息,這也將起到對造成負外部性的農產品廠商進行懲罰,而對提供正外部性的農產品廠商會進行有益補償的作用,從而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外部性。2.4完善風險交流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制度是指監管者、生產經營者、學術界、媒體、公眾、農產品行業和其他利益相關方之間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及其相關因素建立有效的溝通和互動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人們的健康問題,且對其進行識別解釋常常需要很強的專業性,使得媒體很容易誤傳,致使公眾形成強烈的恐慌心理,給一個農產品行業或地區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只有在有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事件中,及時、準確、透明地溝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才能使公眾真正了解真實情況,從而增強公眾消費信心,做出理性選擇。增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各利益相關方的風險交流,完善政府、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社會機構、媒體、公眾代表等多方共同參與機制,將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嚴重的負外部性問題。
[參考文獻]
[1]旭日干,龐國芳.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朱兆偉 王君璽 單位:1.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2.中國地質大學
- 上一篇:英語詞匯教學技巧探析
- 下一篇:原油儲罐安裝質量控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