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及效率

時間:2022-07-01 10:27:45

導語: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及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及效率

大課的開設對于擴招壓力下的聲樂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補充和指導教學的作用,但這種大課的質量和形式還有待于提高和研究。另一方面,在擴招和并校雙重壓力下的聲樂教學,相當一部分聲樂教師還是“重技輕理”“重技輕藝”“重唱輕教”。所謂“重技輕理”,就是一味地追求音高、音量等聲音因素,而忽視聲樂生理學、聲樂心理學、聲樂美學等理論知識的理解,不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聲樂教學中,使學生在音高、音量等不能理解,無法獲得聲樂的美感和樂趣。所謂“重技輕藝”,就是一味地強調聲音,而忽視聲樂的藝術表現力。所謂“重唱輕教”,就是一味地強調學生“唱”的能力,而不是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深入淺出,讓學生“知其然”,又能夠“知其所以然”,從而不斷強調學生逐漸具備“教”的能力。

高師聲樂教學質量下降的根源

1.聲樂技能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比重較大聲樂課進行聲樂技能訓練是聲樂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許多高師聲樂課程教學中,一部分教師仍然把對學生進行聲樂技能訓練當作聲樂課程教學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學內容,其所產生的變化只不過是由原先的“一對一”教學轉變為“一對多”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也僅僅是為了緩解擴招所帶來的師資不足產生的教學壓力而已,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音樂文化修養的培養并沒有多大作用。

2.個別課、小組課方法雷同,教學手段單一在目前的國內許多高師聲樂教學模式中,“一對一”的個別課和“一對多”的小組課仍然是聲樂技能課教學的主要模式,個別課和小組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仍然是以技能訓練為主,對于音樂審美、音樂文化等闡釋的內容較少。其實,聲樂小組課可以有多種授課方式,在提高學生技能技巧和演唱水平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互相觀摩教師的教學過程,學會如何教學?!耙欢ǖ慕逃繕藳Q定一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此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教學理念,這種以目標模式理論為依據的聲樂教學體系改革,必將成為聲樂教學改革的潮流。

3.審美體驗教育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的體現不多“《新課程標準》以審美為核心,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主要特點是從感性入手,采用體驗的方式,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备邘熉晿氛n的教學改革必須盡快適應《新課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新變化,將審美教育與高師聲樂課程教學良好地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地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而在目前的許多高師聲樂教學活動中,仍然是以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層次上的發展和提高。

4.聲樂大課的形式不夠豐富,內容單一目前大部分高師院校的聲樂理論教學基本上只著眼于歌唱基礎理論的講授,部分院校開設有聲樂教學理論、聲樂作品欣賞以及中、外聲樂發展史等課程。而對于聲樂藝術論、聲樂表演理論、聲樂美學、聲樂心理學、聲樂社會學理論、聲樂教育理論以及嗓音保健等內容涉獵較少。5.聲樂藝術實踐(活動)課開設不夠,學生社會適應性差聲樂藝術實踐活動屬于教學的范疇,是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作為課程列入到了聲樂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之中。這在許多高師院校音樂教育中并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很大一部分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僅限于專業考試,甚至在幾年的學習中鮮有上臺演唱的機會,這樣就很難通過聲樂藝術實踐活動來檢驗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師要注重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為其將來組織和開展校內外音樂活動積累一定的經驗和能力。6.師范性不夠突出高師現行聲樂教學法課程更多地是側重于聲樂技能訓練,而初等音樂教育對于師資演唱能力的要求更多地側重于很有表現力的范唱、對聲音美感以及聲樂作品的審美體驗的理解和解讀及對中小學聲樂實踐活動的組織和指導的能力。因此,僅僅開設聲樂教學法來體現高師聲樂教學的師范性原則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開設聲樂藝術美學、聲樂語言藝術、曲式與作品分析、歌曲作法、詩詞欣賞等課程,提高學生解讀作品的能力,使其具備通過中小學的音樂課的教學活動,培養下一代具有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和品位。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高師聲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目前高師院校聲樂教學存在的困境和問題,需要高師院校管理者和聲樂教學的從業者去正視它、去解決它,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無疑是擺脫目前高師聲樂教學困境和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高師音樂教學肩負著中華民族音樂素質提高的重任,任何一個音樂專業的高師畢業生應成為能講、能唱、能奏、能寫、能跳的全能型人才。這五項全能是高師音樂教育的總目標,圍繞總目標的實現,高師聲樂教學改革有其深刻的意義。從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看,高師聲樂教學目的不只是能唱就可以了,究其內涵也同樣是要具備“五能”,那就是:能唱、能教、能講、能導、能演。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恰好為培養“五能”聲樂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半p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職業教育中,為了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正確定位,有機結合,適應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理念而提出來的。高師音樂教育“雙師”的概念即為專業教師既要有過硬的實踐能力,又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水平。一個合理的音樂學科“雙師型”師資隊伍是由專業基礎課教師、專業理論課教師、專業技巧技能課教師、專業音樂實踐課教師(如電腦音樂制作等課程)、專業圖書、音像資料教師等理論和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組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在強調教師個體“雙師”素質建設的同時,更要強調師資隊伍的整體“雙師”素質,這樣才能使不同教師間得以互補。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雙師型”師資和具有“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對于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藝術辦學水準至關重要。同時還要努力提升教師的學歷結構,使專任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和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基本達到或接近教師總數的45%(對于本科院校的要求),而教育部辦公廳2002年5月《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的比例是35%。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

如何加強高師音樂院系“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途徑和措施。

(一)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提高教師專業化水準,積極而有計劃地鼓勵青年教師脫產或半脫產進修學習,也可以選送青年教師到文藝團體短期借調、鍛煉,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和專家來校講學,借此提高專任教師的理論水平和開拓教師藝術視野。

(二)建立兼職教師隊伍教學和學科建設需要有暫時短缺的專業教師,可以聘用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并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獨唱演員和戲曲、曲藝演員來校教學和傳授地方戲曲、曲藝的演唱技巧,從而加強師資力量,豐富教學內容,弘揚民族藝術。如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教學是衡量高師音樂院系辦學水平的一個標志。

(三)積極引進短缺師資要積極引進教學所必需的有一定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碩士、博士及副教授以上學歷和職稱的人才來校工作,提高他們的待遇,要形成高待遇與高素質相互支撐的基本原則,從而帶動整個教師隊伍向“雙師素質”轉化。

(四)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學校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學津貼,實行政策傾斜,晉升職稱優先,科研資助優先,評先獎勵優先,進修培訓優先,參加學術活動優先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師資隊伍整體效能中的骨干作用和帶動作用。

結語

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效率,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高師音樂院系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二者之間又互相關聯和支撐,只有做到二者之間的良性發展,才能使之逐漸成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智力資源。

作者:笪方能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講師